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娟
摘要:以“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為導向的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教師應在厘清其內涵和結構的基礎上,挖掘文本中獨有的審美因素,選擇適切的鑒賞點;深化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審美體驗;創(chuàng)設審美學習的真實情境,喚醒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其獲得超越功利和物質的高層次的審美享受。
關鍵詞: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審美因素審美體驗審美活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維度之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表述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可見,“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并非簡單的“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而是需要教師尋覓符合文本的審美要素,優(yōu)化審美體驗活動,讓“客觀形象”(文本原貌)、“情意印象”(審美體悟)、“思想抽象”(表達創(chuàng)造)在課堂中得以契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形成個性化的積極向上的審美評價,提高審美鑒賞與表達能力,掌握審美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這一理想目標?本文以《祝?!芬徽n為例,試做探討。
一、挖掘獨有的審美因素:獨辟幽徑,尋斯美、攬其勝
中學語文教材選編的文學作品,凝聚著作者的人生體悟和生命智慧,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內涵,賦存著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因而,教師需要以“審美教育”價值取向和學習的可行性為前提,合理把握不同體裁文本的美學特征,慧眼辨識文本中似是而非的爭議處、余味無窮的凝練處、言近旨遠的高深處、戛然而止的留白處等,挑選最佳、最獨特的突破口,帶領學生深入字里行間,品評鑒賞文本中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思美,全面感受和尋味文字所構成的極美世界,把握作品蘊藏的美學內涵,從而提高審美感知力、鑒別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有人指出,魯迅“是一位將現(xiàn)實關懷與超現(xiàn)實的形而上的關懷統(tǒng)一起來的思想家”?!蹲8!肥撬凇搬葆濉睍r期沮喪、孤獨、猜疑、反抗等復雜心理的縮影,文章要表達的深層審美意蘊才是真正解讀此文的密碼。筆者在執(zhí)教此文時,從魯迅先生對悲劇的定義“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作為審美的切入點,探問祥林嫂的形象。學生通讀文本,得出祥林嫂具有“勤勞、善良、質樸、堅強的個性”,“面對不幸命運表現(xiàn)出‘抗爭和‘追尋”等美好品質。然而,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這些美好的品質遭到毀滅。教師接下來補充“悲劇美學理論”的相關知識,“相對于喜劇美學考證受眾對于詼諧、諷刺的認同度、理解度來說,悲劇美學考證了受眾對于人性中、社會上苦難、傷痛、無奈等的共鳴與理解”,來深化學生的審美認知。
勤勞本分的祥林嫂和憨厚樸實的閏土、清高自尊心強的孔乙己一樣,有其“美好”的一面,較之后兩者,祥林嫂面對不幸的抗爭精神和對做一個自由的人的追求,更令讀者動容。這種永葆生活熱忱的美,純潔了學生的靈魂,必然會引發(fā)學生的美感或崇高感;而“美”的被摧毀,就會造成大家的痛心感,這樣的悲哀痛苦與之前的審美體驗有著鮮明的反差,豐富了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這就促使學生進一步思考:祥林嫂的抗爭為什么會走向悲劇、走向失?。吭俅紊钊胛谋?,學生逐漸感受到:魯迅先生在《祝福》中借祥林嫂這一美好形象的毀滅,表現(xiàn)的是無意識的群眾的愚昧和不覺悟,對這些人的思想啟蒙才是革命者的“當務之急”。這一“悲劇美學”的鑒賞角度,激發(fā)了學生對人生、對人性、對作者、對時代的深層思考,幫助他們完成從“審美”到“審智”,最后走向“審心”的美育過程。
二、積累豐富的審美體驗:含英咀華,品斯語、味其神
“鑒賞”能力是培養(yǎng)“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著力點,“鑒賞”必須以豐富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知為前提,只有豐富的審美體驗才能準確地感悟、精準地鑒賞、優(yōu)美地表達,最后指向審美創(chuàng)作。而對某一文學作品的審美感知和體驗,往往是從對其語言文字的品讀和理解開始的。
