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身份認同的視角出發(fā)分析其對高校校史編研在工作流程、編研材料的選擇和編研重點的偏向方面產生的影響,認為高校檔案的記憶屬性是身份認同的基礎,身份認同有助于推動高校文化傳承。
關鍵詞:高校編研;校史編研;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是對主體自身的一種認知和描述。2012年8月,主題為“新環(huán)境,新變化”的第十七屆國際檔案大會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舉行,大會的三個分主題之一是“身份認同與檔案”。自此,檔案與身份認同聯(lián)系起來,主要涉及當代身份認同過程中檔案的獨特影響和檔案工作者對職業(yè)身份的認同感。[1]在哲學、社會學等研究領域中,身份認同從來離不開集體記憶、社會記憶?!妒澜鐧n案宣言》指出“檔案館的關鍵作用體現(xiàn)在行政透明、民主問責和守護社會共同記憶中”。高校檔案校史編研正是利用其歷史積淀,大力開發(fā)檔案資源,弘揚大學精神,這與身份認同的實現(xiàn)目標是相吻合的。
1 身份認同視角下高校校史編研的相關概述
1.1 身份認同理論
身份認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基本含義是指個人與特定文化認同,從“我是誰?”“我的身份是如何形成的?”“我存在的價值是什么?”等本源問題中獲得身份感、歸屬感和價值感。身份認同植根于西方現(xiàn)代性的內在矛盾,具有3種傾向:首先,傳統(tǒng)的固定認同,來自西方哲學主體論;其次,受相對主義影響,出現(xiàn)一種時髦的后現(xiàn)代認同,反對單一僵硬,提倡變動多樣;再次,另有一種折衷認同,秉承現(xiàn)代性批判理念,倡導一種相對本質主義。此類研究的主要范式,有文化唯物論、新歷史主義、女權主義、后殖民主義、少數(shù)話語、同性戀研究等。新左派認為,壓制與抵抗、中心與邊緣、主導文化與從屬文化間的相互作用必然產生身份認同的嬗變,因此身份認同就是權力政治的表征與產物。拉康文化心理學認為,身份認同是自我對于男性中心文化的認同。而依照德里達的解構延異觀,身份認同則是一個舊身份不斷分裂,新身份不斷形成的去中心過程。不難看出,身份認同與一系列理論問題相關,諸如主體、語言、心理、意識形態(tài)、權力、階級、性別、種族等。
1.2 高校校史編研工作
根據《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27號)[2]的規(guī)定,高校檔案是指“高等學校從事招生、教學、科研、管理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學生、學校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載體的歷史記錄”。高校檔案不僅承載著大學本身的歷史記憶,更呈現(xiàn)出鮮明的校園文化特性。高校校史編研工作正是利用這些承載著校史記憶的又有著時間、空間上系統(tǒng)架構的高校檔案,來展現(xiàn)高校歷史傳承,反映大學精神。
2 身份認同視角下高校校史編研的影響原理分析
理清身份認同理論對高校校史編研工作流程的影響是關鍵。一般說來,高校檔案是高校校史編研的基礎,從高校檔案中選取與學校歷史發(fā)展相關的檔案進行加工編輯并重新建構成為高校校史。而高校校史的編研工作加入身份認同理論作為指導思想,會更加注重校史編研材料的選擇和編纂重點的偏向。如下圖所示,高校檔案通過選擇、建構高校記憶,形成高校校史。
2.1 校史編研材料的選擇
2.1.1 拓寬選材范圍,更關注校友群體
館藏是檔案工作的基礎,也是構建記憶、服務思政教育工作的關鍵。館藏來源決定了記憶主體的價值取向,只有將不同的價值取向收集結合起來,才能構建完整的高校記憶。因此必須大力拓寬選材范圍,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實物檔案。加強面向校友、社會各界人士征集校徽、學生證、紀念章、飯卡、借書證等實物資料,這類帶有根源感、身份感和集體記憶感的資料,是對建立校文化的認同感及校園歷史的心靈歸屬感的有效補充。二是具體實踐記錄。更加關注大學生群體,及時收集有關學生在社團、宿舍、校外等地形成的檔案,以及他們在學術科研、社會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觀記錄,建立個性化的成長檔案,幫助他們尋找身份憑證,構建認同。三是口述式材料。開展對校友、退休教職工、老領導的口述采訪,采集在校大學生的口述感悟,使記憶由潛在狀態(tài)轉變?yōu)楝F(xiàn)實狀態(tài),并在現(xiàn)實的運用過程中挖掘、感知,真正喚醒沉埋于深處的記憶。
