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健
山巒存浩蕩,草木撫蒼涼。這副楹聯(lián)可用來形容田廣龍先生的畫作,他的畫風中總是透露著一種蒼涼的禪味,但蒼涼并不是悲壯,禪味也不是感悟。一件事物留給人的感受,甚至是某個英雄人物黯然離去的背影,都可以用悲壯來形容;禪味可表示一種歷練和豁達,是經(jīng)歷了太多滄桑的看淡,所以每次仰觀廣龍先生的畫作,都是一種沉浮靈魂的洗禮和內(nèi)心靜謐的回歸。
我們可以從一個結束的故事或者人物身上看到延伸的情節(jié),卻并不能看透事物以后的發(fā)展方向,這就是一種繼往開來的浩蕩;一幅蒼涼的畫作可以告訴我們很多人與事的存在,可以讓我們思忖大自然的薄涼。這是廣龍先生畫作彰顯的一種郁勃存在感,一種疏曠儀式感,也是留給他人的一種啟示感。
廣龍先生是職業(yè)畫家,2016年他在寧夏圖書館舉辦了個人畫展“天象之道”,2017年又在寧夏圖書館舉辦了個人畫展“問禪”。連續(xù)兩年做展實屬不易,這是他天賦和靈性的結合,是禪悟與天象的融匯。他是一位極富個性、極富創(chuàng)新精神的藝術家,采眾芳而滋異卉,化腐朽為神奇,以獨創(chuàng)手法而飲譽于時。以筆代刀,以畫為骨,以禪為魂,整合而為現(xiàn)代山水畫卷,蹊徑獨辟,清格獨標,其創(chuàng)作于當代繪畫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主體之素養(yǎng)決定藝境之品位,廣龍先生的畫作注重于點線面的結構布局,有明潔、空靈、秀逸、通透的韻致,所作多以細密且直觀的點線交織表現(xiàn)疏落的山色,從中可見傳統(tǒng)畫法北派山水的影子。其作品汲取古今造化的渾然之氣和光影錯落的視覺感觀,畫中雖仍以線條結構為其內(nèi)蘊,但運用濃重郁密的濕墨卻多了起來,往往以攢簇的點線來表現(xiàn)木葉、山色、懸崖的蒼勁。郁薄的叢點表現(xiàn)在其畫作中起了主導性作用,聚攏的結構成為畫面重點,且以虛靈筆墨和留白作為穿插輝映,這使得他的山水畫結構條理明晰,向著蘊藉的峻厚渾然突進。
廣龍先生的畫境多蘊沉思之懷,有賀蘭山之蒼巖氣概,摻雜沉思、感傷、悲慨、肅穆等情感因素,創(chuàng)作手法多用沒骨之法,潑墨潑彩臻于極致,又融入書法漲墨飛白之筆意,寫景狀物,其斑駁之色調(diào)、古雅之意象、幽邃之境界,自然引發(fā)觀者之共鳴。筆跡鋪陳茂密,筆姿瀟灑而雋永,筆墨層層映帶,且兼有留空之穿插呼應,這些特點,構成了廣龍先生畫作的特有風韻。
北派畫家依照傳統(tǒng)來說,主張“遠取其勢,近取其質(zhì)”,遠看山色要“以大觀小”,故他能擺脫常人耳目所限,借助想象騰身于物外,尤擅表現(xiàn)山壑懸崖縱深的大空間?!敖∑滟|(zhì)”要看山的質(zhì)地紋理,將變化多樣的各種技法綜合分類,分析其迥異,發(fā)現(xiàn)其中所表現(xiàn)的隆凸圓山,乃是許多山巒基本的骨架體格。只要抓住了這種基本的骨架體格,其他畫法皆可從中生發(fā)出來變化,看上去表現(xiàn)山的面貌各異,但透徹地看去,其內(nèi)在的骨架體格卻是歸屬同宗一脈的。一幅山水即使章法結構沒怎么改變,但通過運用不同的技法,也可使山色的面貌各異。如此同一山型因筆墨的變化便可幻化出各種不同的面貌。對于傳統(tǒng)畫法的透徹研究,使得再復雜的山形地貌在廣龍先生眼中也變得不再復雜。由于把握了造境的變化規(guī)律,就可以像造物主一樣隨勢擺布草木山石,其主觀能動性在畫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蒼涼深寄自然之慷慨。道法自然、悟則禪通,浩蕩與蒼涼之境妙合無缺,體現(xiàn)出悲情美、自然美,感傷和蒼茫往往會給觀者以靈魂之震撼。廣龍先生之創(chuàng)作靈感甚為強烈,無論歷史題材或現(xiàn)實題材,以典型化、詩化之手法深刻反映現(xiàn)實生活,筆深而意長,辭微而旨遠,拙樸中見明快,豪邁中見悲涼。