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摘? 要:王小波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為我國文學發(fā)展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米蘭·昆德拉是世界文壇中舉足輕重的大文豪,對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具有深遠的影響。米蘭·昆德拉和王小波的共同之處是兩人都寫過關于遺忘和記憶論證關系的作品,作品表達的意思引起了無數讀者的思考。該文主要從米蘭·昆德拉和王小波的作品中探討遺忘和記憶。
關鍵詞:遺忘與記憶? 米蘭·昆德拉? 王小波
中圖分類號:I207.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1(a)-0233-02
米蘭·昆德拉對世界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早在20世紀80年代,其作品流傳至中國,在中國文壇引起了轟動。王小波的作品受到米蘭·昆德拉的影響,在創(chuàng)作方式和作品結構方面,有一些相似之處。兩人的作品中都對人類的存在展開探索和論述,并通過記錄遺忘和記憶的故事,從遺忘和記憶中展開對存在意義的研究。
1? 米蘭·昆德拉和王小波對遺忘的思考
米蘭·昆德拉和王小波的作品中,都對遺忘展開過論述,其中,米蘭·昆德拉的作品《笑忘錄》中講述集體記憶的遺忘,而王小波從歷史虛幻故事出發(fā),尋找遺忘,其作品《尋找無雙》由此被創(chuàng)作。以下是從兩人的作品情節(jié)中分別探討遺忘的產生[1]。
1.1 米蘭·昆德拉作品中的遺忘
《笑忘錄》中以一個極具畫面感的故事開頭,從照片中一頂仍然存在的帽子入手,講述帽子主人必須被遺忘的原因以及已經被人們遺忘的事件,和人們記憶中仍然存在事物的對比。這個故事從側面表明了米蘭·昆德拉對遺忘的思考和從人們集體記憶中仍然存在的事物中表明遺忘的意義。帽子的故事結束后,整部作品的主線出現,故事的主人公米雷克是一個極具社會地位和群眾影響力的人,米雷克為堅持自己的政治思想,為當時的政治大潮所不容,最終被判了監(jiān)禁,而監(jiān)禁過后,人們逐漸地開始遺忘米雷克,它的影響力和社會地位都不復存在[2]。
從作者米蘭·昆德拉的角度看,這正是一種對遺忘規(guī)律的無奈和對民族文化消失的惋惜。米蘭·昆德拉在這部作品中充分地體現了自己對遺忘的思考以及從記憶和遺忘的對比表明存在的意義,也間接地表明了米蘭·昆德拉的觀點。
1.2 王小波作品中的遺忘
王小波作品中遺忘色彩最鮮明的當屬《尋找無雙》,該作品主要講述主人公尋找表妹的故事。主人公到長安城尋找表妹無雙,經詢問,所有人都表示自己沒有見過無雙,無雙像是沒有在長安城存在過,這讓主人公的心里充滿疑惑。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開展,主人公終于了解到表妹一家人的下場[3]。但是在一開始,長安城宣陽坊的眾人卻沒有將表妹的下落直接告訴主人公,并不是他們真的不認識表妹無雙,而是他們迫使自己忘記表妹無雙,無雙一家人的遭遇無不昭示著宣陽坊眾人茍且的心理。
作者王小波從尋找表妹無雙的這個故事中,表明遺忘的發(fā)生并不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動遺忘,在某些情況下,人們會主動地遺忘某些事,這些事有的代表人們最自私的心理,也有的代表一群人最骯臟的過往,是人們都不愿意回憶起的歷史時期,畢竟誰不希望世界和平,記憶中都是美好的過往呢?
