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永超
如果你正身處花叢之中,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蝴蝶還是蜜蜂?如果你正趴在草地上觀察,會看到螳螂大戰(zhàn)或是螞蟻搬家這樣的場面嗎?……如果沒有讀半夏的《與蟲在野》,我可能永遠也關(guān)注不到這些田野里的“小可愛”。
2014年夏天,半夏偶然間用手機拍攝到一只人見人嫌的綠頭蒼蠅,手機鏡頭下的它紅色復眼,有金屬質(zhì)感的亮藍身段,透明的雙翅。它停歇于一片雨后的美人蕉葉片上,太驚艷了!自此她開始關(guān)注昆蟲世界。
5年來,半夏用手機近距離拍攝了上萬張城里公園和山野林間、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各種昆蟲,在鏡頭中看到昆蟲的江湖世界和它們的生存、愛情、繁衍,驚嘆昆蟲幾億年來在地球上生存的非凡技藝。她孜孜不倦地查閱資料,撰寫自然觀察筆記,最終完成了收錄有400余張照片和15萬多字的《與蟲在野》。著名作家劉醒龍讀完后,稱其為“可以跟隨自己行走的微型昆蟲博物館”式圖書。
我是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的。我從沒有想到過,一向在人們眼中有些不討喜的蟲子,在半夏的文字里是那么可愛。尤其是半夏拍的昆蟲圖片,清新漂亮,甚至有讓我撕下來貼在墻上的沖動。作者還在書中提到:“我單方面組織了首屆蟲蟲選美大賽,評委是人類,以人類的眼光選蟲美人?!庇纱丝梢?,美從不挑選對象,我們只是缺乏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與蟲在野》共分為三個部分?!霸谝伴單ⅰ笔亲髡呓陙砝鄯e的自然觀察筆記;“人蟲對眼錄”以圖片和圖說的形式,以日期為序,展示了作者于春夏秋冬四季中拍到的各種昆蟲,生趣盎然;“念蟲戀蟲”是由觀蟲覓蟲而生發(fā)出的一些即時性的感悟,用“微博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自然觀。作者認為,當人類克己復禮地對待自然,并與自然生發(fā)了真正的感情時,才有可能獲得一個更宜居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作者為蟲說話,給蟲開道,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昆蟲也是有尊嚴的生命。那些在路上被我們一腳踩死的蟲子,命運何其可悲。何謂“人道”?我想應該是像作者說的:“人道不是蟲擋踩蟲,應是道法自然,曲成萬物,克己復禮,行道讓道?!?/p>
《與蟲在野》出版后,獲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并且入選2019年度十大“中國自然好書”。媒體把此書稱為“中國版的《昆蟲記》”,把作者稱為“中國的法布爾”。但是,半夏的回應卻是:“我怎么會是法布爾呢?我是帽子控,但這頂帽子不敢戴啊!但我肯定是一個拿起手機拍蟲子的人?!笨梢?,只要我們有一顆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心,即便只有簡單的設(shè)備,也能成為博物學家。
在很多評論中,我很喜歡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劉華杰的這句話:“《與蟲在野》飽含深情,是不可多得的自然觀察筆記。我相信,它的出版會推動、豐富正在復興的中國博物學文化。我也很喜歡這個書名。與蟲子在一起,而且不是在室、在朝,而是在野?!?/p>
(編輯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