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婧婧 于學秀
摘要:文章以西班牙電影導演佩德羅·阿爾莫多瓦創(chuàng)作的三部作品《關于我母親的一切》《回歸》和《胡麗葉塔》為研究文本,將其創(chuàng)作的三個不同時期所塑造的具有代表性的母親形象進行論述,分析其電影中的母親形象。
關鍵詞:西班牙電影導演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 母親形象
阿爾莫多瓦于1949年出生在著名文學人物堂吉訶德的故鄉(xiāng),他的父親靠販酒謀生,母親是個家庭主婦。阿爾莫多瓦的電影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許多鮮明的母親形象緣于他的母親,母親在他的生命中承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他心中母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加之他在女性居多的環(huán)境中長大,親眼見識過無數(shù)母親的生活場景。他同情這些無法擺脫生活壓力的母親,這種對母親的愛在無形中轉(zhuǎn)化為阿爾莫多瓦電影創(chuàng)作不同時期里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母親形象。佩德羅·阿爾莫多瓦的創(chuàng)作過程大致可以分為童年積累期、探索實驗期、砥礪奮進期以及形成風格期這四個時期。下文將從其創(chuàng)作的三個主要時期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對其電影中塑造的母親形象進行簡單論述。
獨立自由的母親形象——《關于我母親的一切》
影片《關于我母親的一切》(1999)是阿爾莫多瓦在創(chuàng)作初期對于母親形象刻畫得最具體的一部作品。影片講述了母親曼紐拉在痛失愛子后,返回巴塞羅那尋找丈夫,然后遇到懷有丈夫孩子的修女,不得不承擔照顧她并撫養(yǎng)其生下的患有艾滋病兒子的故事。
影片開端講述的便是母子二人的故事,曼紐拉的兒子即將過18歲的生日,母子二人相約一起看兒子最愛的話劇并憧憬著未來,然而不幸卻降臨在兒子艾斯德班的身上。痛失愛子的曼紐拉回到巴塞羅那。影片中并沒有運用大量的篇幅來單獨刻畫母親的形象,而是用曼紐拉和艾斯德班相處的點點滴滴,來描繪曼紐拉在兒子身邊時的獨立性格。導演巧妙地運用一張撕掉一半的照片來表現(xiàn)曼紐拉對于過去的舍棄,并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她堅毅的一面,她選擇自己一個人帶著兒子面對未來,同樣也預示著曼紐拉曾經(jīng)有過一段別樣的人生。在兒子面前,曼紐拉是獨立偉大的母親。
影片中,曼紐拉在巴塞羅那遇到了懷有自己丈夫孩子的修女,修女父親病重、母親忙于工作和照顧父親,曼紐拉承擔起了修女“母親”的責任,她給予修女無微不至的照顧。這一段落通過對兩人互動的刻畫,塑造出了曼紐拉身為一個擁有過兒子的母親,對于這個素未謀面卻擁有悲慘命運修女的體貼關懷,側(cè)面表現(xiàn)了曼紐拉身上作為母親的一種責任。在修女面前,曼紐拉是姐姐般的母親。