米蘭·昆德拉和王小波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描述和使用不同的寫作手法,都表示出對遺忘的思考。有關系,人們只有在面對一些不愿回憶起的過往時,才會主動遺忘,這不僅僅是對遺忘的思考,而且是對人類存在的思考,同時也是對某些不堪歷史時期的批判。
2? 米蘭·昆德拉和王小波對記憶的思考
有遺忘自然會有記憶,但是有記憶并不一定會有遺忘,米蘭·昆德拉和王小波同樣對記憶也做出了一些理解,并將這些理解變化成能夠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故事從而形成一部作品。
2.1 從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中尋找記憶
同樣是一本《笑忘錄》,有的在嘲諷遺忘有的,卻在尋找記憶。與米雷克故事中人們集體遺忘的事件相反,女主人公塔米娜卻在極力地抗拒遺忘,想要尋回自己與已逝丈夫的美好記憶,好讓愛情的模樣永遠停留在自己的心中。但是塔米娜尋找記憶的過程卻并不順利,最終她也沒有實現想要依靠記事本來找回自己與丈夫美好記憶的心愿。
但是在作品《無知》中,作者通過描述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遺忘與記憶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將伊萊娜對20年前浪漫邂逅的記憶與約瑟夫對那件事情的遺忘對比,最終伊萊娜發(fā)現自己所有的美好幻想全部都是一廂情愿,從對一件事的失望到對自己所有記憶中美好事情的否認,伊萊娜完成了自己對記憶的巨大轉折。不由得想,如果約瑟夫也清晰地記得20年前兩人浪漫的邂逅,那20年后的重逢也將是一段美好愛情的開始,但現實終歸是現實,只有通過在同一部作品中將遺忘和記憶的鮮明對比才能充分體現記憶的美好。作者分別通過兩個作品闡述尋找記憶而不得的絕望和清晰記憶,卻發(fā)現現實永遠比想象殘酷的失望對比,既表明了記憶的兩面性,也昭示著記憶的重要性。
2.2 在王小波的作品中認識記憶
《萬壽寺》是一本王小波以主人公尋找記憶為故事主線的小說。車禍失憶的橋段在偶像劇中經常出現,失憶的主角為了找回完整的自己而不斷地探索尋找被自己遺忘的記憶,這與《萬壽寺》的主人公王二的經歷極為相似。王二在經歷車禍失去記憶以后,極力地想要尋找過去的記憶,但是最終成功找回記憶之后,王二發(fā)現自己并不是想象中花團錦簇的男主角,卻真真切切地是一個被現實搓磨的普通人。這種身份上的落差和現實的沉重打擊,甚至讓王二有些不能接受真正的記憶和自己。作者通過將王二尋找記憶過程中的希冀,與找回記憶后的失望對比,表明在沒有記憶時,人們對記憶的渴求和需要,但是在找回記憶后,人們對現實的唾棄和不滿,兩相對比突出記憶對人的重要性。
從這個故事中發(fā)現,記憶本身也是存在兩面性的,未知的事情總是對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就像失去記憶的王二,總是幻想過去的自己,有多偉大多成功。其實在失去記憶后,王二的過去就像一張白紙,而現在的他就是在紙上作畫的人,他可以根據自己對世界對社會的理解在紙上肆無忌憚地下筆;但是在記憶找回后,王二才發(fā)現,那并不是一張白紙,而是用極細極淺的筆墨在上面畫滿了亂七八糟的線條。
米蘭·昆德拉和王小波對記憶的思考和描述,向人們表明了,記憶是被人們所需要的,但并不是被人們所接受的?,F實往往比想象更殘酷,而記憶總是比遺忘更直接,所以人們選擇遺忘,卻又需要記憶,因此人們不能依靠想象中的糧食度日,在被現實狠狠打醒之后,卻又需要一點虛幻的希望,這大概就是人類存在的意義和生活的形式。
3? 結語
總而言之,米蘭·昆德拉和王小波的作品中對遺忘和記憶的思考代表的并不只是書中的人,還有現實生活中的人。主動遺忘是對現實的自我逃避,但是這種自我逃避有時候卻是許多人的救命稻草。記憶是對美好過往的呈現,但有時候卻也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遺忘和記憶中存在著一種永恒的辯證關系,在一些情況下,二者并不沖突,并且相處和諧,但又在一些情況下,遺忘和記憶的方向卻是恰恰相反。這是人類存在的歷史長河中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孔德曲鳴.生命寓言的辯證與反諷——重讀王小波《黃金時代》[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2):97-102.
[2] 張媛媛.安部公房《闖入者》與王小波《黑鐵公寓》的對比——基于東方化重構下的存在主義的視點[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37(5):106-108.
[3] 王寶迪.幽默:人類最后的避難地——米蘭·昆德拉的存在啟示[D].山東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