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天皓,陳軍毅,孟亞東
(1.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崇明分院皮膚科,上海 202150;2.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崇明分院檢驗科,上海 202150)
銀屑病是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病理改變主要為角質形成細胞過度增殖伴角化不全。目前認為,銀屑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機制是免疫細胞輔助性T細胞(helper T cell,Th)1和Th2的比例失調,并且Th1過表達促炎細胞因子如干擾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12和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1-2]。
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是銀屑病的一線治療藥物,其機制主要是抑制免疫細胞活性,調節(jié)Th1和Th2細胞比例,但長期使用存在一定副作用。中成藥復方青黛丸主要成分有青黛、土獲、丹參、白術、建曲等,具有抗炎、鎮(zhèn)痛、止癢等作用。近年來,隨著臨床使用的增多,該藥已漸漸成為基層皮膚科治療銀屑病的首選藥物之一[3-4],但對于中度以上銀屑病患者,往往需要聯(lián)合其他藥物一并使用,如MTX。銀屑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機制是Th1和Th2的失衡,目前尚不清楚復方青黛丸聯(lián)合MTX是否會通過降低IFN-γ、IL-12和增加IL-4等的表達來調節(jié)銀屑病中Th1占優(yōu)勢的免疫狀態(tài)。因此,在本研究中,我們擬通過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檢測復方青黛丸聯(lián)合MTX和單用MTX治療銀屑病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GATA-3、T-bet、IL-4、IL-12和IFN-γ的表達,明確復方青黛丸聯(lián)合MTX對銀屑病患者PBMC中Th1和Th2相關因子mRNA表達的影響,開展銀屑病患者Th1/Th2失衡狀態(tài)的臨床研究,評估臨床表型與Th1、Th2細胞因子表達之間的關系。
根據(jù)銀屑病患者皮損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shù)評分(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選取評分>10的尋常型銀屑病患者。排除有以下情況的患者:1型糖尿??;肥胖[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25];心血管疾??;妊娠狀態(tài);有肝病史或研究期間飲酒;外用過MTX;2個月內接受過光療;2個月內服用過復方青黛丸或非處方銀屑病治療藥物;因任何原因放棄參與本研究[5]。最終納入50例斑塊型銀屑病患者,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為21~59歲。
以單用MTX治療者為對照組,復方青黛丸聯(lián)合MTX治療者為治療組。2個組受試者都經(jīng)MTX治療,持續(xù)8周。在8周內,治療組的受試者同時服用復方青黛丸(3次/d,6 g/次)。在研究開始(基線)和結束時均通過PASI評分系統(tǒng)評估銀屑病嚴重程度。本研究將PASI-75設為閾值和臨床有效性指標[6]。此外,收集和統(tǒng)計受試者年齡、發(fā)病年齡、體質量、BMI和皮膚生活質量指數(shù)(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DLQI主要通過皮膚病生活質量表評價2個組患者日常活動、癥狀、人際關系、工作和學習、感受情況等5項生活質量評分,分數(shù)越低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優(yōu)。
收集每例受試者4mL血液至乙二胺四乙酸采血管中。將血液樣品在室溫下放置60 min,然后以978×g離心20 min。使用Ficoll(比重:1.077)從血液樣品中分離PBMC。將分離的細胞用磷酸鹽緩沖液洗滌2次。
通過實時熒光定量PCR測定T-bet、GATA3、IFN-γ、IL-12和IL-4的mRNA表達。使用Trizol(瑞士羅氏公司)從PBMC中分離總RNA。采用Prime-Script TM、RT試劑盒(日本TaKaRa公司)合成cDNA。在ABI 7000熒光定量PCR儀(美國ABI公司)上進行定量實時PCR,引物及探針序列見表1。將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作為樣品標準化的內源性對照。目標基因的表達對照GAPDH的表達以計算相對定量2-ΔΔCt,并將結果表示為倍數(shù)變化。
采用SPSS 19.0軟件及GraphPad Prism 6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以±s的形式表達。采用Mann-Whitney檢驗或獨立樣本t檢驗來比較2個組之間轉錄因子和細胞因子的表達。Pearson相關檢驗用于評估PASI評分與Th1和Th2標記之間的相關性。用Spearman相關性檢驗以評估年齡、發(fā)病年齡、體質量、BMI、DLQI、T-bet、GATA3、IFN-γ、IL-12、IL-4表達之間的相關性。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引物及探針序列