影片結(jié)尾處關于曼紐拉丈夫的秘密終于揭開,通過曼紐拉一系列的舉動加上和修女母親對其丈夫表現(xiàn)的對比,襯托出曼紐拉身為母親獨有的寬容。她諒解了丈夫所做的一切,并愿意讓丈夫知道所有,這般仁慈與修女母親懷有異心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其母親形象更加與眾不同。在丈夫面前,曼紐拉是高大光輝的母親。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這部早期的作品,通過主人公與影片中各個人物的相互動作以及對比,塑造出了一個同時代背景下不同尋常母親的更加獨立自由、剛毅果敢的母親形象。這個母親形象似乎有些理想化,有著超乎常人的偉大力量,她博愛到可以接受一切,并以她的寬容仁慈包容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因此,這部《關于我母親的一切》是阿爾莫多瓦眾多刻畫母親形象的影片中,將母親形象刻畫得最高大溫暖鮮明獨特的一部。
勇于反抗的母親形象——《回歸》
《回歸》(2006)是阿爾莫多瓦創(chuàng)作成熟期所拍攝的一部作品,影片刻畫了在馬德里生活著的女人們,通過對這些女人群像的刻畫,突出表現(xiàn)女主人公蕾曼達與生活在同一時代女性的不同,通過對比刻畫出一個勇敢堅強與命運抗爭的母親形象。
影片中,蕾曼達的丈夫企圖侮辱女兒,女兒出于正當防衛(wèi)無意中殺死了父親帕考,慌了神的女兒只能去站牌等待蕾曼達。細心的蕾曼達當即發(fā)現(xiàn)女兒的情況不對,到家后雖然感到不可思議但立刻讓自己冷靜下來,理智地告訴女兒人是自己殺的與女兒無關。女兒無法接受殺死親生父親的事實,蕾曼達知道當時并不是告訴女兒身世的時候,但是她仍然選擇穩(wěn)定住女兒的情緒,理智地告訴女兒這并不是她的親生父親,然后冷靜地開始處理事故現(xiàn)場。面對尚且年幼的女兒,導演通過對兩個人物行為動作及狀態(tài)的刻畫進行對比,表現(xiàn)出了和女兒有過相同經(jīng)歷的蕾曼達理智冷靜的一面,塑造了蕾曼達作為母親的沉著。
隨著影片故事情節(jié)的不斷推進,蕾曼達終于發(fā)現(xiàn)了“死而復生”的母親,她當年因為父親強奸自己而懷孕生下女兒后不愿意面對母親而離開家鄉(xiāng)。原本應該在大火中和父親一同去世的母親突然回歸,蕾曼達仍有些接受不了。但在了解母親活著的原因后,她選擇原諒母親縱火殺死了父親,或許是她對父親有著恨意,也或許是因為她自己的女兒剛剛經(jīng)歷了同樣的事情,已為人母的她對于母親有了感同身受,所以選擇了諒解。導演巧妙地編排了故事的順序,使得觀眾理解主人公蕾曼達的情感變化,通過這段她與母親和解的片段,塑造出了蕾曼達成為母親以后更加成熟寬容的一面。
阿爾莫多瓦拍攝的跟母親形象有關的影片中,大多以男性角色的缺失來塑造母親光輝偉大的形象。在這部影片中,蕾曼達周圍的鄰居們大多是家庭婦女,蕾曼達發(fā)動這些母親幫助她做生意、準備宴會、運送丈夫尸體等。導演通過對同時代女性群像的刻畫,反襯出蕾曼達不同于那些母親的更加聰明、勇于挑戰(zhàn)的形象特點,進一步塑造出一個不同于傳統(tǒng)的母親形象。
這部影片是阿爾莫多瓦電影中對于母親形象描摹的一個具有轉(zhuǎn)折性意義的影片,在此影片之前,阿爾莫多瓦所拍攝的影片所塑造的母親形象大多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關于我母親的一切》中女主角那樣,她們敢于承認自己的感情,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獨立優(yōu)秀且光輝偉大。而從這部影片開始到后來的幾部影片,這些母親形象得到了進一步升華,她們是生活中勇于承擔責任的強者,不再服務于情感和男人。母親形象在影片中從單純的刻畫母親作為女性這一社會角色的形象,轉(zhuǎn)變?yōu)橄缺憩F(xiàn)其女性的一面然后展現(xiàn)其像男性那樣承擔社會責任的形象,之后再回歸到女性作為母親的本職形象,如同《回歸》這部影片的名字一樣是阿爾莫多瓦母親形象的回歸和升華。
失語逃避的母親形象——《胡麗葉塔》
