余應會
摘 要:本人一直追求真實有效的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課堂。數學教學即生活,生活化的課堂包括兩個方面:課堂學習形式的生活化和學習內容的生活化。堅持數學教學與生活化的和諧統(tǒng)一,讓學生在和諧、真實的課堂學習中度過。
關鍵詞:數學教學 內容 形式 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 學生要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生活中的數學過程……我的生活化的課堂包括兩個方面:課堂學習形式的生活化和學習內容的生活化。學習形式的生活化是指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交流時,改變以前的“向師型”發(fā)言模式,主張發(fā)言主要面向學習同伴,而不能單單向老師匯報學習情況,學生的交流就要像在生活中說話一樣簡單自然。學習內容生活化主要是,學習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課后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數學學習內容的生活化
1.學習內容與自己的生活聯系密切
現在使用的教材中,生活化的內容也有很大的比例,但目前有一些教材內容不適合每一個學生。如:農民工子弟較多的學校,學生有的課外閱讀也較欠缺,部分學生在有的學習內容面前,學習顯現出欲望不大,學習效果不夠理想。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了解學生現有的生活基礎,對正在使用的教材里面的內容重新組合,讓學習的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如學習5的乘法口訣,剛開始上課時,我向全班學生展示了原來課本中的例題,問一共有多少個奧運福娃?對于剛剛7歲的孩子來說,說起福娃,他們沒什么印象也沒激情,于是我對課本這部分內容進行重新組合,以5人為一組,每組有一張大紙,讓每個學生用自己一雙靈巧的手,把自己的其中一只手畫在這張大紙上。學生感到現在學習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是聯系相當密切的,這樣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并說出一只手多少手指?兩只?三只?四只?五只手多少手指?結果學生很快就算出得數。于是我向學生提出寫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以及相應的5的乘法口訣就很快完成,并理解每個乘法口訣的含義。學生對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小手特別熟悉,如此興趣盎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本節(jié)課學的5的乘法口訣進行了積極、認真、有效的探究,順利地完成了當堂課的學習,很好地完成了學習目標??梢姅祵W教學內容生活化是何等的重要。
2.應用所學的知識內容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密切,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鼓勵學生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課外經常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體驗生活,如,學習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以后,讓學生量家里的客廳、臥室、書桌面的長和寬,并求出面積等。經常建議學生課外當售貨員、當酒店服務員計算出收支,體驗生活艱辛,珍惜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體驗跑步用到外圈和內圈的周長不同等。這樣課內外,充分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能力。讓生活體驗,學以致用成常態(tài)。
二、數學學習形式的生活化
學生的學習生活大部分是在學校,主要是在學習中度過。可以這么說:“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實實在在的生活過程?!薄皩W習——生活”,數學學習生活不是教師在課堂上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然而,直視現在的課堂,學生學習就是生活這方面還比較欠缺。主要表現最突出的就是數學教學中學生的交流方式、對話習慣等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的交流不能脫離生活實際
現在絕大部分學生的交流是被動的,脫離生活的。大多數還是教師問,學生答的傳統(tǒng)模式。學生的發(fā)言是舉手得到老師的同意以后才能執(zhí)行。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后,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數學生都不敢提出異議,甚至也不知道怎么提出不同的看法,或對學習伙伴說出的內容有不同的看法也沒多少機會表達,有的也不知道怎么提出,課堂的交流有點像法官審理犯人,一問一答,死氣沉沉。這樣的課堂對話交流與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說話相差很大,不符合生活實際??偸前褜W生的發(fā)言確定在回答問題上,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總是受老師的約束,課堂教學中的民主、和諧無法體現。本人在課內外都提倡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形成學習對話交流生活化。
我的課堂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究,相互交流,可以向全班匯報,可以在位置上說,也可以走上講臺說等。其他同學要有傾聽的習慣,邊聽邊思考,對別人的發(fā)言給予理解和支持,必要時可以說出不同的看法和建議。在生活課堂中我還主張保障弱勢群體有更多說話的機會,如課堂小組合作都是每個“小老師”都有一個指定的一對一幫助對象。一對一的幫助是由被幫扶的給“小老師”講,在講題過程中,哪里不懂才由“小老師”講解,被幫扶對象還要講上次做錯的地方?;丶易鳂I(yè)中要求孩子對每道題的解題思路向家長清晰表達,因為它不僅幫助孩子學會理清思路,同時也通過互動增進了家長與孩子親密關系。
2.學生的學習行為不能脫離生活實際
所有的學生都有自己獨特、自然的精神世界以及內在感受等,因此,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應當是活潑,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不應該用自己的眼光,從成人的角度過多地去約束學生,限制學生的自然發(fā)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方法去解決問題,真正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生活權利,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如:評講試卷時我是這樣做的:讓學生先匯報,昨晚在家完成試卷時哪道題不明白或難倒了你?當孩子們提出問題后,我不急著給他們解答,接著說:誰來幫助他?當學生的答案非常完美時,我會引導學生用熱烈的掌聲鼓勵;若是平時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幫忙完成了,我會大力表揚這位學生的學習能力;若是解答不夠完整,我會讓其他學生繼續(xù)補充。這樣讓學生在發(fā)現、提出、分析以及解決問題和客觀評價的學習生活中,我發(fā)現所有的學生都在聆聽,學習都很投入。我還要求自己盡量做到不重復學生的答案,讓學生養(yǎng)成認真傾聽的學習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