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萱 劉秀萍
11月的成都,已是一片金黃。四川省雙流棠湖中學(以下簡稱“棠湖中學”)一整天都很熱鬧:上課時間,選擇不同課程的學生或安靜聽課,或踴躍討論,或積極創(chuàng)作;下課時間,學生三三兩兩拿著自己的課本奔向下一個課堂;跑操時間,不同年級的學生分時段在操場上列隊跑步,響亮的口號不絕于耳;即使在午休時間,校園內也遍布參加社團活動的忙碌身影。瑯瑯讀書聲與歡呼吶喊聲呼應融合,構成了棠湖中學獨特的風景線。
創(chuàng)辦于1991年的棠湖中學還不到30歲,很年輕,但成長迅速。建校3年成為四川省合格高中,5年成為四川省重點中學,10年成為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目前正走在新課程改革實踐前列。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棠湖中學“改革立?!钡霓k學思路。
回首近30年改革歷程,2012年是重要節(jié)點。當時學校正值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時期,領導班子卻面臨重大調整,急需敢于創(chuàng)新的帶頭人。初任校長的劉凱挑起學校改革重擔,將差異教學融入特色辦學,以生涯教育為學生未來奠基,進一步推行醞釀已久的“選課走班”改革,走出了棠湖特色改革之路。
養(yǎng)成教育,良好習慣是教學的基礎
劉凱與教育的緣分有些曲折。1985年,他考取了西昌師范高等??茖W校,彼時,他并不想讀師范專業(yè),也覺得自己可以考取更好的大學,于是選擇了復讀。兩年后,他重新進入考場,卻因為首科數(shù)學沒考好,影響了之后的發(fā)揮。這一次,他再次收到了西昌師范高等??茖W校的錄取通知書。
“我本來想考政法或者會計專業(yè),但或許真的和教育有緣,兩次都考上同一所師專,和家里人一合計,我還是入學了。”當時的選擇多少有些無奈,但真正進入教育行業(yè),劉凱才慢慢品味出教育的深刻價值與獨特魅力,他在其中耕耘幾十年,品嘗過教育改革的艱辛和育人成才的喜悅,“就再也舍不得離開了”。
1990年,劉凱師專畢業(yè)后,被分配到當時還是“雙流彭鎮(zhèn)中學”的四川省雙流藝體中學(以下簡稱“藝體中學”),先后擔任德育處主任、教務處主任、副校長等職務。在藝體中學的教學生涯中,劉凱最大的感觸就是,德育和習慣養(yǎng)成對學生的教育意義重大。“如果學生的行為習慣不好,連基本的課堂紀律都不能維持的話,老師很難搞好教學?!?/p>
劉凱曾遇到過一些“問題”學生,他們不學習,頂撞老師,經常曠課和社會人員打架。劉凱被磨足了耐性,磨出了一套習慣養(yǎng)成的教育方法,也磨平了這些學生傷人傷己的尖利“硬刺”?!袄蠋熞⑵疠^為全面的班級制度,學生違反規(guī)則就要接受懲罰,這樣能保證大多數(shù)學生遵守紀律;再發(fā)動班干部、課代表配合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風?!彼麖娬{教育需有張有弛,對習慣不好的學生要嚴肅處理,但也要給他們機會。“有些學生能體會老師嚴厲之下的關懷,但改變需要過程。他們有時候控制不住自己,需要耐心監(jiān)督,培養(yǎng)自制力。比如有學生作業(yè)沒完成,你就盯著他完成作業(yè)再休息,慢慢地,他就改掉壞習慣了。”
劉凱到棠湖中學任校長后,學校為支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的教育,對接木里藏族自治縣中學校(以下簡稱“木里中學”),為其提供辦學培訓與改革經驗。當時木里縣教育環(huán)境惡劣:升學率低,學校管理混亂,學生輟學、打群架、傷人等事件頻發(fā)。劉凱一直認為:“生源差的學校更應該重視德育和習慣養(yǎng)成?!彼ㄗh木里中學校長“先抓德育,再搞教學”,從習慣養(yǎng)成入手改善木里的教育情況。于是,木里中學確立學生基本行為規(guī)范,嚴查儀表,嚴管出勤率,沒收管制工具;同時,對教師進行培訓,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其后幾年,學校升學率逐年突破,成為涼山州教育教學改革先鋒。2017年,學校還代表涼山州在全省校長會上作經驗交流。
在劉凱看來,良好習慣會讓學生一生受益。“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然追求更好的未來,學習有了動力,老師的教育教學會輕松很多?!?/p>
生涯教育,為學生未來鋪路
劉凱加入藝體中學時,學校正面臨辦學瓶頸,舉步維艱之下,決心轉變辦學思路,發(fā)展藝術體育特色教育。在當時不被看好的情況下,藝體中學走出了一條特色取勝的險路,劉凱親身參與其中。他還記得自己教過的一名學生——中考沒考好,只能去汽修廠打工,中途被劉凱“拉”回學校讀美術班,三年后,他成了四川省美術統(tǒng)考狀元。
這段經歷對劉凱之后的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敖逃龖撟屆恳粋€學生的興趣愛好都能夠得到重視、培養(yǎng)和發(fā)展,不應該傷害學生的天性?!眲P理想中的教育,不僅僅是學生取得好成績、學校提高升學率,更應該是張揚孩子的個性。在他心中,培養(yǎng)學生共性的習慣和能力很重要,但個性特長同樣不可或缺。