阿爾莫多瓦的創(chuàng)作進入興盛期,他對于母親形象的刻畫已經(jīng)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這一時期,他創(chuàng)作了很多其他類型的影片,同時仍然堅持對于母親形象的塑造。不斷地探索尋求突破,在2016年又成功塑造出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母親——胡麗葉塔。影片《胡麗葉塔》的表層故事很簡單,講述的就是女主人公胡麗葉塔的一生。導演用他過硬的敘事技巧,描繪了胡麗葉塔與女兒之間所存在的困境與隔閡,讓觀眾又認識到不同以往全新的母親形象,一位對于女兒、丈夫及周圍人全部失語的母親。
對于陌生人的失語,是她之后人生悲劇的開始。影片開始于一輛胡麗葉塔乘坐的火車,她剛進入車廂時遇到了一位渴望交流的年輕人,但是她選擇了逃避,這是她第一次失語,間接造成年輕人臥軌自殺。之后,她邂逅了家里有一個植物人妻子的蘇安,她在蘇安妻子死后第二天便來到蘇安家,傭人曾勸她不要嫁給蘇安,而她卻因為想要逃避生活選擇留在海邊嫁給了蘇安,這是她再一次失語。每次陌生人的死亡都是她逃避后的新生,正是她一次次的失語,使她身邊的人在慢慢離她而去。
對于父親的失語,使她失去了母親。當胡麗葉塔帶著女兒回家看望病重臥床的母親時,她注意到自己的父親和傭人在眉目傳情,但是她選擇了逃避,對于父親行為的失語使得胡麗葉塔失去了深愛的母親。對于丈夫的失語,使她失去了丈夫。在女兒參加夏令營時,她懷疑蘇安和艾娃有曖昧關系與丈夫大吵一架,然而當丈夫想要和她溝通時,她再次選擇逃避找借口離開,之后因為她的失語再一次間接地害死了丈夫。
對于女兒的失語,使她失去了女兒。胡麗葉塔在丈夫死后并沒有和女兒進行過完整的溝通,兩個人都默默承受著失去丈夫和父親的痛苦,這原本應是母女二人能夠彼此感同身受變得親近的方式,反而因為胡麗葉塔的失語使得女兒無法對父親的死釋懷,最終在成人時離開母親獨自生活。胡麗葉塔對于女兒的成長并沒有太多的關注,這同樣是一種失語,直到她想要找尋女兒蹤跡時才發(fā)現(xiàn),這就是造成她與女兒之間形成無法跨越的鴻溝的根本原因,是胡麗葉塔命運悲劇的關鍵。
導演通過側(cè)面描寫胡麗葉塔對周圍所有人的失語,加上大量筆墨去刻畫母女兩人之間情感的變化,用情感堆砌出生活在當代環(huán)境中的一位失語母親的社會形象。這部影片是導演對于母親形象塑造的又一轉(zhuǎn)型之作,他開始反思并不一定所有的母親對于子女而言都是美好的存在,這時代也一定會存在著一些在子女生命中是空白的母親,于是有了這位不同于其以往所塑造出的優(yōu)秀美好的母親形象,而是一位逃避現(xiàn)實、永遠在回避問題、事事躲閃,對自己人生失語反思的母親形象。
結(jié)語
阿爾莫多瓦電影中的母親形象從來都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母親,他片中的母親有欲望、有追求、敢于抗爭,但她們卻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也是擁有缺點的真實的人,使觀眾更能共情。阿爾莫多瓦在創(chuàng)作這些母親形象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獨特的視聽特色與創(chuàng)作風格,給予觀眾難以忘記的視聽感受以及真切的情感體驗,通過他的塑造讓一個個母親形象走進觀眾心中,留給世界電影一部又一部經(jīng)典佳作。
(作者單位:四川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1.郁辰整理:《佩德羅·阿爾莫多瓦生平與創(chuàng)作年表》,《當代電影》,2000(2)。
2.傅郁辰:《佩德羅·阿爾莫多瓦談自己的創(chuàng)作》,《當代電影》,2000(2)。
3.傅郁辰:《西班牙電影導演佩德羅·阿爾莫多瓦》,《世界電影》,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