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通
中國戶外金犀牛獎
提名
提名理由
珊瑚礁占海洋面積不到千分之一,卻庇護著近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然而,據TNC估計,在50年內全球70%的珊瑚礁將會消失。潛愛大鵬自2012年起一直從事珊瑚礁保護。2019年,潛愛發(fā)動潛水員進行了4次大澳灣珊瑚礁普查、5次大澳灣生活多樣性調查,收集珊瑚殘肢144株,回播珊瑚殘肢96株,清理海底垃圾約1.096噸。同時,潛愛舉行了9次環(huán)境教育講師培訓,培訓講師180人次;授課400堂,16981人次接受了海洋科普舉辦26次潮間帶課程,859人次接受海洋生態(tài)教育。潛愛走訪了全球44家珊瑚保育機構并發(fā)布相關報告和紀錄片,推動了國際珊瑚礁保護網絡建設。潛愛大力傳播了海洋保護理念,并在國際上展示了中國戶外人和環(huán)保人的形象,成功探索出了一條潛水運動與海洋生態(tài)保護相結合的道路,是戶外人從事公益環(huán)保事業(yè)的典范。
珊瑚殘肢暫養(yǎng)。攝影/梅戈
珊瑚礁占海洋面積不到千分之一,卻庇護著近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其豐富程度接近陸地上的熱帶雨林,人們稱之為“藍色沙漠中的綠洲”。由于珊瑚對于海洋環(huán)境有極高要求,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影響下,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飛速消逝。據TNC估計,在50年內全球70%的珊瑚礁將會消失。
Morgan(夏嘉祥)是一位忠實的“潛水黨”。和很多戶外玩家一樣,他的愛好被家人們認為是“不務正業(yè)”。機緣巧合,Morgan認識了做珊瑚礁普查的紀力偉先生,這讓他的愛好有了新的意義。出于對潛水的熱愛,即使車費、住宿、飲食均需自費,Morgan和他的朋友們依然熱情地參與珊瑚礁的調查研究工作。而在這個過程中,Morgan也開始了解到珊瑚礁的重要價值和其正面臨的威脅。
Morgan自費參與珊瑚礁研究的事引起了許多人注意,包括潛愛大鵬的創(chuàng)立者們。潛愛大鵬,全稱深圳市大鵬新區(qū)珊瑚保育志愿聯合會,于2012年發(fā)起、2014年正式注冊,匯聚了一批熱愛潛水、致力于珊瑚礁保護的志愿者。在這里,Morgan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熱愛潛水、熱愛珊瑚。
潛愛大鵬最早進行的項目是珊瑚種植,即通過人工的方法,像植樹造林般種植造礁珊瑚。然而,慢慢地,潛愛大鵬發(fā)現僅僅靠種植珊瑚去修復珊瑚礁還遠遠不夠。
2015年五一假期,一位游客從水中摘出兩只珊瑚,拍了張合影。這張照片被Morgan看到,Morgan隨即聯系到了這位先生。而這位先生表示他只是把珊瑚取出來拍了張照,又放了回去,并未盜采珊瑚。珊瑚是一種海洋動物,野生珊瑚離開生活環(huán)境3~4個小時就會脫水而死。
此事背后體現的,是公眾對珊瑚認知的薄弱。
不增進公眾對于珊瑚礁的認知、加強公眾的保護意識、調動更多人參與保護,自己種珊瑚的速度永遠也趕不上破壞的速度。于是,潛愛大鵬提出了“種珊瑚,種人心”的口號,最終發(fā)展了“潛愛護礁”、“潛愛課堂”和“潛愛家園”等一系列項目。
潛愛護礁主要是培養(yǎng)擁有珊瑚保育技能的潛水員,并進行珊瑚調查和珊瑚種植?!懊慷嘁粋€潛水員,就多一個珊瑚守護者?!睗搻劾媚シ康葢敉庹搲?、微信公眾平臺、線下潛店等途徑,號召潛水愛好者參與珊瑚保育,得到了潛水界的積極響應。2019年潛愛大鵬培養(yǎng)了具備珊瑚保育能力的志愿者20名,并收集珊瑚殘肢144株,回播珊瑚殘肢96株;進行了4次大澳灣珊瑚礁普查、5次大澳灣生物多樣性調查,首次拍攝和鑒定了大亞灣海底生物多樣性圖集;進行了16期“無塑海洋,為愛潛行”主題海底垃圾清理活動,清理海底垃圾約1.096噸。
和發(fā)動潛水員種珊瑚同樣重要的,是種人心。
