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梅,陳潔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 全科醫(yī)學科,廣東 廣州 510000)
肺癌是我國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發(fā)病率,外科手術是肺癌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但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和肺功能都會受到嚴重影響[1-3]。因此,如何改善肺癌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和肺功能,鞏固手術治療效果,保證手術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是臨床醫(yī)師關注的焦點問題。本研究對呼吸訓練對改善肺癌患者手術后肺功能和生存質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本院胸外科2017 年1 月至2018年12 月收治60 例肺癌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男38 例,女22 例;年齡45-76 歲,平均(66.3±8.6)歲,全部觀察對象均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為肺癌,同時,排除認知障礙、智力障礙及其他軀體疾病患者。依據不同的護理方案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30 例,且兩組基礎資料和疾病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模式術后護理,實驗組采取呼吸訓練護理,具體措施:第一,深呼吸訓練?;颊弑3謧扰P位、臥位或是坐位,自然放松全身肌肉,注意力集中,緩慢深吸氣至最大肺容量后摒氣,摒氣時間為2-5 s,逐漸延長到10s,隨后緩慢呼出,每次練習10-20 組,每天早晚各1 次。第二,縮唇呼氣訓練?;颊呖s唇呼氣、以鼻吸氣,呼氣時口唇保持吹口哨狀態(tài),保證氣體通過縮窄的口型并緩慢呼出,縮唇程度以患者舒適為標準,每次吸氣時間為2s,呼氣時間逐漸延長直至10 s 以上。兩種呼吸訓練方法均以1 個月為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 周、術后1 個月和術后3 個月時,FEV1、FVC 和FEV1/FVC 等肺功能指標情況。同時,對比分析兩組觀察對象術后2 周、術后1 個月和術后3 個月時,焦慮癥狀、抑郁癥狀、社會活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生存質量指標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通過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所得數據加以處理分析,計數資料表示為率(%)表示,應用χ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應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若<0.05 則代表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肺功能指標結果比較。兩組觀察對象手術治療前和治療2 周后FEV1、FVC 和FEV1/FVC 等肺功能指標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1 個月和3 個月后各項肺功能指標結果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肺功能指標結果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肺功能指標結果比較
?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生存質量指標結果比較。兩組觀察對象手術治療2 周后焦慮癥狀、抑郁癥狀、社會活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生存質量指標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1 個月和3 個月后各項生存質量指標結果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所示。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生存質量指標結果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生存質量指標結果比較
?
肺癌是一種肺部惡性腫瘤疾病,手術是肺癌患者最為常用的治療方式,但手術切除肺葉后,患者會出現限制性肺功能受限等肺功能障礙問題,且患者面臨胸膜內粘連、胸膜反應及傷口疼痛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因而其術后生存質量也會顯著降低[4-6]。系統呼吸訓練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減少呼吸過程中的能量消耗,增強肺泡換氣功能,提高膈肌活動度,糾正不良的呼吸方式,進而幫助患者重新建立正確的呼吸模式,最終實現患者生存質量和肺功能的逐步改善[7-9]。其中,深呼吸訓練有助于增加患者的肺泡通氣量和肺活量,進而糾正低氧現象和吸入氣體分布不均狀態(tài),增強患者的氣體交換效能。而縮唇呼吸訓練則有助于降低呼氣流速,提高氣道內部壓力,減輕氣道外壓力的動力壓迫,避免出現外周小氣道陷閉問題,促進肺泡內氣體排空,進而降低呼氣頻率,加大潮氣量[10-11]。
綜上所述,肺癌患者術后接受呼吸訓練,有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其生存質量,因而推廣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