進入棠湖中學后,劉凱的個性化教育理念得以進一步實現(xiàn)。學校一直追求的“會做人、會求知、會生活、會健體、會審美、會創(chuàng)造、有特長”的育人目標,孕育出了個性化的“生涯教育”:專門成立“學生生涯發(fā)展教育中心”,用于探索特色課程,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特長課程;研發(fā)特定課程、特惠課程、特長課程和特創(chuàng)課程相結合的4.0T新型課程體系,開辦了80多門選修課,盡量滿足學生對不同內容的求知欲;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邀請國內外知名大學、企業(yè)來校交流,開闊學生視野。
提到棠湖中學的個性化教育成果,劉凱的開心和自豪溢于言表:2017年,成為四川省首個“青少年作家班”承辦學校,為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學校創(chuàng)辦了《春曉》《燎原》《大棠人物》等12本刊物,為優(yōu)秀作品開辦研討會,很多學生的寫作能力得以提升;2018年,成為全國唯一U-15國家隊女足基地,學?!芭幼闱蜿牎钡膫鹘y(tǒng)由來已久,為國家隊培養(yǎng)了包括著名女足運動員肖珍在內的眾多得力干將;2019年,成為四川省唯一的海軍青少年航空學校,開辦海軍航空實驗班,為國防事業(yè)培養(yǎng)專業(yè)的預備人才。
在劉凱看來,個性化教育立于高考的背景墻下,需要兼顧高考成績和個性發(fā)展?!拔覀兛赡茏龅眠€不夠,但一直在探索前進。”棠湖中學學生處主任喻良剛向記者講述了學校推行生涯教育過程中做出的努力:平衡學生花在特定課程和特長課程上的時間;協(xié)調導師的知識量和學生的求知欲之間的不對等;隨時與學生溝通,調整課程設置……未來,學校還計劃將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內容和專業(yè)知識拍成短而精的小視頻,便于學生接受。他說:“學生在學校接觸的東西有限,眼界會變窄,我們開設盡量豐富的課程,希望搭建平臺,讓他們了解未知,培養(yǎng)興趣愛好。”
離開了基礎教育的襁褓,沒有了高考的壓力,很多學生會茫然找不到方向。在劉凱長久的教育生涯中,這種情況并不少見,他們在大學和社會有了更多的自由,卻欠缺基本的選擇能力?!拔覀儸F(xiàn)在就是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學會選擇?!庇行W生面對眾多選修課會不知如何選擇,學校樂于提供試錯機會。學生選了一門課程,發(fā)現(xiàn)不感興趣,下學期可以選另一門,導師會和學生交流、提建議,幫助他們調整方向?!霸诓粩噙x擇和調整中,學生自然而然學會對自己負責?!?/p>
喻良剛對一名考取了建筑專業(yè)的學生印象很深。在棠湖中學就讀時,這名學生了解了中國古典建筑之美,對這個行業(y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但利用假期遍訪四川古建筑,繪制古建筑結構圖,還立志成為像林徽因和梁思成一樣的建筑師?!斑@正是個性化教育的意義: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學生找到人生目標。哪怕只在學生心中埋下一顆理想的種子,也是教育的勝利?!?/p>
選課走班,改革就要主動出擊
要想個性化的教育落地,就需要給學生選擇的自由和空間。考慮到學生對于選修課的選擇機會較少,劉凱借著高中部入駐新校舍的契機,實施以“選課走班”為核心的教學組織管理改革,創(chuàng)四川省“選課走班”先例?!氨粍拥亟邮軇e人進球加分,不如主動出擊得分,選課走班就是一次主動出擊的改革。”
外界震驚于棠湖中學的勇氣,劉凱卻認為,棠湖中學的“選課走班”改革并不突然,而是水到渠成的結果?!疤暮袑W帶著改革的基因而生,注定每個校長都會高舉改革的旗幟。”
回顧棠湖中學一路風雨歷程,劉凱語氣中難掩敬意?!疤暮袑W創(chuàng)立時的目標就是成為一所四川頂級、全國知名的學校。”為此,這所不甘平庸的學校不斷推出創(chuàng)新措施——辦學之初,率先推行“三制一包”管理體制改革,其中的全員聘任制,開四川省中小學“選聘”先河;2008年,推出“三段式教學”的課堂改革模式,整合課前、課中、課后時間,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基本組織形式,依據(jù)學生的問題和需要安排教學內容;2012年,以課堂改革為抓手,提前開啟新課程改革,編寫學校課程綱要;2016年,經過多年積累,實行選課走班改革順理成章?!皬恼n堂到課程,再到選課走班,改革是一脈相承的。不斷改革,才能找到新出路?!眲P補充說。