本研究將50例銀屑病患者分為2個組,對照組男17例、女8例,治療組男15例、女10例。2個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量和BMI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治療組研究前PAS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70),治療8周后,治療組的PAS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的8例受試者及治療組的12例受試者在第8周達到PASI-75(P<0.05)。對照組與治療組在基線時及治療8周后DLQI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個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對照組中Th1細胞及其相關細胞因子IFN-γ、IL-12和T-bet的mRNA表達均高于治療組(P<0.01、P<0.05和P<0.05),見圖1。以PASI-75為閾值對照組和治療組之間的各Th1細胞因子表達差異進行研究。治療組中PASI評分變化>75%的受試者IFN-γ的表達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也有更好的臨床改善。但治療組和對照組受試者之間IL-12和T-bet的表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中IL-4和GATA3的表達高于對照組(P<0.05),見圖2。PASI評分變化>75%的治療組受試者GATA3及IL-4的mRNA表達高于同條件對照組受試者。Th2的GATA3及IL-4的表達與PASI評分變化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臨床表現(xiàn)的改善與IL-4及GATA3的表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圖1 對照組和治療組IFN-γ、IL-12和T-bet的相對基因表達
圖2 對照組和治療組IL-4和GATA3的相對基因表達
表3 對照組和治療組受試者之間IL-12和T-bet表達 ±s
表3 對照組和治療組受試者之間IL-12和T-bet表達 ±s
IFN-γ、IL-12、T-bet、IL-4及GATA3 mRNA的表達與年齡、發(fā)病年齡、體質量、BMI及DLQI之間均無相關性(P>0.05)。見表4。
表4 對照組和治療組其他變量與細胞因子之間的相關性
T-bet和GATA-3已被發(fā)現(xiàn)能影響Th細胞的分化。T-bet是T-box基因中Tbr1亞家族的成員,在Th1分化中起重要作用。T-bet控制Th1IFN-γ的表達,并抑制Th2 IL-4的產生,使平衡從Th2向Th1偏移。另外,Th2途徑GATA-3能促進Th2的分化及Th2相關細胞因子的表達。T-bet和GATA-3之間的相對表達會影響Th1/Th2途徑,目前已在數(shù)種免疫性疾病中發(fā)現(xiàn)了這個現(xiàn)象,包括特應性皮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和銀屑病[7-8]。有報道提示,口服復方青黛丸會影響Th1和Th2細胞因子的表達,患者臨床表現(xiàn)與免疫通路的特異性調節(jié)有關[9],當平衡傾向Th2時伴隨GATA3和IL-4表達的增加以及IFN-γ、IL-12和T-bet表達的減少。本研究結果與關于復方青黛丸作用的研究結果(促炎細胞因子表達降低,使平衡從Th1向Th2細胞途徑偏移)[10-12]一致。
本研究發(fā)現(xiàn),PASI評分變化>75%的患者的GATA3和IL-4的表達水平高于IFN-γ、IL-12和T-bet的表達水平。因此,我們認為臨床表現(xiàn)改善的患者常伴隨Th1因子下調和Th2因子上調。相較于健康人,銀屑病患者血清中IFN-γ表達更高,而IL-4表達更少,且IFN-γ水平與PASI評分相關。此外,使用復方青黛丸進行治療后,銀屑病患者血清IFN-γ水平降低的同時PASI評分也會減小。調節(jié)Th1/Th2平衡可能是通過T-bet和GATA-3介導的。有研究發(fā)現(xiàn)銀屑病患者的PBMC中Th1細胞因子表達更顯著,其中T-bet的mRNA表達高于健康人,而GATA-3的mRNA表達則低于健康人[11-13]。
綜上所述,復方青黛丸可能通過加強T淋巴細胞功能、參與先天性免疫應答的一種或多種組分,或通過阻斷銀屑病患者炎性細胞因子的活性來增強免疫應答。復方青黛丸通過抑制銀屑病患者促炎細胞因子IL-1、IFN-γ和TNF-α,同時增強Th2因子IL-4、IL-5的分泌來調節(jié)一部分免疫應答,本研究將復方青黛丸治療銀屑病的臨床表現(xiàn)及Th1/Th2免疫模式聯(lián)系起來,我們認為,復方青黛丸治療銀屑病是符合衛(wèi)生經(jīng)濟學發(fā)展的療法。然而,樣本量較少是本研究的不足之處,相關結果需要更多樣本并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研究數(shù)據(jù)來證實。建議進行更敏感的分析,如流式細胞術,以確定治療后銀屑病患者PBMC的相關亞群,或有助于進一步了解銀屑病的免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