2.1.2 加強選材深度,展示資深優(yōu)秀教職
人物記錄本就是校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校史人物通常包括但不僅限于學校創(chuàng)始人、歷任學校領導、優(yōu)秀教職工、知名學者、杰出學生等,校史資料對這些在高校發(fā)展歷史進程中有突出貢獻的人物生平及主要事跡做出系統(tǒng)記錄。[3]校史人物是高校寶貴的無形資產,通過相應的譯介工作,充分發(fā)掘校史人物資料的用途,可以擴大校史文獻的應用范圍,提升高校歷史人物的影響力,整合校史研究與高校教育、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等功能,為高校的建設和發(fā)展發(fā)揮積極的支撐作用。[4]教職工在高校發(fā)展歷史的主要見證者和參與者,他們存在的價值和記錄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加強高校校史中資深優(yōu)秀教職工的展示程度,有利于提高高校校史的親和感,有利于獲得來自社會的更多關注。
2.2 校史編撰重點的建構
2.2.1 多角度開發(fā)檔案資源,構建多元身份認同主題
滿足身份認同訴求的資源開發(fā)不僅有個體的,還有群體、文化等多方面。例如有關學?;顒庸?jié)日的檔案,可以實現(xiàn)大學生個人身份認同為目的的開發(fā),也可構建相關記憶,實現(xiàn)群體的身份認同。另外,對大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身份認同需求,開發(fā)不同主題的檔案產品。如剛進校的大學生,對校園文化與自我認同更為迫切,檔案館可以抓住國慶、校慶、檔案日等各種活動時機,突破簡單的事實陳述,以娛樂化、故事性的方式展現(xiàn)校史、校貌和老一輩艱苦卓絕的校園人,激發(fā)他們對獲得身份認同的渴望;對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破除宏大的組織視角,更加關注個體微觀的情感體驗。這時反映學生文化活動的檔案,記載了大學生的切身經歷,以及自己熟識同學的身影,以圖片展覽、網絡視頻等方式重現(xiàn)歷史,可以幫助他們喚醒存放于大腦深處的記憶,從而建立起一種普遍的心理共鳴。[5]
2.2.2 鼓勵多方參與,滿足身份認同的個性化需求
檔案整理通過文件實體的排序來實現(xiàn)歷史聯(lián)系,但高校記憶是個建構性概念,以身份認同為目的的檔案整理,在回溯重構歷史時需要選擇與修改。如反映大學生參與文化活動的檔案,往往形成于多個部門,這就要求在整理分類時,必須打破單一的部門來源原則,以某一記憶為來源,通過整理形成連續(xù)性歷史記憶,以事由為原則,根據這個主題整理其動態(tài)發(fā)展中的相關檔案,進而為身份認同提供多元的依據。因此,鼓勵機關和學院內的教師、班主任、職員和學生等人員參與,通過他們收集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文化需求,細分種類,針對不同類型的需求,整理專屬于某一種類型的校園記憶,這也是高校校史編研中互動配合的方法之一。同時鼓勵大學生參與整理,實現(xiàn)檔案工作與大學生群體的互動與對接,讓大學生近距離與檔案接觸,感受學校文化發(fā)展歷程,在整理中對學校的歷史文化產生深層次印象,破除疏離感,為尋找身份認同提供有效途徑。
3 身份認同視角下高校校史編研的啟示
3.1 高校檔案的記憶屬性是身份認同的基礎
“身份認同”是人的一種本性,作為社會的一員,人很自然地關心自己在社會中的“身份”,就需要身份認同。因為人們需要有所依托,有所歸屬;需要知道自己是誰,來自哪里,去往何方。在“超穩(wěn)定”的傳統(tǒng)中國社會,人們的身份認同明確而固定。但自20世紀下半葉以后,中國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環(huán)境急劇變化,人們身份認同的模糊性、流變性、多元性和不確定性大大增強。許多弱勢人群、邊緣人群陷入身份認同危機。而集體記憶是身份認同的力量之源。[6]高校檔案不僅承載著大學本身的歷史記憶,更呈現(xiàn)出鮮明的校園文化特性,是展現(xiàn)高校歷史傳承、文化積淀的重要載體,是高校制度文化的形成,反映著大學精神,也是學校開展科研活動的重要支撐。[7]
3.2 身份認同有助于推動高校文化傳承
