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 冷欣
膀胱癌是一種直接威脅患者生存的臨床常見疾病之一,男性膀胱癌發(fā)病率極高,在全身腫瘤中排名第八,女性膀胱癌的發(fā)病率低于男性,但在腫瘤發(fā)病率中也很高[1]。臨床常采取的治療方法是根治性膀胱全切除術,該方法有效降低了膀胱癌的復發(fā)率,提高了患者的壽命。但該手術方法創(chuàng)傷大,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造成了患者的性功能損傷[2]。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腫瘤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已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問題[3]。對于早期膀胱癌患者,可通過經尿道電切術進行切除,并可根據(jù)腫瘤的分級調整相應的手術部位,現(xiàn)為了探究將該治療方案應用于該疾病患者的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特選取76 例早期膀胱癌患者(入院時間為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將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早期膀胱癌患者76 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1例,女17 例;年齡35~76 歲,平均年齡(51.93±8.03)歲;腫瘤直徑1~3.5 cm,平均腫瘤直徑(2.54±0.52)cm;腫瘤分布位置:4 例在膀胱頸,2 例在后壁,15 例在右側膀胱壁,17 例在左側膀胱壁;腫瘤多發(fā)19 例,腫瘤單發(fā)19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0 例,女18 例;年齡36~77 歲,平均年齡(52.01±8.33)歲;腫瘤直徑1~3.5 cm,平均腫瘤直徑(2.61±0.54)cm;腫瘤分布位置:4 例在膀胱頸,3 例在后壁,13 例在右側膀胱壁,18 例在左側膀胱壁;腫瘤多發(fā)18 例,腫瘤單發(fā)20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直徑、腫瘤分布位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4]①配合隨訪,治療完整者;②未見其他惡性腫瘤;③符合膀胱癌手術治療要求;④病理檢查顯示非浸潤性膀胱癌;⑤知情同意書被患者簽署,且研究經過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除標準[5]①合并重要臟器病變、遠處轉移、其他惡性腫瘤者;②既往無抗腫瘤治療史;③失訪;④合并其他疾病;⑤資料缺失者。
1.3 方法 觀察組患者接受經尿道電切術治療,電切鏡系統(tǒng)型號為Fe27 型,生產廠家為日本OLYMPUS 公司,設置電切功率為120~160 W,電凝功率為60~80 W。將患者調整為膀胱截石位體位,給予患者進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將電切鏡經尿道送至膀胱,插入過程需緩慢,對膀胱癌病灶位置進行探查,將切除范圍進行規(guī)劃,由于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疾病類型均屬于淺表性,將腫瘤基底周圍2 cm 范圍以及腫瘤病灶的范圍作為切除范圍,以腫瘤完整切除至淺肌層、從外到內、從淺到深的順序進行電切,切除后對周圍情況進行檢查,確認無腫瘤殘留物,再對周圍黏膜組織以及基底創(chuàng)面應用電凝設備電灼,并對手術區(qū)域應用蒸餾水多次沖洗,觀察是否有活動性出血,如無,則將導尿管置入,再將電切設備緩慢撤出。
對照組患者接受開放手術治療,給予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腹部正中部位選擇手術切口位置,切除范圍同觀察組。
術后給予兩組患者膀胱灌注化療1 次/周,治療方案:于40 ml 的氯化鈉注射液(濃度0.9%)中加入20 mg 吡柔比星(浙江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5983),留置2 h/次,連續(xù)治療1.5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導管留置時間以及住院天數(shù);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QLQ-C30 評分。術后并發(fā)癥包括尿道狹窄、閉孔神經反射異常、膀胱穿孔以及切口感染。根據(jù)QLQ-C30評分對患者在治療6 個月后的生存質量進行評價,量表包括總體癥狀以及情緒、角色、認知、軀體功能,每項均為百分制,功能評分與功能狀況呈正比,癥狀評分與癥狀呈反比,功能評分越高,癥狀評分越低,則說明生存質量越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導管留置時間以及住院天數(shù)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57.48±6.01)ml,手術耗時為(35.14±4.98)min,導管留置時間為(2.98±0.66)d,住院天數(shù)為(7.39±1.19)d;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31.11±4.28)ml,手術耗時為(24.38±3.29)min,導管留置時間為(1.99±0.38)d,住院天數(shù)為(5.40±1.08)d;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耗時、導管留置時間以及住院天數(shù)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導管留置時間以及住院天數(shù)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導管留置時間以及住院天數(shù)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發(fā)生尿道狹窄5 例,閉孔神經反射異常1 例,膀胱穿孔1 例,切口感染3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6.32%(10/38);觀察組患者發(fā)生尿道狹窄0 例,閉孔神經反射異常3 例,膀胱穿孔4 例,切口感染0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8.42%(7/38);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QLQ-C30 評分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總體癥狀評分為(39.87±3.47)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52.01±4.04)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90.88±5.66)分、情緒功能評分(91.37±5.70)分、角色功能評分(92.01±5.39)分以及軀體功能評分(87.43±3.98)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43±4.39)、(69.68±4.11)、(70.43±4.10)、(69.43±3.55)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導管留置時間以及住院天數(shù)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導管留置時間以及住院天數(shù)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膀胱癌是臨床常見的泌尿系統(tǒng)疾病之一,其發(fā)病率極高,尤其在男性群體中,在所有惡性腫瘤中居第八位,在泌尿系統(tǒng)疾病中居第一位[6]。傳統(tǒng)臨床常采取的治療方法是根治性膀胱全切除術,該方法有效降低了該病的復發(fā)率,延長了患者的壽命,但因手術的造成的創(chuàng)傷大,易傷到泌尿系統(tǒng),且影響性功能[7]。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追求的生活質量也不再簡簡單單是沒有疾病或是消除虛弱狀態(tài),而是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的全面恢復,社會生活的正常參與[8]。故為了探究更佳的治療方案,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經不同手術方案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耗時、導管留置時間以及住院天數(shù)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總體癥狀評分為(39.87±3.47)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52.01±4.04)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90.88±5.66)分、情緒功能評分(91.37±5.70)分、角色功能評分(92.01±5.39)分以及軀體功能評分(87.43±3.98)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43±4.39)、(69.68±4.11)、(70.43±4.10)、(69.43±3.55)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隨著腔鏡技術的成熟,經尿道電切術已逐漸應用于對該疾病的治療中,該治療方案有診斷疾病的作用,可提供腫瘤分級的相關信息,并可通過自然腔道進行手術,其微創(chuàng)特點顯著降低了術后感染的發(fā)生率,但整體操作需要由技術嫻熟的醫(yī)師進行,下鏡期間對膀胱易造成損傷,故膀胱穿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并易造成閉孔神經反射異常,但該治療方式可將微小病變放大,將病灶更為清晰的顯現(xiàn),顯著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對術后患者恢復更有利[9]。且經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10],兩種治療方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當,故綜合比較,經尿道電切術治療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早期膀胱癌患者行經尿道電切術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