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萌
【摘 要】《使女的故事》是以架空的歷史為背景,發(fā)生在未來的反烏托邦類型的電視劇。整體故事發(fā)生在虛構的基列共和國,在未來的時代,由于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被嚴重破壞,人類的生存率和生育率降低,信奉教旨(劇中指《圣經(jīng)》)的極端分子掌握政權,男權至上,男人占據(jù)絕對統(tǒng)治地位,女人則徹底淪為男性的附屬品,被區(qū)分為不同的等級。使女就是這其中一個等級,也是整個故事的討論核心。
【關鍵詞】使女的故事;女性;敘事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077-01
這是一群具有生殖能力的女性,正如《圣經(jīng)》中記載的一樣,使女負責為所服侍的家庭繁衍后代。她們沒有地位,也不需要思想與自我,名字被抹去,由表示從屬關系的“of”后面加上男主人姓名作為身份符號。這些使女被視為國家財產(chǎn),被嚴格監(jiān)控,即使生下孩子也無法自己撫養(yǎng)。無論是在夫人與男主人還是在奴仆與眼線的眼中,她們都不是真正存在的“人”,她們是整個社會共謀中的最慘烈的犧牲者。
《使女的故事》就是發(fā)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瓊(奧夫弗萊德)是這部劇的女主角,而整部劇也是通過她的視角來呈現(xiàn)。
一、覺醒的女性形象——異類女主角瓊(奧夫弗萊德)
傳統(tǒng)影視及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一度是由男性構造的,是“被看的”“被塑造的”,甚至是扁平單一化的。20世紀60年代,女性主義學者們將理論探討的中心集中在女性形象的探討上。正如艾琳·卡普蘭·丹尼爾在《壁爐和家庭:大眾傳媒中的女性形象》中指出,女性是以“象征性殲滅”的方式被呈現(xiàn)。
反觀《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奧夫弗萊德,則與這些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格格不入,正是這種“獨特”實現(xiàn)了電視劇《使女的故事》中奧夫弗萊德女性意識的覺醒。
主人公瓊(奧夫弗萊德)是基列共和國的一位使女,整個影片都圍繞她展開。在基列政權建立前,她是一名接受過高等教育、經(jīng)濟獨立、婚姻幸福,同時擁有自己孩子的母親,丈夫尼克是她的保護者,她的生活是平穩(wěn)而安逸的。
在人物設置上,這一時期的奧夫弗萊德的獨特之處體現(xiàn)在她與丈夫尼克的關系上。尼克是一位有婦之夫,奧夫弗萊德是一位主動介入其婚姻的“第三者”,使她并不符合傳統(tǒng)影視作品中完美女性的標準。在之前的文學或者影視作品中,女主角如果進入一段不被世俗肯定的戀情中往往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被男人勾引失身,從被玩弄到被拋棄,身心遭遇摧殘,痛不欲生;另一種是被男人玩弄拋棄后走向自我毀滅,成為反派人物,站在又一個“天使”女主的對立面等。
這兩種模式的女主角都有共同的特點,“既沒有自我肯定的勇氣,也沒有自我選擇和行動的力量。”她們都只具有青春美麗的外表,內心卻一片迷茫,他們是男性創(chuàng)作者作品中的空洞能指。而此時,《使女的故事》中瓊的主動選擇就變得難得可貴。
在女主人公的形象展現(xiàn)上,與傳統(tǒng)清純的“天使”或妖艷的“惡婦”也有所區(qū)別,扮演奧夫弗萊德的演員伊麗莎白·莫斯相比美劇中女主角的熱辣形象來說,更加強壯,嘴角微微下垂,眼神堅定,時常在沉思,看起來甚至有點嚴肅,與男性喜歡的甜美或純潔的女性形象大相徑庭。劇中基列共和國建立前的瓊的造型也是以短發(fā)、長褲、背心為主。
二、敘事話語——女性主體意識的展現(xiàn)
敘事話語掌握著受眾對于作品整體的接受與判斷,在之前的男性話語權下的影視作品中,男性掌握著絕對權威,女性是被男性塑造出來的角色,體現(xiàn)他們的所求所想。溫順、沉默、美麗,這些女性形象甚至成為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女性模仿的對象。
電視劇《使女的故事》在敘事方式上延續(xù)了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也就是蘇珊蘭瑟在《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事聲音》中指出的“個人型敘事聲音,敘述者就是本影片的主人公。個人型敘事聲音是阿特伍德使用最廣泛的敘述方式,它表示那些有意講述自己的故事的敘述者 。”①
這讓這部影片擁有了先天的優(yōu)勢,我們所見就是奧夫弗萊德所見,所有人物的出場,所有事件的發(fā)生,我們都自然而然地站在奧夫弗萊德的角度。我們看著她在平靜圣潔的教堂音樂中挑選橘子,耳邊傳來的是作為畫外音的她的怒吼:“我想逃跑?!边@樣的敘述視角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拉近了我們與主人公之間的距離,我們能設身處地體會主人公的想法,與其產(chǎn)生同感。反之,影片中的大主教、尼克、盧克等男性形象只是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微微一提,不占過多篇幅,成為了蒼白孱弱的被敘述的“客體”。
正如本劇的編劇阿特伍德所說:“真正的女性作家應當將女性視為一種精神立場,一種永不承諾秩序強加給個體或群體強制角色的立場?!?/p>
注釋:
①蘇珊·蘭瑟.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M].黃必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0.
參考文獻:
[1]申丹,王亞麗.西方敘事學:經(jīng)典與后經(jīng)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洪曉芳.論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小說中的邊緣形象[D].江西師范大學,2011.
[3]張傳霞.瑪格麗特· 阿特伍德“生存”主題和“經(jīng)典重構”策略研究[D].山東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