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雅威,王亞彬,劉曉燕
(1.正定縣人民醫(yī)院兒科,河北 石家莊;2.河北省中醫(yī)院兒科,河北 石家莊)
如今新生兒黃疸是兒科常見的疾病,大多發(fā)生在嬰兒出生后以全身皮膚、鞏膜發(fā)黃為特征的一種病證,是兒科中重點關注的疾病[1-3]。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除了自身因素之外,還有孕母感受濕邪,郁而化熱,傳入胎兒,或濕熱蘊郁,郁結于里,導致胎兒脾胃運化失常,以致膽液外泄,而引發(fā)的疾病[4]。本次研究內容為選取60例濕熱發(fā)黃型小兒黃疸通過中醫(yī)情志護理干預配合西醫(yī)的應用價值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本院兒科收治的濕熱發(fā)黃型小兒黃疸60例患兒,隨機對照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各30例,且家長均已知情同意。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患兒平均胎齡(38.34±3.14)周;平均日齡(6.34±2.12)d,體重2.2-4.0 kg。排除標準:(1)對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分組干預方法不能夠接受。(2)參與本次研究的患兒由于自身各項身體指標等情況不能夠進行本次干預。納入標準:(1)在我院進行診斷與干預并被臨床專業(yè)醫(yī)生確診為濕熱發(fā)黃型小兒黃疸。(2)參與本次研究的患兒都是在家長閱讀同意書的條件下自愿參加的。
對照組:該組的30例患兒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護理治療方法。即黃疸患兒繼續(xù)使用母乳喂養(yǎng),同時給予藍光照射治療,注意雙眼、會陰、肛門部位的尿布遮蓋以保護,同時加強對于患兒皮膚的護理,尤其是對于臀部的護理[5]。
觀察組:該組的30例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中醫(yī)情志護理。(1)通過以情制情、情志轉移、安神靜志的方法開展治療工作,并了解疾病的具體情況,對其緊張不安、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進行緩解。(2)對于熱重者,加豬苓6克、茯苓6克、澤瀉6克;嘔吐,加半夏6克、竹茹3克、陳皮3克;腹脹,加權實6克、厚樸6克,混合加250mL煎取其汁水,放至浴盆中,加熱水,水溫在38℃左右,為患兒進行撫觸[7]。
護理滿意度:使用滿意度調查表對其進行調查,分別對護理態(tài)度、護理技術、護理環(huán)境等5項標準進行評價,總分為50分,0~25分表示不滿意;25~35表示滿意;35~50表示非常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兒的總膽紅素在干預后其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1。
觀察組的患兒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P<0.05,詳情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總膽紅素以及睡眠時間的對比( ±s)
表2 兩組產婦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n/%)
在中醫(yī)中黃疸根據病因可以分為:(1)脾濕型黃疸 小兒皮膚泛黃鮮明,伴有發(fā)熱、煩躁、啼哭、尿黃等;(2)脾濕型黃疸 小兒皮膚發(fā)黃,長久不退,顏色晦暗,體質消瘦,乏力納少,四肢溫度較低;(3)瘀滯型黃疸 面目及全身發(fā)黃,體重下降,飲食減退,大便出現(xiàn)稀軟,皮膚出現(xiàn)瘀斑瘀點等癥狀。在中醫(yī)中認為此為熱邪深入,傷及脾胃,瘀阻血分[7]。
比較兩組數(shù)據顯示在干預前后觀察組患兒總膽紅素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中患兒以及家長(非常滿意)19例占總比率的63.33%,患兒以及家長(較為滿意)9例占總比率的30.00%,患兒以及家長1例總比率的6.66%,總有效率占據93.33%。對照組中患兒以及家長(非常滿意)17例占總比率的56.66%,患兒以及家長(較為滿意)8例占總比率的26.66%,Ⅲ級腸道準備(不滿意)5例占總比率的16.66%,總有效率占據83.33%。觀察組患兒及家屬對于聯(lián)合治療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針對濕熱發(fā)黃型黃疸的患兒應用護理干預的措施效果較為顯著有效降低總膽紅素,因此該種護理方法適用于臨床方面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