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明
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是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傳統(tǒng)名篇。記得當初學習該文的時候,我心里充滿著對濟南這座城市的無比向往,更對濟南的人們滿懷羨慕之情。面對令人生畏的寒冷嚴冬,不禁幻想著:要是哪天我們能生活在這樣“慈善”的冬天里,該有多好?。?/p>
后來我多次執(zhí)教該文,津津樂道于濟南冬天的“溫晴”。也曾出差去過濟南,但可惜那是個夏天,未能享受到濟南冬天的“款待”,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經(jīng)常浮現(xiàn)出的還是老舍先生給我們描述的那一幅幅濟南特有的冬景圖:“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
學貴有疑,常教常新。素有“泉城”之稱的濟南是山東省會,泉水叮咚,滿城山色,楊柳依依,別有韻致,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贊嘆之余,有時我們也會心生疑問:地處中國北方的濟南,它的冬天確實如同作者描寫的這樣溫婉“慈善”嗎?我也曾專門向生活在濟南的朋友咨詢求證,也多方查閱了有關資料,得到的答案卻并非如此。
據(jù)有關氣象資料介紹,濟南的冬天跟中國北方大部分城市的氣溫差不多,冬季長達136—157天,一般從11月上旬持續(xù)至次年3月下旬,從陽歷十二月開始漸冷,只有十多度,過了元旦也就是幾度了。最冷的時候還有過零下十多度。濟南冬天屬于“干冷”型的,因為本身空氣干燥,下過雪之后,寒潮滾滾,冷風吹在臉上還有點刀子般的刺痛感覺。
那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從地理學知識角度來分析,這是因為濟南市地處北中國的中緯度地帶,由于受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和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綜合影響,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該城市四季分明,冬季尤為嚴寒干燥,這樣的氣候狀況與濟南所處的地形復雜多樣有關,濟南這個城市南為泰山山地,北靠黃河,地勢南高北低。因為濟南南面是橫貫的山脈——千佛山,這是個天然屏障,海風吹不進來,北面是敞開的大平原,冬天空氣干冷,北風直吹,長驅直入,讓人難以忍受,并不像老舍先生形容的那樣像“小搖籃”般地溫暖濕潤。冬天的濟南實際上常受到來自北方冷空氣侵襲,晴朗寒冷,雨雪較少,多偏北風。所以老舍先生所寫“溫晴”的日子并不多見,甚至幾乎不可能出現(xiàn),這哪里能算個“寶地”呢?
這就奇了怪了,難道是老舍先生“善意”地欺騙了我們讀者嗎?抑或是正巧他寫本文那年碰上了百年難遇的“暖冬”了,還是他根本就是搞錯城市地點了呢?教學該課時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學生說明事實真相呢?其實,只要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及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一切疑問就會迎刃而解。
老舍出身于北京一個貧民家庭,少年歷經(jīng)磨難,長大后輾轉多所學校任教謀生,1924年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客居異國5年的寂寞和日益濃烈的鄉(xiāng)思,促使他1929年夏天顛沛取道法、德、意等國毅然回國。途中因為盤纏吃緊,中斷流離,需要籌措旅費,不得不到新加坡的一所華僑中學任教半年。1930年3月,老舍終于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本想當一名職業(yè)作家,無奈生活難以維持,為了獲取穩(wěn)定的收入,經(jīng)朋友勸告,同年7月老舍受聘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翌年夏在濟南結婚成家。1934年,又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
在結束了僑居國外的生活后,老舍就與山東結下了不解之緣,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長達7年之久,對山東這個地方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他親切地稱為“第二故鄉(xiāng)”。據(jù)老舍夫人胡絜青回憶,老舍生前“常常懷念的是從婚后到抗戰(zhàn)爆發(fā),在山東度過的那幾年”?!稘系亩臁肥抢仙?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該文原為一系列描寫濟南風景名勝的長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5節(jié),也能獨立成文,發(fā)表在《齊大月刊》第6期(1931年4月出版),一經(jīng)問世,立即轟動文壇。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寫景抒情散文,“溫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和美,通過對濟南特有的冬景的描繪,青山、綠水、藍天、白雪,寓情于景,讓人浮想聯(lián)翩、心潮澎湃,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對濟南這座城市的熱愛以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感。