試賞古意盎然之《北方之北》,這幅畫主線分明,墨色淋漓,意象飛動,氣勢浩蕩,蒼涼朗現(xiàn)廣袤之美,觀來莊嚴肅穆之感油然而生。筆性的由收到放,亦是由單純偏重筆法向著筆墨兼顧發(fā)展。畫作在構成上,重心在畫面幾股氣脈的安置中,或相互間隔,或彼此相夾,或有意穿插隱埋,或顯其交匯分合,以互為映襯和鼓動。為了表達畫者寬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一反尋常作品中那種工整謹嚴、華麗繁密的畫風,以淡淡的筆觸、蒼茫的色調(diào),描摹出空蒙、遠大、自然的景致。在景物的布置上,配置遠山近壁,山壁懸崖呈斜向外延伸,山崖上雜木叢生,托出山巒的險峻形勝。而奇峭的懸崖與遠處一群鴻雁又造成了典型的虛實對比,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其意境與氛圍。中國山水畫之傳統(tǒng),尤其是元明清以來,其筆墨多重理法而忽略觀感氣氛,廣龍先生的畫作則是理法與自然觀感的巧妙結合,故很值得品讀琢磨。
前面的三組畫作,各圖都有筆墨的主題意境,韻致的聚合疏散別有情味。其筆墨的蓄意瀟灑、不受傳統(tǒng)拘束,已令人大感快慰。從這組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廣龍先生是位不受陳規(guī)束縛,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的畫家。藝術之至高可以凈化人之靈魂,更能追求藝術境界之崇高,在傳承中尋求變化,在變化中找尋發(fā)展,才會造就畫意的豐富拓展,兼顧筆性與墨法的發(fā)揮。寫意的底氣,決定一位畫家精神修煉的深度;而畫意的底氣,則是一位畫家面對物色的敏感反應,這亦是畫家不斷拓展創(chuàng)造力的必要條件。當代有不少山水畫家一味迷戀因循于筆墨固有程式,對自然造化卻漠然毫無反應,這是不可取的,終將誤入歧途。
廣龍先生不是一位拘泥于院校派系的畫家,而是一位兼收并蓄,善于吸取東西文化的創(chuàng)新畫家。畫作為現(xiàn)實生活之深刻反映,畫風秉承我國文化之優(yōu)良傳統(tǒng)。蒼涼之境為創(chuàng)作主體襯托出一片赤誠的藝術之心,故感人至深。云山已發(fā)興,玉佩仍當歌,結緣藝術,語出肺腑,故蒼涼之境沁人心脾。行文至此,不禁嘆曰:
素志催霜鬢,笳風吹畫囊。
問禪依日月,補色漫玄黃。
氣節(jié)掃三界,功名橫八荒。
山巒存浩蕩,草木撫蒼涼。
田廣龍簡介:
田廣龍,職業(yè)畫家,寧夏鹽池縣人。現(xiàn)為寧夏美協(xié)會員,吳忠市美協(xié)會員,鹽池縣美協(xié)副主席。
作品《荷花》入編《新中國美術家大典》。作品先后在《天工》《河北經(jīng)濟》《寧夏人大》《寧夏日報》《銀川晚報》《寧夏廣播電視報》《中國美術市場報》《羲之書畫報》、人民美術網(wǎng)、國家藝術品網(wǎng)、搜狐網(wǎng)等媒體上發(fā)表并設專欄進行推介。2016年在寧夏圖書館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天象之道”。2017年在寧夏圖書館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問禪”。2017年作品《玲瓏一拳石瀟灑做頑仙》入選“熱烈慶祝十九大勝利召開·掀起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高潮”美術作品展覽。2019年作品《崢嶸歲月》入選“芙蓉古城杯”——寧夏青年美術作品展。2019年作品《北方之北》入選“壯美70年,美麗新寧夏”書法美術攝影民間工藝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