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袁堂榮
(連云港市婦幼保健院,江蘇 連云港)
在妊娠時段和生產時期孕婦作為一個家庭的關注,其一舉一動都是受到嚴密關注的,尤其是生產階段自古便有生產時“過鬼門關”的說法。而頭位不正便是常見于產程之中的意外情況,頭位即是胎兒在母體子宮里的位置,也是生寶寶的時候寶寶的身體是頭先露出來的位置,一般胎位早期沒有什么意義,孕晚期胎位才會固定[1-2]。本次研究是通過不同體位變換以達到糾正頭位不正的目的,最終得到了較為理想的數(shù)據(jù)成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將2019 年6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我院產科接受生產的60 例頭位不正產婦作為本次研究的實驗對象,根據(jù)產婦入院順序進行分組,每組30 例產婦。對照組年齡19~34 周歲,平均(26.09±2.37)周歲,孕周37~41 周,平均(38.49±1.18)周;觀察組年齡20~35 周歲,平均(25.43±2.28)周歲,孕周37~42 周,平均(38.61±1.38)周。比較兩組產婦年齡、孕周等資料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常委會有效研討和批準;以上所有產婦均排除以下幾點:(1)嚴重精神疾病難以有效闡述個人意圖患者;(2)妊娠期綜合病癥患者;(3)實質性臟器受損患者;(4)明顯頭盆不稱。
對照組產婦采用傳統(tǒng)常規(guī)體位進行生產糾正頭位不正:根據(jù)產婦自主意愿選擇個人認為舒適的體位進行待產,在分娩過程中應當隨時觀察產婦以及胎兒的生命體征,并給予鼓勵和分娩指導。
觀察組產婦采用膝胸位+手膝位、站立位體位進行生產糾正頭位不正:(1)根據(jù)患者不同待產情況選擇不同的體位進行待產;(2)膝胸位:提前告知產婦體位的重要性,并且教導在宮縮時期采用呼吸技巧減少分娩疼痛,然后讓孕婦采用開放式膝胸位,指導產婦趴在產床之中,使膝蓋、雙臂以及胸部完全緊貼,并且將雙腿同腰軀角度保持在>90°,并且可以變換多種姿勢,采用多種傾斜角度增加頭位變化可能,應當維持一個體位30 min 左右;(3)手膝位:在第一產程初期產婦可以選擇自由體位休息,進入后期為產婦佩戴護膝,指導產婦雙膝跪于產床上,雙手也同樣放置在床上進行支撐,將上體微微向前傾斜,產婦在此時段過渡到第二產程時,應當隨著宮縮緩慢擺動盆骨,或者向前慢慢爬動;(4)站立位:讓產婦盡量站立走動,利用自身體重將機體能夠有效拉伸,增加胎兒在腹中能夠有效轉動空間,在站立時應當給予產婦支撐點避免體力不支的情況出現(xiàn),條件允許的患者可以采用舞蹈的方式增加運動,但是需要在耐受性之中;(5)在使用各種體位進行調整頭位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分娩球、坐墊以及瑜伽墊等物品輔助進行,并且全過程必須有經驗豐富、應對能力強的助產士全程陪護[3]。
統(tǒng)計兩組產婦最終分娩方式、在不同產程中的使用時間以及新生兒的Apgar 評分情況、產婦舒適度以及出血量等各項基礎指標。其中Apgar 評分,判斷新生兒窒息情況:3 分以下是重度窒息,3~6 分為中度窒息,6 分以上為輕度窒息,分數(shù)越高新生兒存活質量越高;產婦舒適度使用NRS 疼痛數(shù)字評分進行判定滿分為10 分,分數(shù)越低表示產婦舒適度越低,身心都有所不適,反之分數(shù)越高則表示產婦舒適度越高越滿意[4]。
本次研究中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6.0 軟件對其進行分析計算,其中計數(shù)資料使用(%)進行表示,經由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進行表示,經由t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產婦均成功生產,觀察組產婦自然分娩例數(shù)要遠高于對照組產婦(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參數(shù)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產婦分娩方式[n(%)]
觀察組產婦在第一、二產程中的使用時間都遠低于對照組孕婦(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參數(shù)詳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產婦不同產程用時
表2 比較兩組產婦不同產程用時
組別 例數(shù) 第一產程(h) 第二產程(h)對照組 30 14.98±3.47 1.82±0.42觀察組 30 11.73±2.18 0.86±0.21 t 2.533 11.197 P 0.014 0.000
成功分娩后,觀察組新生兒的Apgar 評分、產婦舒適度以及出血量也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參數(shù)詳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產婦分娩后各項基礎指標
表3 比較兩組患產婦分娩后各項基礎指標
組別 例數(shù) Apgar 評分(分) 產婦舒適度(分)出血量(mL)對照組 30 7.83±3.48 5.41±2.09 348.24±103.72觀察組 30 8.44±2.57 7.93±2.41 308.45±46.28 t 1.834 4.327 1.949 P 0.018 0.001 0.045
正常的胎位即是頭位,在母體中胎兒的體位應當是頭部在下,臀部在上,胎兒屈膝倒坐,胎頭屈俯,下頜緊貼胸部,脊柱略向前彎曲,其中左枕前位就是最好的胎位。如果出現(xiàn)頭位不正,便容易對母嬰結局都有所影響,是目前造成難產的主要原由,增加生產風險和生產方式。由于出現(xiàn)頭位不正后危險性極大,并且因為妊娠時期較為特殊,糾正頭位不正需要極其謹慎并且避免過多的副作用影響母嬰[5]。
通過本次研究可得,在第一、二產程之中采用膝胸位+手膝位、站立位是能夠減少產婦疼痛感,增加舒適度的,通過體位糾正頭位增加自然分娩的例數(shù),避免輔助或者剖宮產的方式,這樣能夠減少產婦分娩出血,保障新生兒存活質量。實質來說以上體位都是為了增加胎兒同產婦盆骨的有效脫落,根據(jù)胎兒自身重力以及宮縮輔助,增加頭位的正確糾正;并且頭位的有效糾正能夠增加產婦的分娩信心,可增加自然分娩的幾率;在體位運動的過程中讓產婦的盆腔進行有效運動,這就保障減少了出現(xiàn)疼痛的可能[6-7]。
綜上所述,在第一、二產程之中采用膝胸位+手膝位、站立位等方式能夠糾正頭位不正,減少產婦分娩時間以及疼痛度,能夠最大程度上保障母嬰結局,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并有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