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婧 徐青青 禹順英
精神分裂癥患者對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反應存在顯著差異[1]。研究顯示基因多態(tài)性在藥物療效的個體差異中起重要作用,或可作為藥物療效預測的重要標記以指導臨床用藥[2]。多項研究表明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因子-2和NCK相互作用蛋白激酶(traf2-and NCK-interacting kinase,TNIK)基因是重要的精神分裂癥候選基因[3-4],近期有研究則指出TNIK基因還是抗精神病藥療效相關基因,TNIK rs6444970和rs2088885與抗精神病藥物療效存在關聯(lián)[5-6]。但目前有關TNIK基因多態(tài)性與抗精神病藥療效的關聯(lián)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選擇既往文獻報道過與精神分裂癥相關的TNIK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位點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就其與抗精神病藥療效的關聯(lián)在中國漢族人群中進行探索。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確診及治療的住院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xiàn)ourth Edition,DSM-Ⅳ)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②性別不限;③年齡16~65歲;④中國漢族;⑤未經(jīng)藥物治療,或經(jīng)藥物清洗期長于5個代謝半衰期。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并發(fā)癥或有藥物濫用;②既往就診記錄顯示存在抗精神病藥抵抗;③具有明顯的自殺或沖動行為;④生命體征顯著異常,或存在未控制的重大疾?。ㄈ缛毖孕呐K病、心肌梗塞史等)。本研究方案經(jīng)上海市人類遺傳資源倫理委員會審查認證。所有入組受試者本人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1.2.1 SNPs選擇 SNPs選擇標準:①來源于TNIK基因;②既往研究證實與精神分裂癥發(fā)生相關;③在中國漢族人群中該SNP位點最小等位基因頻率(minorallele frequency,MAF)>0.1。通過系統(tǒng)檢索文獻和數(shù)據(jù)庫 (dbSNP,HapMap,1000 Genome),共篩選出3個SNP位點(表1)。
1.2.2 外周血DNA抽提及基因分型 受試者服藥前以EDTA抗凝管采集外周靜脈血,-20℃保存。以血液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上海萊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取受試者全基因組DNA。利用AssayDesigner軟件設計引物:rs2088885正向引物序列為 5'-ACGTTGGATGGTGATGAGGTCTCAAC TTGC-3',反向引物序列為5'-ACGTTGGAT GTCAGCAATTTGGTCACAAGC-3';rs7627954 正向引物序列為 5'-ACGTTGGATGAGACCTAGAGGCT TACCTTC-3',反向引物序列為 5'-ACGTTGGAT GACATGAGGACAGGCAAACAC-3';rs13065441 正向引物序列為 5'-ACGTTGGATGCAAGGCCTAA CACTATTTTG-3',反向引物序列為 5'-ACGTTG GATGAAACTCCTCTGGTAAGTTGC-3'。引物委托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DNA樣本質(zhì)量檢測合格后,以Sequenom MassARRAY技術進行基因分型。
1.2.3 藥物干預及臨床療效評估 受試者予以單一抗精神病藥物治療6周,服用藥物包括利培酮(150 例)、喹硫平(37 例)、阿立哌唑(34 例)、奧氮平(10例)及奮乃靜(29例)。其中,利培酮初始用藥劑量為1 mg/d,第1周逐漸增至2~6 mg/d;喹硫平初始用藥劑量為100~200 mg/d,第1周逐漸增至400~800 mg/d;阿立哌唑初始用藥劑量為10 mg/d,第1周逐漸增至10~30 mg/d;奧氮平初始用藥劑量為 5 mg/d,第 1周逐漸增至 5~20 mg/d;奮乃靜初始用藥劑量為 4 mg/d,第 1周逐漸增至 20~60 mg/d。按以上藥物劑量維持治療至第2周結束,然后根據(jù)個體耐受情況調(diào)整用藥劑量。
表1 TNIK基因位點一般信息
藥物療效的評估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在入組當天和第6周治療結束時各評估一次,由2名經(jīng)過嚴格培訓的高年資精神科醫(yī)師獨立進行,意見統(tǒng)一后產(chǎn)生一致評分,兩位醫(yī)師對受試者基因型并不知情。PANSS減分率評估藥物療效,PANSS減分率=(PANSS終點得分-PANSS基線得分)/(PANSS 基線得分-30)×100%,PANSS 減分率≥50%為有效,<50%為未顯效[8]。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有效組和未顯效組中SNP位點基因分布頻率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遺傳平衡采用檢驗。年齡、PANSS評分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性別、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頻率分布組間比較采用檢驗,多重檢驗采用Bonferroni法進行校正。單倍型分析,以及5種遺傳模型(共顯性、顯性、隱性、超顯性及加性遺傳模型)下SNP位點基因型與藥物療效的關系,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統(tǒng)計效能用Quanto 1.2.4(Gauderman and Morrison 2006)計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1 一般資料招募2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最終232例完成治療并隨訪。79例治療有效,153例治療未顯效,兩組患者性別及PANSS基線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未顯效組年齡大于有效組(t=-3.391,P=0.001),治療 6周有效組的 PANSS評分低于未顯效組(t=-13.582,P<0.001)(表 2)。