呂慶梅是潛愛的一名講師。她的職業(yè)是一名自然教育師,這使得她參加“潛愛課堂”項目時很是順利。潛愛課堂的課程應當屬于自然教育類,會在課堂上或直接去海灘利用各種游戲讓孩子們認識海洋、愛護海洋。目前,在潛愛里像呂慶梅這樣的講師共有207名。僅2019年里,他們舉行9次講師培訓,培訓講師180人次;授課400堂,16981人次接受了海洋科普;舉辦26次潮間帶課程,859人次接受海洋生態(tài)教育。因此,潛愛珊瑚保育站被授予“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和“深圳市青少年校外體驗教育基地”、“深圳市海洋文化意識教育基地”等稱號。目前,潛愛課堂已經實現了大鵬新區(qū)九年義務制小學全覆蓋,下一步將在深圳市全市推廣。
攝影/冼家樂
志愿者在進行潮間帶生物認知講解。
潛愛課堂沙灘潮間帶課程。
阿梁是一個普通的漁民,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得見。他經常穿著潛愛的衣服去海邊撿垃圾,也會勸阻游客把捕獲到的少見的魚類放歸大海。像阿梁這樣的漁民很多,能有一批阿梁這樣的漁民,得益于潛愛的社區(qū)工作。被丟棄的廢舊漁網是珊瑚礁的重要殺手,潛愛即以此為切口,開展廢棄漁網編織活動,引導當地居民認知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tài)的影響,并結合社區(qū)調查、動員、組織、社區(qū)管理和計劃、保護行動等方式,激發(fā)“近海為家”的社群產生“以海為榮”的生態(tài)榮譽感,以推動社區(qū)參與海洋生態(tài)的共同治理。讓珊瑚不止在深圳的海底扎根,也在深圳這座城市扎根。
2019年,潛愛大鵬在5個社區(qū)開展了22場廢棄漁網編織活動,并攜手中國廣核集團公司,組織微博大V參與大亞灣核電站海底生物觀察;與其共同發(fā)布了全國首份核電行業(yè)的生物多樣性報告,建立了大亞灣核電基地珊瑚保育站。此外,潛愛大鵬攜手大鵬知名旅游項目——金沙灣佳兆業(yè)國際樂園,邀約當地下沙社區(qū)共同參與,激發(fā)了萬豪酒店、百事可樂、華為、Gopro、康師傅等品牌加入珊瑚保護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那位曾經采出兩只珊瑚的先生,后來不僅自己積極參與潛愛的活動,還號召老鄉(xiāng)會一起成為了潛愛的志愿者。而他本人,也和Morgan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在潛愛所保護的大澳灣西南三公里就是香港東坪洲海岸公園,兩地水文環(huán)境相似,但珊瑚礁狀況有著天壤之別。東坪洲珊瑚覆蓋率可達60%~70%,而大澳灣僅有13.75%~27.50%。
為了學習其他珊瑚礁保護組織的經驗,2019年,潛愛開啟了“全球珊瑚影像計劃”項目,旨在通過影像記錄及社會調研,實地探訪世界各地珊瑚保育組織,記錄其保育故事及方式,便于全球珊瑚保育同行分享,以探尋海洋公益保護的模式,促進建立全球護礁者網絡。
影像計劃的第一站是菲律賓甘米銀,拜訪了一個叫Sangkalikasam的珊瑚保護組織。他們很驚訝,中國居然會有人保護珊瑚,之前國際上對于中國珊瑚保護的信息基本是負面評價。這樣的猜疑,潛愛在走訪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次。最終,通過不斷地溝通,信任取代了懷疑。Sangkalikasam和其他珊瑚保育組織一樣,成為了潛愛的兄弟組織,甚至會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向人們介紹潛愛,闡釋中國的改變,消解國際上一直以來對于中國的偏見。
最終,潛愛將走訪調查整理成《珊瑚礁保育案例集2019版》《全球護礁者名錄2019版》,記錄了全球44家珊瑚保育機構基本信息及業(yè)務范圍,收錄了全球5個不同海域的珊瑚保育組織案例,并針對其使用的保育或復育方法、過程和成果進行描述展示。
同時,潛愛大鵬還建立了《全球珊瑚礁保育地圖》,以數字化的方式,直觀地展示了44家珊瑚保育機構的地理坐標及基本信息。而隨走訪一并攝制的紀錄片《尋找珊瑚?!?,已經首映并獲得第九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提名。
“我們想在未來10年,深圳的海域能夠有一片珊瑚海,能夠讓大家就近下潛,我們的孩子可以在深圳附近的海域看到美麗的珊瑚?!痹螡搻鄞簌i理事的貓丫(席小青)這樣表達了他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