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杰,楊秋野,魏麗,黃燕軍
大慶油田總醫(yī)院口腔內科,黑龍江大慶 163000
兒童牙科焦慮癥主要指患有口腔疾病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恐懼、緊張等負面心理狀態(tài),且在治療行為上其耐受性較低、 敏感性較高或者抗拒牙科治療的行為現(xiàn)象。 由于患兒思想及機體處于發(fā)育狀態(tài),故治療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畏懼感會導致患兒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陰影及負擔,繼而對身心造成一定傷害[1-2]。 且由于患兒溝通能力與理解能力較差, 故具有一定的臨床治療難度。 部分患兒甚至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哭鬧的現(xiàn)象,故可導致治療失敗。 以往的治療措施主要為去腐備洞,但傳統(tǒng)渦輪式治療對患兒創(chuàng)傷較大,且在治療過程中會產(chǎn)生較大噪音,進一步提高患兒畏懼程度。 而ErYAG 激光技術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具有無噪聲、無明顯振動、可減輕治療疼痛感等優(yōu)勢,故可有效避免患兒治療過程中產(chǎn)生的畏懼感, 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3]。 鑒于此,該次研究方便選取該院在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收治的30 例低齡且患有乳磨牙頜面Ⅱ度齲的患兒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YAG 激光齲齒去腐對低齡兒童牙科焦慮情況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30 例乳磨牙頜面Ⅱ度齲患兒各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并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5 例。 對照組患兒男8 例,女7例;觀察組患兒男9 例,女6 例。 兩組患兒平均年齡為(3±2.10)歲。兩組患兒各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選取標準:均為家長陪同且在此之前并無口腔治療史;其牙本質齲損明顯,其窩溝處探針探入,其深度約在2 mm 左右;齲損與髓腔間為正常牙本質,且感染未涉及到牙髓;治療過程中無需對牙髓加以處理。 同時,納入患兒家屬對該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經(jīng)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患兒采用傳統(tǒng)渦輪機去腐治療: 對齲壞組織采用高速渦輪金剛砂車針進行常規(guī)磨除與備洞。 對觀察組患兒采用Er:YAG 激光治療儀 (Fotona MOO2-3A/4,Fotona d.d.公司,波長為 2 940 nm,頻率 2~50 Hz,脈沖能量為 20~1 500 mJ, 手機輸出直徑為 2~7 mm 指引光斑,最大功率為20 W)治療。 所有窩洞均采用高強度玻璃離子進行充填,并調頜。 在每次治療過程中,觀察兩組患兒情緒變化及治療狀態(tài),將其詳細記錄后,完成治療畏懼程度及治療結果登記情況, 并分別記錄其去腐時長與治療總時長(主要為已完成充填的病歷)。
分別統(tǒng)計兩組患兒初診與復診治療成功率。 并將治療過程中未使用身體限制并完成充填的患兒作為成功病例數(shù), 將使用身體限制完成充填的患兒/未完成填充的患兒作為失敗病例數(shù)。 其成功率=成功病例數(shù)/初診/復診人數(shù)。待兩組患兒每次治療結束后,以面部表情分級法評分卷展示的方式,讓患兒通過自評的方式,挑選與自己在治療過程中比較相像的表情, 以此評價其畏懼程度。 0 分:非常愉快;1 分:很愉快;2 分:愉快;3分:輕度畏懼;4 分:中度畏懼;5 分:重度畏懼[4]。
該次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 其中,治療時間為計量資料,以()表示,加以t檢驗;初診、復診治療成功率及畏懼程度為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加以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初診治療情況: 對照組患者有8 例患兒在沒有使用身體限制下完成充填治療。 在剩余7 例患兒中,有2例患兒采用開口器才可完成充填, 故將其計入失敗病例數(shù); 有5 例患兒因治療前或治療過程中嚴重抗拒治療,最終放棄治療。 觀察組有14 例患兒在沒有使用身體限制下完成充填治療。 剩余1 例患兒因治療時間長,無法堅持完成充填,因而在治療過程中采用開口器,故將其計入失敗病例數(shù)。 隨訪情況:對照組初診治療成功的8 例患兒中,有7 例及時復診;治療失敗的2 例患兒(采用開口器),有1 例堅持復診,其復診率為53.00%。觀察組初診治療成功的14 例患兒全部復診,失敗病例中的1 例堅持復診,其復診率為10.00%。
復診治療情況:對照組初診成功的8 例患兒中,因1 例在復診階段出現(xiàn)嚴重的抵觸情緒, 并放棄治療,故其復診成功為7 例。 初診失敗的1 例患兒,因復診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哭鬧,故放棄治療。觀察組初診成功的14 例患兒均完成治療, 初診失敗的1 例患兒因復診時間過長,只能采用開口器完成充填,故計入失敗病例數(shù)中。
