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祖華
安徽省含山縣人民醫(yī)院外二科,安徽含山 238100
膽總管結石是一種常見的病癥, 現(xiàn)今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與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腹腔鏡技術獲得患者的廣泛認可, 該方法被廣泛地應用于膽總管結石的治療中,雖然T 管引流術的引流效果優(yōu)良,但是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新的創(chuàng)傷, 具有較大的痛苦[1]。 現(xiàn)方便擇取2015 年1 月—2018 年12 月到該院就診的202 例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研究,報道如下。
方便擇取到該院就診的202 例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的方法,將其劃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 101 例。 對照組男 56 例,女 45 例;年齡30~65 歲,平均年齡(47.3±7.2)歲。 實驗組男 60 例,女41 例;年齡 32~61 歲,平均年齡(49.2±8.3)歲。對照組結石大小是(1.5±1.1)cm,實驗組結石大小是(1.2±0.7)cm,兩組患者都未出現(xiàn)合并急性膽管炎, 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年齡、性別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次實驗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已經(jīng)獲得家屬同意, 簽署實驗研究同意書,自愿進行該次研究,該院倫理委員會監(jiān)督完成此次實驗。 202 例患者中無肝內膽管結石、重癥膽管炎等病癥。
202 例患者中排除心肝腎功能異常者、合并急性胰腺炎者、合并化膿性膽管炎者、肝內多發(fā)結石者。
兩組患者術前8 h 禁食禁飲,患者取仰臥位,普通消毒鋪巾,開展全身麻醉,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路徑,常規(guī)腹壁四孔法。 當氣腹制造完畢的情況下,放置Trocar 進行腹部探查, 針對性的了解其他器官的病變情況與腹腔粘連的狀況,暴露出膽囊三角、膽總管匯合處、膽囊管,隨后解剖患者的膽囊三角,結扎裸露的膽囊動脈與膽囊管,游離膽囊,夾閉膽囊四周,減少膽囊內的膽結石留到膽總管的概率。 同時,分離十二指腸韌帶,裸露膽總管,與其中下段切開前壁1~1.5 cm,當結石取出后,沖洗干凈,隨后運用但膽道鏡檢查結石是否清除干凈。 實驗組確認無結石殘留后,腹腔鏡下行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3-0 號至5-0 號的薇喬線縫合膽總管后,創(chuàng)面留置腹腔引流管。 而對照組行T 管引流術,T 管處于膽總管內,薇喬線縫合膽總管,當縫合結束后,注水檢驗縫合的緊密度。 雙粗線固定T 管于腹壁,在創(chuàng)面留置引流管。 早期T 管引流患者術后膽道鏡檢查竇道內有夾子裸露,后期大部分T 管引流患者為了利于竇道形成,及維護竇道的牢固性,大部分病例使用可吸收材夾子及縫線,避免排異及竇道不牢。 兩組術后均運用抗生素與補液。 醫(yī)護人員了解引流量狀況,倘若引流量過少,或者沒有膽汁,引流管可以被拔出。對照組術后6周患者如無異常癥狀,T 管造影后予以拔除[2-3]。
比較對照組與實驗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使用率,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使用率較少,代表臨床指標優(yōu)良。 同時,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率,患者是否出現(xiàn)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膽漏、殘余結石、術后胰腺炎、膽汁性腹膜炎的病癥,倘若出現(xiàn)較少的并發(fā)癥,代表治療效果優(yōu)良。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實驗可知,實驗組的手術時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h)術后住院時間(d)實驗組(n=101)對照組(n=101)t 值P 值122.32±20.45 149.04±23.61 7.091 0.009 78.12±15.80 82.29±15.61 0.372 0.070 23.55±3.82 34.71±5.50 6.094 0.006 8.75±1.23 12.46±2.52 10.251 0.004
通過實驗可知, 兩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庫意義(P>0.05),實驗組的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使用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n(%)]
