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他的文章,大多數(shù)人多少是會覺得有一絲生分的。這份“生”來自魯迅的文字,如果單從語言外部形式上浮光掠影,作為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主將的魯迅,文字文白夾雜,加上本身所帶有的紹興本土地域特點的語言,使得今天課堂上的兒童讀起他的文章來,會有些距離與生疏;從內(nèi)容思想上仔細揣摩,除了少數(shù)回憶性的文字,比如關(guān)于少年閏土,關(guān)于三味書屋、百草園等,絕大部分散文、小說、雜文總是與當時的時局有密切聯(lián)系,往往都寄寓著深刻含義,所以哪怕是讀著散文詩集《野草》中《秋夜》里頭最簡單的一句話,“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讀者都要反復回味一下,咀嚼良久。對于當下兒童生活與魯迅文章創(chuàng)生的時代差異、人生境遇,更有對魯迅生平及思想了解不足,讀魯迅作品自然顯得不太容易。
于是就時常聽說,魯迅的文章不好讀,不喜歡魯迅的文章。說類似話的既有小學生,也有初中生,仔細一問才明白,魯迅文章的內(nèi)容或思想在考題中常常會出現(xiàn),因為文章的含義深刻,不好理解,所以平日里需要硬背苦記的內(nèi)容也很多,如此自然就不喜歡魯迅的文章了。這種情況當然是學生對魯迅的文章沒有真正地理解而導致的。所以,讓兒童“走近魯迅”,了解魯迅,廣泛閱讀魯迅的文章,對深刻理解他的文章是很有幫助的。當然,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閱讀魯迅文章的興趣,應該是教師要著力解決與引導的重點。
魯迅無疑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中國作家,他的進步思想是“20世紀中國經(jīng)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寶貴的世紀思想文化遺產(chǎn)。魯迅的文章折射出的民族精神與摧枯拉朽之力是令人崇敬的。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jié)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讀著魯迅的文章便可以在字里行間傾聽到他為民族的覺醒、民生的疾苦發(fā)出的最強勁、最振奮的吶喊。魯迅的作品是應該被學生理解與認同的,懷揣著這樣的教學責任感,我選擇了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進行教學,試圖在我的努力與引領(lǐng)之下,使學生能在青少年時期走近魯迅,在文學閱讀的啟蒙道路上親近魯迅。讓作為民族精神源泉的魯迅精神與思想進步藝術(shù)的文學種子在學生心里播種發(fā)芽、扎根生長,為學生打好民族精神文化的底子。對于本單元,課堂教學應當樹立三種意識:單元整體意識、單篇課文文體意識、閱讀與習作教學的統(tǒng)一意識。
首先,從單元整體層面看,第八單元的整個單元都緊緊圍繞魯迅編排課文,教學時不宜先過度開發(fā)魯迅的生平事跡,對魯迅作蓋棺定論似的概念性介紹,而應在單元學習伊始,遵循從未知到感知,然后再到理解的規(guī)律,讓學生借助相關(guān)資料慢慢感知,逐步了解魯迅其人其事,在整個單元教學完成后再進行回憶與梳理,魯迅究竟給自己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并理解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的教學處理一開始并不將魯迅作為一個偉人來仰視,還應當了解他作為常人生活的喜怒哀樂,讓學生從認知、理解語言文字本身出發(fā),在閱讀中平視一個有血有肉的魯迅,如此才可能“親近魯迅”,喜歡閱讀他或者與他相關(guān)聯(lián)的文章。