老舍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北京冬日的寒冷刺骨是讓他刻骨銘心的;他在英國任教長達6年之久,倫敦的“霧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且“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因此來到濟南后,心理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濟南冬天的無大風、無霧霾、無毒日就算得上是“奇跡”“怪事”了,截然不同的氣候感受使他情不自禁愛上了濟南,愛屋及烏,當然也愛上了濟南的冬天。這位“人民藝術家”用自己靈巧的手中筆,情懇辭切,娓娓道來,他滿心欣喜地告訴讀者,在祖國母親的大地上,這里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他緊緊抓住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用“以大觀小”的構圖取景法,展開藝術想象和聯(lián)想的翅膀,抒寫出自己獨特的體會,他深情地描繪濟南冬天別具一格的山水美景,表達自己發(fā)自肺腑的深刻感受,抒發(fā)了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摯愛情感。
“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這決不是地理學家的口吻,而是大作家新巧的修辭。這樣親切的文筆,循循善誘,情真意摯,流于筆端,溢于言表,能感受美本身就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體驗。
文章的第一段通過作者輾轉多地的切身感受,運用三組對比,即把濟南的冬天與北平、倫敦和熱帶地區(qū)的冬天進行對比,從而有力突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并贊譽它是個“寶地”和“理想的境界”,緊接著又用了四個段落的篇幅對濟南冬日的美景進行了生動細致的描寫。作者融情于景,摹狀傳神,井然有序,虛實相生,寫了濟南的山和水,再寫到天,由里往外,從近而遠。在寫山景時,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再寫薄雪覆蓋下的山,最后寫城外遠山,大處著眼,高屋建瓴,囊括了整個濟南古城,文章最后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回扣標題、首尾呼應。珠落玉盤,以情動人,令人耳目一新,心馳神往。此時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濟南的暖冬慈善若娘親,可愛似少女,清亮賽水晶! 一筆一景,一景一態(tài),讓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老舍先生曾這樣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边@是一種典型的“境由心造”的審美經(jīng)驗,“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們在教學時不能“目中無人”,眼中只剩下單純的景色之美,卻忽略了景中的人——老舍先生。
知人論世,還原本真。我們怎樣才能和老舍先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呢?我想:不妨在課文寫景和事實真相之間,對學生實事求是地道明原委,讓學生明白老舍先生是以文學的筆法在深情地描繪著濟南的冬天,但其實與現(xiàn)實生活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因為作家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內心有美的情感,第一節(jié)中兩個“像我”充分說明了濟南的冬天只能是屬于老舍先生的冬天,這冬天的濟南也只能是老舍先生推薦給讀者的濟南?!耙磺芯罢Z皆情語”,時過境遷,并不是每一位讀者都能感同身受,老舍先生筆下濟南冬天這一份獨特的美麗似乎成了作者當年專享的“寵兒”?!拔镆韵橘F”的新奇感需要我們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一下,也就不難理解這一份情感體驗了。
學生們可以體會到:一個處于特定時期的人,他的感受往往是敏感新奇的,尤其是當年的老舍,旅居境外,心系祖國,一往情深,再踏國土,喜出望外,“清風明月本無價,遙山近水皆有情”。他一定會驚喜地熱愛上這“溫晴”款款的濟南的冬天,也一定會陶醉并沉浸于這被“溫晴”籠罩著的老城、山、水、雪以及薄雪被夕陽斜射時微微露出的那點粉色!真情的告白付諸筆端,語意懇切,如詩如畫,韻味悠長,令人回味無窮!
景因情生,境由心造。還原被誤導的“冬天”,不會影響這篇散文的審美價值和獨特魅力,反而讓我們更深入地體悟老舍先生當年寫《濟南的冬天》時的特別心情和獨特感受,領會到一代大作家的愛國念家的溫潤情懷。
濟南的冬天,“溫晴”永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