目前,隨著腹腔鏡技術的蓬勃發(fā)展,其在膽總管結石手術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 術中留置T 管引流術作為常規(guī)處理方法,能夠降低膽道內的壓力,降低膽瘺并發(fā)癥風險,同時殘留的結石將會排出,術后醫(yī)護人員也可通過膽道造影或膽道鏡的方式,全面知曉患者殘余結石的情況[4]。 但是,T 管的存在容易增加出血的風險,細菌感染的概率會大幅增加, 隨著膽汁的流失患者容易出現(xiàn)體液與電解質的不斷丟失。 在嚴重的情況下,患者可能產生酸中毒的綜合征[5]。此外,T 管是一種異物殘留,容易析出鈣質等,造成二次結石的發(fā)生。 如果T 管拔除的時間過早,患者還極有可能出現(xiàn)膽汁性腹膜炎,恢復周期延長,出院時間延后[6]。
而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成熟, 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手術應運而生,文獻報道作用效果優(yōu)良。 一期縫合后患者并不會因為膽道壓力升高而增加膽漏風險, 同時, 此種方法能夠減少管道牽拉所造成的疼痛感,切口感染概率十分低。 同時,腹腔鏡的良好視野與鏡下精細操作可減少對膽總管黏膜的損傷[7]。 從該試驗對照可以看出,在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期縫合較T 管放置有明顯的優(yōu)勢。
但是,值得強調的是,腹腔鏡下膽總管一期縫合術在手術過程中應該秉承兩個原則,結石需被全部取出,和保障膽總管的通暢性。 醫(yī)生應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在此基礎上,患者的康復周期會縮短,圍手術期的生活質量優(yōu)良[8]。 醫(yī)生還應該具備高度的責任感,不斷地學習最新的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的理論知識,保障術中的安全性,減少術后結石殘留造成部分患者膽管炎的發(fā)生和二次手術或ERCP 風險,造成不必要的患者二次傷害和加重經(jīng)濟負擔。 必要時,放棄一期縫合,而改為T 管引流,保障患者的安全。
外科醫(yī)生在術中一期縫合操作中,應減少復損傷,膽管壁的電凝血時間不能過長, 切開的區(qū)域應盡可能在前壁不存在血管的位置[9]。 此外,醫(yī)生在縫合膽管壁的時候,應該十分小心,間距≤2 mm,邊距在1.0~1.5 mm之間,縫合線采用可吸收線,避免影響膽總管的愈合,減少術后新膽總管結石的形成。 該實驗中選取202 例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的方法,將其劃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101 例。 對照組運用T 管引流術, 實驗組采取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 對照組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量是 (149.04±23.61)min、(82.29±15.61)mL, 實驗組分別為 (122.32±20.45)min、(78.12±15.80)mL,相關研究者[5]在《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并一期縫合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研究》中,選取12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劃分成兩組, 各 60 例,A 組運用 T 管引流術,B 組采取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A 組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量是(160.5±65.8)min、(61.8±25.2)mL,實驗組分別為(106.3±42.7)min、(50.3±2.6)mL, 與該文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腹腔鏡膽總管一期縫合具備較多的適應要點,患者不應該出現(xiàn)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否則縫合的效果將會不佳,醫(yī)生的技術不能被充分施展[9]。 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保障患者受到較少的損傷,康復時間快,生活質量顯著提高,患者膽總管的完整性還會被保留,膽汁的生理流向被保障,手術效果優(yōu)良,患者對此種手術方法具有較高的認可性[10]。
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還具有費用低,恢復時間快的特點[11-12]。 對于一些年齡較大的患者而言,其機體功能已經(jīng)逐步減退,身體免疫能力較差。 傳統(tǒng)的放置T 管存在一定的危險性, 術后患者恢復時間延長,患者也容易出現(xiàn)各種其他并發(fā)癥,而腹腔鏡下一期縫合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當前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與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腹腔鏡手術治療方法已經(jīng)獲得人們的高度重視,其具有良好的治療優(yōu)勢。
綜上所述, 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治療膽總管結石的效果顯著,具有手術時間短、恢復快、疼痛少優(yōu)點,并不增加并發(fā)癥,生活質量優(yōu)良,對醫(yī)護人員具有較高的滿意度,因此,此種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中被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