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艷
(呼和浩特市第一醫(yī)院 消化內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在臨床治療中,食管癌和胃癌是發(fā)病率較高的消化道疾病,屬于腫瘤疾病的一種,據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在世界范圍內,每年大約有30 萬人死于食管癌和胃癌,致死率較高,此類疾病的高發(fā)人群是年齡超過40 歲的男性。對于此類疾病,主要采取手術治療的方法,EMR 手術治療方法具有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有保障、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等特點,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但是此種治療方式多用于切除較淺的病變組織,容易有病灶殘留,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ESD 是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適應癥不斷擴大,能夠彌補EMR 復發(fā)率高的不足。本次研究以我院自自2017 年4 月至2018 年4 月收治的60 例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在治療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時,ESD 與EMR 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我院在2017 年4 月至2018 年4月收治的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患者,共60 例。隨機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0 例。納入標準:確診為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的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主動配合治療。排除標準:精神障礙,無法正常交流;治療依從性差的患者。參照組中男19 例,女11 例;患者的年齡在36-64 歲,平均為(46.59±3.17)歲,病變部位:14 例食管病變,16 例胃部病變;實驗組中男18 例,女12 例;患者年齡在37-65 歲,平均(46.63±3.12)歲,病變部位:13 例食管病變,17 例胃部病變。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變部位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不包含統(tǒng)計學含義(P>0.05),存在對比的價值。
1.2 方法。參照組患者采用EMR 治療的方法,具體的治療方法如下:在手術開始之前測量患者的凝血時間、肝功能和血常規(guī),給予患者心電圖檢測,將結果詳細記錄。如果患者的血小板異?;蛘呤悄獣r間異常需要在調整到正常范圍內才可以開展手術治療。手術當天患者需要禁食,在手術之前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為患者注射解痙的藥物,對患者實施全麻,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的心電圖、吸氧情況以及各項生命體征,之后對病灶展開粘膜切除術,借助內鏡使用雙鉗提拉并收緊病灶,利用高頻率的電凝刀將病灶切除,切除之后檢查是否有殘留,若有繼續(xù)切除,如果患者有血管露出,需要采取電凝處理,如果患者出現肌層斷裂的情況,需要向穿孔的方向考慮,利用鈦夾進行縫合。實驗組患者使用ESD 的治療方法,具體的治療方法如下:實驗組患者的術前準備以及術中的管理和參照組相同,但是由于ESD 手術治療的時間較長,需要合理調整麻醉藥物的用量,做好麻醉準備工作,利用內鏡確定病灶的位置,確定需要切除的范圍,然后使用氬氣刀在病灶四周3-5 mm 的位置處做出標記,沿著標記點對患者的粘膜下方注射甘油果糖、亞甲藍以及腎上腺素,令粘膜隆起,之后切開粘膜和粘膜下層,借助鉤刀將病變膜剝離,使其可以徹底脫落,之后對玻璃面進行沖洗,如果在手術前出現血管出血的問題,需要及時采取止血處理措施,可以使用電凝止血或者是止血鉗夾幫助止血。
1.3 臨床觀察指標。比較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的平均病灶直徑,術中的出血量,病灶一次性切除率以及穿孔率的差異,在手術結束后一年對患者進行隨訪,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復發(fā)率,并進行對比。
1.4 統(tǒng)計學分析。利用SPSS 23.0 軟件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數據開展統(tǒng)計學分析,用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t 值檢驗組間數據,用χ2分析組間比較,若P<0.05,兩組臨床數據差異明顯,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2]。
2.1 手術的各項指標對比。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以及病灶的平均直徑均明顯小于參照組,組間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含義(P<0.05),兩組患者的穿孔率、病灶一次性清除率差異較小,不包含統(tǒng)計學含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手術的各項指標對比
2.2 術后的復發(fā)率對比。術后一年碎發(fā)發(fā)現,實驗組中復發(fā)的患者有1 例,復發(fā)率為3.33%,參照組中復發(fā)的患者有7例,復發(fā)率為23.33%,經統(tǒng)計學計算,χ2值為5.1923,P 值為0.0227,小于0.05,實驗組患者的復發(fā)率更低,包含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我國,胃食管癌的發(fā)病率和致死率都比較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屬于一種常見的疾病,因此對于此類疾病的診斷以及治療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
在以往的治療中,大多采用開腹手術的方法,但是此種治療方法為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容易誘發(fā)并發(fā)癥的出現,患者遭受的痛苦較大,不利于患者的預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不理想。近幾年,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與成熟,特別是超聲內鏡的使用,大幅度改善了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患者的治療效果,但是關于內鏡治療方面的研究較少,數據支持較為匱乏。為此本次研究主要考察ESD 和EMR 治療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的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3]。
ESD 和EMR 治療方法,是借助內鏡展開治療的手術方式,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小、術后恢復時間短等特點,而且還可以精準定位病灶,具有較高的一次性切除率,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4]。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采用ESD 方法,出血量和病灶的直徑均好于采用EMR 的參照組,且實驗組患者的復發(fā)率比參照組低,兩組間的差異較大,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與EMR 治療方法相比,ESD 的臨床治療效果更好,值得在臨床治療中加以推廣。但是ESD 的穿孔率比EMR 高,因此在選擇ESD 治療時,還需要進一步改善ESD 的穿孔率,確保治療的效果[5]。
在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的治療過程中使用ESD 治療的方式,能夠降低術中出血量,可以有效切病灶,使用的安全性更高,但是此種治療方式的穿孔率較高,需要注意穿孔的問題,確?;颊叩纳眢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