其次,這個單元圍繞魯迅的人文主題安排了四篇課文,第一篇課文《少年閏土》選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中的《故鄉(xiāng)》,第二篇《好的故事》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第三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的侄女周曄寫的一篇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敘事文章,第四篇《有的人》是當代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一篇詩歌。從四篇文章看,文體各不相同,選取角度也不相同。從寫的作者層面看,前兩篇是魯迅寫的,后兩篇是他人寫魯迅的;從寫作文體角度而言,小說、散文、詩歌均不同。教學中應當把握每篇課文的不同文體特點,從語言文字的形式與內(nèi)容上既引領(lǐng)學生讀好語言文字,讀懂課文的主要意思,由表及里,通過了解作者人物簡介、生平事跡與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感觸課文中心思想。兩者在教學深度的把握上,應當尊重兒童現(xiàn)有的認知理解水平,不宜過度生硬地強調(diào)魯迅精神,把語文課上成品德與社會課,也不宜只將評價魯迅的文章作為抒情散文或是一般性的回憶性記敘文章。魯迅其人其文就是“人類中這樣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與著作”,他在險惡的人世中始終保留著一顆“優(yōu)美的純潔的心”,并且“不愿出離了這童心的美的夢”,這是魯迅文章的本質(zhì)。但是因為生活在那樣一個“四周黑洞洞”的社會與時代,他不得不將自己的童心、赤子之心遮蔽起來,深藏起來,給世人以復雜、深刻、內(nèi)心矛盾深沉的一面。讀者如果在讀魯迅的文字中望文生義、淺嘗輒止,那么一定無法觸摸到魯迅靈魂深處那偉大、溫暖、充滿人性關(guān)照的深刻中的平常,復雜中的單純,痛苦矛盾中的溫暖與民族大愛,這才是他生命的底色,這才是他閃耀光芒的精神。
再次,這個單元除了四篇閱讀課文的編排,還有一個“語文園地”,一個題目為《有你,真好》的習作,教學中將習作與閱讀相聯(lián)系,在閱讀中滲透人物描寫的具體方法。比如《少年閏土》中通過魯迅對于閏土外貌的回憶和閏土說的稀奇事描寫刻畫出一個勤勞質(zhì)樸、天真活潑、勇敢聰明、見多識廣的少年閏土的生動形象;《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作者周曄通過五件小事描寫出一個“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魯迅,這些都可以滲透在閱讀教學中,轉(zhuǎn)化作如何寫人物的習作指導。這樣的教學便達成了單元整體意識、單篇課文文體意識、閱讀與習作教學統(tǒng)一,整個單元在落實兩個語文要素“借助相關(guān)資料,理解課文內(nèi)容”與“通過事情寫一個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協(xié)調(diào)一致,使教學目標達成和諧統(tǒng)一。
最后,教材中選取魯迅的相關(guān)文章,究其本質(zhì),一是魯迅本性、本質(zhì)上的童心,以及他的赤子之心;二是魯迅記敘童年時光里的人與事時的兒童眼光、心理、趣味和真實、真誠、大膽、活潑的表達方式;三是文章是有靈魂與精氣的,這些我們在魯迅的文學作品里可以洞見與覺察,可以感受與傳習。讀“魯迅”時,我們的內(nèi)心是可以得到震撼與感動的,這便如有人說的,魯迅文學的表面是在冷峻地痛斥,但其實骨子里卻是溫暖地喚醒,看似疏遠,其實親近,在魯迅文學中既能習得語言文字的精辟表達,又能感受到其堅實偉大的力量,而唯有這樣的認識,我們讀他的作品時才能更為通透、清明與智慧。
試教暫告段落,我在個人教學空間“梁琳的教學原創(chuàng)”上開辟了網(wǎng)上延續(xù)學習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有他人回憶魯迅的文章,有魯迅的生平軼事,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辦的學習小報展示等,以提供給學生繼續(xù)閱讀學習。在“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試用樣本班學生調(diào)查問卷”中,班級54個學生中有36個學生填寫了喜歡本冊教材第八單元,占學生總數(shù)67%。這個調(diào)查結(jié)果是值得欣喜的。走近魯迅,親近魯迅文學,對于今天的學生而言不是沒有興趣,而是我們教師要為之打開一扇閱讀窗口,讓他們看到一片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色?!觯ㄗ髡邌挝唬焊=ǜV菔绣X塘小學教育集團湖前校區(qū))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