2.2 Hardy-Wemberg遺傳平衡檢驗 有效組與未顯效組中3個SNPs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mberg遺傳平衡(均P>0.05),即研究樣本具有群體代表性。
2.3 抗精神病藥物不同療效組TNIK基因多態(tài)性rs2088885等位基因(=2.039,P=0.153)及基因型(=2.001,P=0.368)分布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rs7627954等位基因(=0.949,P=0.330)及基因型(=1.598,P=0.450)分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rs13065441等位基因(=4.501,P=0.034)及基因型(=4.601,P=0.032)分布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經(jīng)Bonferroni校正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3)。
表2 有效組和未顯效組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資料
表3 有效組和未顯效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頻率
2.4 連鎖不平衡與單倍型分析 連鎖不平衡分析顯示rs2088885與rs7627954兩個位點處于同一個單倍型區(qū)塊中,存在較強連鎖不平衡(D=0.958,r2=0.898),可進行單倍型分析。對頻率大于0.05的單倍型進行分析:rs2088885與rs7627954組成的單倍型中,CT、AC頻率分別為0.614和0.361,2種單倍型在有效組和未顯效組間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4)。
2.5 5種遺傳模型分析 在校正性別和年齡的情況下,5種遺傳模型中rs2088885與rs76279545基因型分布在有效組和未顯效組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6 統(tǒng)計效能 3個SNP位點最小等位基因頻率為 0.1~0.5,OR>1.5,α=0.05[9],在當前樣本量下(n=232),rs2088885、rs7627954、rs13065441基因分布比較分析的統(tǒng)計效能分別為87.13%、87.13%和81.83%。
本研究選擇探索TNIK基因與抗精神病藥療效的關聯(lián),是基于TNIK基因是一種重要的精神分裂癥易感基因[3,10],且與抗精神病藥物療效相關,可能是精神分裂癥治療潛在的藥物靶點[11]。既往有研究對995例精神分裂癥患者SNP位點分型結果與抗精神病藥療效做關聯(lián)分析,發(fā)現(xiàn)TNIK基因rs2088885與氯氮平療效之間有關聯(lián)(=4.450,P=0.035)[5]。另有抗精神病藥療效相關的全基因組關聯(lián)研究,針對奧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常用抗精神病藥,招募379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發(fā)現(xiàn)隊列2413例,驗證隊列1379例)進行藥物臨床試驗,最終確定5個位點與抗精神病藥治療反應相關,且達到全基因組顯著性水平,其中便包括 TNIK rs6444970(P=4.85×10-9)[6]。
表4 TNIK rs2088885-rs7627954模塊單倍型頻率
本研究根據(jù)既往報道選擇3個與精神分裂癥相關的SNPs(rs2088885、rs7627954、rs13065441),探究TNIK基因多態(tài)性與抗精神藥物療效的聯(lián)系。rs13065441位點等位基因C及基因型C/T的頻率分布在治療有效組及未顯效組間存在差異,但遺憾的是,經(jīng)Bonferroni校正后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也未能證實 rs2088885 及 rs7627954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在組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 (均P>0.05)。這與既往研究報道結論不同,本研究未能證實TNIK基因位點多態(tài)性與抗精神病藥物療效的關聯(lián)。這可能是由于研究所選位點確實與抗精神病藥物療效無關,但也有可能是由于利培酮、奧氮平、奮乃靜、喹硫平、阿立哌唑作用機制存在差異,所以并不能完全排除這些基因位點與藥物療效相關的可能。
綜上,有關TNIK基因位點多態(tài)性與抗精神病藥物的關聯(lián)仍值得做進一步探究。在今后的探索中,可擴大TNIK基因SNP位點的選擇范圍,同時將藥物種類細分,以獲得更具說服力的結果。此外,由于目前相關研究都局限在中國漢族人群,今后研究在擴大樣本量的同時,還應在不同人群中開展,以進一步確認TNIK基因?qū)τ诰穹至寻Y病因研究、用藥指導及新藥研發(f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