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琴
教研組是學校推動課程改革深入進行的重要力量,是教師群體發(fā)展的重要組織載體。針對教研計劃缺乏科學性、教研主題零散、教研形式固化的現(xiàn)狀,浙江省杭州市半山實驗小學近幾年對教研組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從制定科學的活動計劃、設計鮮明的活動主題、選擇靈動的活動方式著手,提高了教研組活動的有效性。
制定科學的活動計劃
教研組活動計劃直接關系到教研組活動的質量,制定活動計劃要遵循以下四大原則。
第一,活動計劃要符合學校愿景。教研組的活動計劃是基于學校育人工作的整體愿景而制定的,必須切合學校實際,緊緊圍繞學校工作的中心任務展開。如2016年學校進行“問題范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嘗試與探究,讓學生經歷真實的探究、協(xié)作與問題解決。語文教研組計劃確立了“問題教學引領課堂”的主題,以“前置性學習”為抓手確立“大問題”,讓學生圍繞“大問題”積極進行探究,改變一問一答式的低效課堂現(xiàn)狀。
第二,活動計劃要務實、可操作。教研組計劃的制定要緊緊圍繞教研組的階段任務,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固定教研時間。如一個學期16周,區(qū)級學時培訓一般為3-4次,另外開學初的計劃解讀、學期初備課檢查、教學常規(guī)學習和期末的總結、師生作業(yè)本、備課本及反思的檢查等常規(guī)教研各安排一次,一般可以安排8-10次主題教研活動。
第三,活動計劃要切合教師特點。教研的主體是教師,必須關注教師的教齡、學歷、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甚至是家庭負擔等。我校教師平均年齡為39歲,教學經驗豐富,部分教師科研能力較強,但是創(chuàng)新不夠,習慣于講授型課堂?;诖?,學校連續(xù)幾年都把“促進課堂轉型,構建自主課堂”作為教研組的主要目標。
第四,活動計劃要全面。教研組計劃一般包括教師培養(yǎng)、課堂教學以及學生活動幾部分。教師培養(yǎng)應在對每位教師分析的基礎之上,為其量身定制培養(yǎng)目標。另外,學生活動應是教研組計劃中重要的一部分。比如結合科技節(jié),科學組組織小發(fā)明、小論文評比,美術組組織科幻畫比賽,數(shù)學組組織百變七巧板活動;結合讀書節(jié),語文組進行經典永流傳、讀書征文比賽等活動。
設計鮮明的活動主題
每次的教研組活動,都應該設置一個鮮明的活動主題,主題的設計要體現(xiàn)以下三大特點。
連續(xù)性:活動主題設計之魂?;顒又黝}要有連續(xù)性,不能盲目跟風。我校為改變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研究,語文教研組基于課堂實際,先后確立了“大問題課堂范式”,即以問題教學為媒介指向課堂形式的優(yōu)化;“三真課堂范式”,即真問題(基于前置性學習的三真課堂路徑探尋)、真探究(基于小組合作范式的三真課堂路徑探尋)、真實踐(基于校本單元練習的三真課堂路徑探尋)的教研活動主題。
集“上”“下”:活動主題設計之源。研究從問題開始,一種是“自下而上”,即教研組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進行整理、歸納和提煉,形成特定的教研主題,圍繞主題開展相應的研究活動。如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性、條理性較差,教研組把“以語言表達范式為抓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確定為階段性主題。另一種是“自上而下”,要根據當前課堂的改革方向,學校的發(fā)展要求以及理論研究的焦點問題,結合教研組的發(fā)展狀態(tài)確定主題。比如課改積極倡導“以大任務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語文教研組在前期“三真課堂”研究的基礎上,確立了“大單元教學背景下語文要素落實的教學探索”的教研主題。
行動研究:活動主題設計之邏輯。行動研究是行動者對自己的實踐進行的批判性思考。它是一個螺旋式加深的發(fā)展過程,每一個螺旋發(fā)展包括 “計劃—行動—考察—反思” 四個環(huán)節(jié)?;陔A段性主題,教研組可以依據這四個環(huán)節(jié)設計活動。以數(shù)學組活動的階段性主題“小學低段數(shù)學復習課教學方式的探究”為例,分為五個階段。第一,計劃階段:從備課組和教研組層面兩次進行基于實踐的調研、反思,初步形成復習課教學方式的可行性策略。第二,行動階段:根據研討初步形成的策略,舉行三次復習課教學的公開課觀摩活動。第三,考察階段:備課組基于公開課展示對復習課教學點的設計與實施進行考察。第四,反思階段:教研組基于前期研討,對此前形成的策略進行修改調整,形成小學復習課教學設計的可行性策略。第五,再行動階段:在全體教師校本培訓中進行課堂教學和觀點報告展示。
選擇靈動的組織形式
教研組織形式的選擇要靈動而有創(chuàng)新性,還要吸引教師全員參與。而“卷入式”教研是我校最扎實有效的組織形式。
所謂“卷入式”教研,是從教師日常教學中存在的真問題出發(fā),以“課例+互動”的組織形式,將教研組成員自下而上地全員卷入、全程卷入,通過營造民主和諧的教研氛圍,為教師搭建交流平臺,讓教師在觀點碰撞和相互激勵中點燃研究熱情,激發(fā)其參與實踐反思的自覺性,并以“浸潤”的方式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最終引導教師養(yǎng)成研究的習慣,實現(xiàn)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教學素養(yǎng)的提升,提高教師團體協(xié)作能力。
以語文組2018學年第二學期的《“卷入式”教研背景下的“想象類作文”研討》為例。
第一階段:先行自主研課,現(xiàn)場教學設計,凸顯自主文化?;趯W校自主課堂文化,加強備課環(huán)節(jié)的研課指導,提前一天告知學習內容,先自行研課,讓每一位教師有備而來,給教師營造安全的教研氛圍。設計預計時間50分鐘。教學設計要凸顯學校自主課堂的文化特征,包括小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
第二階段:當場抽簽說課,現(xiàn)場補充研討,分組準備展示?,F(xiàn)場滾動式抽簽說課,結合小組合作范式,說清楚學習目標和達成策略,其余老師認真聆聽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并適時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
第三階段:分組課堂實踐,基于課堂量表,帶著任務觀課。兩位老師分別執(zhí)教《這樣想象真有趣》和《卡通人物故事新編》,其他老師根據年段帶著課堂量表觀課。
第四階段:線上網絡空間,線下直言不諱,思維交流碰撞。聽課后,由執(zhí)教老師現(xiàn)場簡說教學設計理念和線下反思。教研活動要求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每位老師都應參與線上研修活動,將課程的所思所感上傳至“教師網絡學習空間”。
從科學的教研組計劃制定、鮮明的活動主題設計,到以促進全員參與的活動組織形式的選擇,能較好地提高教研組活動的有效性,積極地推動教研組工作的發(fā)展,讓教研組真正成為學校文化的原創(chuàng)者。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半山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