將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去腐時長與充填完成的總時長進行統(tǒng)計記錄, 并將其初、 復診分開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觀察組初診時間明顯快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治療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初診、復診治療時長比較[(±s),min]
表1 兩組患兒初診、復診治療時長比較[(±s),min]
組別 時間 去腐時長 總時長對照組觀察組初診(n=8)復診(n=7)初診(n=14)復診(n=14)22.04±4.50 19.60±5.30 15.60±5.30 16.70±3.20 32.60±5.40 28.60±5.50 25.10±5.60 25.00±3.70
對照組初診成功為8 例 (53.33%), 復診成功有7例(87.50%);觀察組初診成功為 14 例(93.33%),復診成功有14 例(100.00%)。 觀察組患兒初診與復診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初診、復診治療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患兒初診、復診畏懼程度均低于對照組。 且觀察組復診時無重度畏懼患兒,但對照組有1 例患兒為重度畏懼狀態(tài)。 兩組初診與復診畏懼程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初診、復診畏懼程度比較
由于低齡兒童認知有限,故對于陌生的醫(yī)療環(huán)境、醫(yī)療人員及治療過程中產(chǎn)生的噪音會產(chǎn)生一定的恐懼心理,導致其在治療過程中難以配合操作治療,甚至做出嚴重抗拒的行為表現(xiàn)[5]。 而兒童牙科焦慮癥主要與兒童神經(jīng)、體驗與醫(yī)源性創(chuàng)傷等因素有關。 且大多患有口腔疾病的兒童對于臨床牙科治療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懼心理。 而這種心理則在治療前便得以體現(xiàn)。 此外,兒童牙科焦慮癥還與兒童個人的就醫(yī)經(jīng)歷及家長教育等緊密聯(lián)系, 故臨床治療低齡兒童口腔疾病有一定的難度[6]。 行為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獎勵機制、父母陪伴、注意力分散法、聲音控制等。 在該次治療過程中, 順利配合治療并完成充填的患兒均未采用開口器等束縛帶身體限制,都為自主開口,配合醫(yī)療人員進行治療。 而在該次研究的對照組與觀察組中,計入失敗病例的患兒大多采用開口器完成充填, 且畏懼程度較高的病例均放棄治療。 在對兩組患兒的去腐時長與總時長的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兒去腐時間長于對照組。 由此,可說明傳統(tǒng)渦輪機去腐治療過程中,患兒極易產(chǎn)生加大的心理壓力,相較于去腐時間較短的Er:YAG 激光治療,患兒需要安撫的時間較少[7]。 而在復診治療結果中,發(fā)現(xiàn)初診成功的患兒均能完成復診治療,由此可說明,采用Er:YAG 激光治療的患兒正在逐漸適應治療的時間,其畏懼程度降低。
且觀察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 并無感到明顯的疼痛感與噪音,故可順利再次治療,即順利接受復診的幾率要高于對照組;并且在復診治療過程中,患兒多為保持愉快、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 由此,可說明ErYAG 激光治療具有更高的接受程度[8]。 而在相關學者[9]的研究中,通過給予觀察組患兒ErYAG 激光治療發(fā)現(xiàn),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滿意度評分(6.25±0.97)分高于對照組(4.82±0.75)分,而疼痛評分(6.81±1.42)分則低于對照組(8.06±1.83)分(P<0.05);該研究認為,ErYAG 激光治療兒童齲齒,對于緩解患兒疼痛與不適具有積極意義,患兒及其家屬的認可度更高。 而這與該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初診時間 (25.10±5.60)min 明顯短于對照組 (32.60±5.40)min;觀察組患兒初診成功率(93.33%),復診成功率(100.00%)則高于對照組初診成功率(53.33%)和復診成功率(87.50%)(P<0.05)。 這一結果間接表明,研究組患兒對于臨床治療的接受情況要優(yōu)于對照組, 故而患兒診療成功率越高。 綜合分析該次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表明YAG 激光治療兒童齲齒,對改善患兒負性情緒、 提高治療成功率具有積極意義。 分析其原因: 對照組患兒采用的傳統(tǒng)渦輪機去腐治療因在治療過程中易產(chǎn)生振動、噪音與牙髓刺激,故大多患兒易產(chǎn)生畏懼情緒。 且在初診治療中,順利完成充填的例數(shù)僅為8 例,其初診成功率為53.33%。 在復診治療中,發(fā)現(xiàn)至少有2/3 患兒情緒較為波動,其畏懼程度較高。由此,可說明在低齡兒童患牙期間實施分次治療, 可有效緩解與減輕兒童心理負擔, 利于兒童適應治療環(huán)境與操作,繼而減輕其焦慮心理[9]。 對于低齡兒童而言,傳統(tǒng)渦輪機去腐治療疼痛感較強, 故可克服疼痛感接受治療的兒童相對較少, 其復診率低于采用ErYAG 激光治療的觀察組。 而ErYAG 激光不僅能有效降低患兒治療過程中的疼痛感,提高其依從性,還具有較高的操作安全性與治療成功率, 故更獲得患兒及其家長的認可與接受。 為此,在該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兒初診與復診畏懼程度均低于對照組,故可有效緩解患兒焦慮情緒。
綜上所述,在低齡兒童口腔疾病中,為降低兒童牙科焦慮情況,應選取Er:YAG 激光治療,繼而通過微創(chuàng)技術,減輕患兒焦慮心理,提高治療成功率。 為此,Er:YAG 激光更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