為避免選課走班淪為形式,棠湖中學從教學出發(fā),形成“一生一課表”的特點。劉凱解釋了根據(jù)學生實際設置教學活動的重要性:“教學要有針對性,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安排教學活動。給學生適合的教育,選課才不會白選。”選課過程中,師生互相選擇的“雙選制”保障了學生的選擇權,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學校得以自下而上地改善教學質量。
目前,棠湖中學的選課制度已經全員、全科、全程覆蓋。但曾經對于“要不要在低年級實行選課走班改革”的問題,老師間的爭論很大。棠湖中學學導處主任朱元根對當時的情景印象深刻:“一些心存顧慮的老師總來找我提意見,擔心學生年紀小,走班之后,沒有固定班級就沒有了依靠,可能會不適應甚至厭惡學校生活。但走班制在低年級試運行半年后,這批學生的成績就達到了學校自初中恢復以來從沒有過的高分,課堂表現(xiàn)也更加踴躍,他們用事實證明了全員走班制的可行性?!?/p>
內部的不同聲音好消化,外部的質疑卻難打消?!斑x課走班改革剛剛開始,學校的家長群就吵翻了天,很多家長擔心走班沒法保證學生紀律,甚至有人質疑改革的初衷?!碧崞甬敃r的情況,劉凱搖頭苦笑,他體諒家長對兒女的擔心,也深知常態(tài)下實施選課制改革的難度,但他始終相信改革能將棠湖中學帶到新的高度。為此,學校開辦討論會,積極與家長溝通?!皩⑦x課走班的初衷和意義講清楚,家長們會理解的?!?/p>
“教育是最好的扶貧”
“教育改變命運,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準扶貧。”采訪中,劉凱反復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棠湖中學在新課程改革中取得了成績,身處其中的教育工作者應擔負起將優(yōu)質教學資源和辦學經驗傳播出去的責任,惠及更多落后地區(qū)的學生。
2002年,棠湖中學響應國家教育扶貧的政策號召,接收了來自昌都、林芝、日喀則等對口地區(qū)的藏區(qū)學生來校學習。為了幫助他們盡快融入校園生活,棠湖中學將藏區(qū)學生散插在漢族學生中,私下安排開朗友善的漢族學生主動與他們交朋友?!安刈鍖W生和漢族學生在文化、語言方面都有差異,剛來到新環(huán)境,可能產生孤獨感,我們希望淡化他們與外界的隔閡?!庇行┎貐^(qū)學生報到時連漢語都不會說,學校專門為他們補習基礎知識,每學期組織研學旅行,讓藏區(qū)學生感受祖國山河之美,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培養(yǎng)愛國情懷。劉凱認為:“培養(yǎng)藏區(qū)孩子,不僅于學生自身發(fā)展有益,更對國家長遠的團結穩(wěn)定有利?!?/p>
2008年,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特大地震災害,棠湖中學開始接收在地震中失去親人的孩子。十年間,300多名災區(qū)學生從棠湖中學畢業(yè)。剛入學時,這些學生心理創(chuàng)傷嚴重,學校號召教職工將學生帶回家住,為他們安排專職心理老師,讓他們感受家庭的溫暖,安撫受傷的心靈。一年后,政府專門修建的安康家園完工,相關配套設施齊全,災區(qū)孩子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耙婚_始這些孩子心理狀況不穩(wěn)定,學校針對性工作比較多,后來就改為暗中關注,不讓災區(qū)孩子覺得自己和別人不同,這對他們的成長更有益?!鼻岸螘r間,劉凱還收到了災區(qū)學生的結婚請柬,他很高興他們能夠走出心理陰影?!斑@就證明我們的教育工作沒白做。”
除了接收教育困難地區(qū)的學生,棠湖中學還組織援藏工作隊,幾次深入雙流對口支援的藏區(qū)巴塘縣教育一線,助其發(fā)展教育。2019年,“四川云教”平臺正式投入使用,以直播的形式實現(xiàn)遠端學校雙師同步教學,讓貧困山區(qū)學生和城市學生同步思考。朱元根向記者介紹,“四川云教”的目的不只是讓遠端學生學習知識點,而是給他們提供窗口——看看城市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精神面貌和思維方式,引導他們努力奮進,走出大山。
朱元根一直奔波在“四川云教”的實踐一線,他對這套教學體系的未來很樂觀。“云教課堂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額外的工作壓力,不但要盡量協(xié)調老師的時間,配合兩方教師共同備課和直播課程,還要多次前往遠端學校做調研,隨時發(fā)現(xiàn)實踐中的問題,做出調整。但我們相信通過雙師同步教學,可以把最新的教學理念輻射到落后地區(qū),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p>
改革有風險,劉凱卻認為只要符合教育規(guī)律,改革將成為解決教育弊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良方。“未來,只有承襲棠湖中學的改革血脈,帶領學校走出不一樣的教育路,才對得起信任我的老師和學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