隨著全球化、多元性、流動性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特征,人口流動和身份變遷成為常態(tài),人們的過去和現(xiàn)在存在越來越多的斷裂,這增長了公眾對于身份認同的關注以及探索“我是誰,來自哪里,將去往何方”的欲望。[8]當記憶本身被時間模糊,經由一定程度上最為可信、可靠的檔案資料編研而成的成果,便被公眾重視起來。國家檔案局原局長楊冬權在2012年全國檔案者工作年會上將檔案與文化建設的關系概括為:“把檔案轉化為文化產品;為文化建設提供檔案;為文化建立檔案;建設檔案文化”。[9]顯然,這為高校文化傳承指明了方向。首先,結合實際,加強檔案資料的選擇。開展高校校史編研是高校檔案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檔案資料作為其基礎,要更多、更精、更細致的選材。其次,發(fā)揮優(yōu)勢,凸顯高校特色。高校校史是高校發(fā)展的重要概括,突出優(yōu)勢,展示特色,提升身份認同度,才能使社會更好的關注高校以后的發(fā)展。
4 結語
加拿大著名檔案學者特里·庫克認為,隨著更廣泛的知識潮流從前現(xiàn)代相繼轉變?yōu)楝F(xiàn)代、后現(xiàn)代再到當代,檔案思想的關注點已從證據轉移到了記憶再到身份和社群。[10]在“檔案記憶觀”逐漸成為被檔案學界廣泛接受的觀點之時,檔案學范式的第三階段“社會參與”以及其所對應的“身份認同”問題正在引發(fā)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和討論。[11]高校館藏校史檔案數(shù)量巨大、種類豐富是進行高校校史研究開發(fā)的重要資料來源。以此為基礎的高校校史編研工作是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不僅使學校的治學傳統(tǒng)、文脈精神等精神成果形成統(tǒng)一、系統(tǒng)的有機整體,也能通過校史編研向師生展現(xiàn)學校的輝煌歷史和文脈精神[12],從而加強身份認同,產生自豪感,推動高校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馮惠玲.打開我們的眼界[J].檔案與建設,2012(01):5.
[2]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教育部令第27號)[EB/OL].[2019-01-10]. http://www.gov.cn/flfg/2008-09/12/content_1093980.htm
[3]李四維.高校校史檔案管理的價值探析[J].學理論,2015(15).
[4]王建榮.校史人物的譯介價值與實踐探究[J].蘭臺世界,2016(05):48-50.
[5]季夢佳,王裕明,俞皓耀.身份認同視野下高校檔案服務思政教育的思考[J].高教論壇,2018(09):11-13.
[6]徐擁軍.檔案、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N].中國檔案報,2017-09-25(003).
[7]石新成.校史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辦公室業(yè)務,2016(24):191-192.
[8]加小雙.當代身份認同中家族檔案的價值[J].檔案學通訊,2015(03):29-34.
[9]楊冬權在2012年全國檔案工作者年會上的講話—蚌埠市政府信息公開網? [EB/OL].[2019-01-10].http://zwgk.bengbu.gov.cn/com_content.jsp?XxId=220553241
[10]Cook T. Evidence, memory, identity, and community: four shifting archival paradigms[J]. Archival Science,2013, 13(2-3):95-120.
[11]王笛.論檔案文獻編纂在身份認同建構中的功能及其實現(xiàn)[J].北京檔案,2018(07):17-20.
[12]甘露華.基于專題研究視角探索高校校史檔案編研的創(chuàng)新——以四川大學為例[J].檔案學研究,2017(S2):102-104.
作者簡介
付琳寧(1996-),女,漢族,湖南永州人,湘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檔案管理與檔案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