語言結構與思維模式、審美認識、文化內涵緊密相連。其作為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富含作為言語創(chuàng)作者的知覺、想象、情感、思想等多角度的心理體驗和審美評判,能喚起審美主體的聯(lián)想和想象,使其產(chǎn)生共鳴。審美主體只有通過對具體的語言文字的品讀和領悟,才能不斷積累審美體驗,提升審美感悟能力。
《祝福》是語言的寶庫,魯迅先生以其個性化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其中“不變的語言”和“略微變化了的語言”尤其值得玩味。筆者在教學中緊接著設計了“品評悲劇美學語言”的環(huán)節(jié),請學生思考“魯迅用哪些獨特的語言形式表現(xiàn)祥林嫂的悲劇”,引導學生搜尋并品讀小說里反復出現(xiàn)的相同或相似的語言表達,要求勾連前后文本,整體理解感悟。在這一審美體驗活動中,學生有這樣一些發(fā)現(xiàn):祥林嫂多次外貌描寫的變化與其美好人性逐漸消失緊密相連;四叔的“可惡!然而……”的幾處變式是隱秘虛偽心理淋漓盡致的呈現(xiàn);四嬸的“祥林嫂,你放著罷!”和“你放著罷,祥林嫂!”之間的差異表述符合四嬸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恐慌程度;“祝?!眻鼍暗拈_頭與祥林嫂在祝福聲中凄然死去的結尾形成鮮明對比,顯示出祥林嫂的悲劇是社會之悲。尤其精彩的是,有學生關注到祥林嫂與“我”最后一面時的外貌描寫,“一個活物”“一個竹籃”“一個破碗”“一支竹竿”“一個乞丐”“間或一輪”,六個數(shù)詞“一”,極精簡的描寫,極破敗的東西,極落魄的形象,極悲慘的命運,得出人物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困境中被徹底毀滅的結論,一種撼動人心的悲劇力量就從中迸發(fā)出來了。有學生抓住文章序幕部分的“我”的五個“說不清”,品讀出了“我”面對民眾疑問的無能又無力,陷入自責后的寬慰與逃避,不愿正視自身不足的丑陋和麻痹,實乃當時所謂的“啟蒙先知者”的人性劣根。又從魯四老爺家短工的“什么時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罷?!艺f不清”中,認識到“物傷其類,人卻不傷同類,人心麻木冷漠至此”,從而使審美感受走向深刻。甚至還有學生從魯鎮(zhèn)人們“仍叫她祥林嫂”這一固化認知中,推究出祥林嫂的命運早已注定,人們認為祥林嫂應該守節(jié),“從一而終”,他們不自覺地只承認祥林嫂這個名字,都覺得祥林嫂再嫁是不貞潔的,是有罪的,這預示了祥林嫂最終的悲劇結果。
當審美主體置身于文本所營造的語言藝術世界,直面文本的語言美,反復玩味和推敲,從語言所描寫的對象中直觀體味人物的情態(tài)、行為和精神境界等,在感受和品味語言的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豐富自身的審美體驗,積累較多的審美感受,獲得審美感知能力、鑒賞能力、評判能力的提升。
三、組織開放的審美活動:探文得珠,入斯境、創(chuàng)其美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這一素養(yǎng)蘊含的心理層次有序發(fā)展的:感知—體驗—鑒賞—評價—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從低層次到高層次、從簡單到豐富。對語言文字的涵泳、浸漬,豐富了審美主體的審美體驗,對美感的感知、體悟、滲透,助推審美主體的審美鑒賞與評價。而審美鑒賞與評價又是表現(xiàn)美、表達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基礎和條件。故而真正的審美課堂,需要教師預先觀照學生的審美心態(tài),充分尊重學生的審美趣味,通過創(chuàng)設多種形式的審美實踐活動,縮短學生和審美客體的距離,使學生對文本的賞析與評價始終處于一種充滿自由狀態(tài)的個性化的思維和想象活動中,促成審美主客體之間雙向互動、共同生成獨特的審美創(chuàng)造,并呈現(xiàn)準確的審美表達。
《祝福》一課的教學,在學生形成對文本的審美感知、體驗,有了一定的審美鑒賞水平和評價能力之后,筆者設計了一個審美情境任務,一個審美創(chuàng)作任務,旨在以讀寫說聯(lián)動的方式,在審美鑒賞、審美創(chuàng)作、審美表達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情境任務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具體內容如下:
學校話劇社將圍繞《祝?!分械氖录砼臄z一部四幕話劇,名為《祥林嫂的春天》。你作為話劇社的成員,請擬訂相關編導計劃。
要求:有環(huán)境、事件、人物編排、特寫鏡頭,并說明設計目的。
在祥林嫂“美好”品性遭遇“毀滅”的過程中,“春天”是一個不斷出現(xiàn)的季節(jié)。通過整體把握,學生歸納出:祥林嫂“春日意外喪夫”“初春被迫改嫁”“暮春痛失愛子”“迎春一命歸天”,可見,她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這一結論是這個審美情境任務設計的前提。細讀“四個春天”的場景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出場人物的順序、核心事件的安排以及鏡頭細節(jié)的渲染等方面精心設計,并當眾呈現(xiàn)編導成果。有學生在深度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想象初春小雨的凄寒、光禿禿的樹枝直指灰冷的天空、嘎嘎嘎長嚎飛過的烏鴉,為祥林嫂將改嫁的命運渲染壓抑的氛圍;有學生加入自己的視覺、聽覺來呈現(xiàn)祥林嫂的阿毛被叼走時的畫面:惡狼兇狠的眼神與阿毛驚恐到無法發(fā)聲的恐懼的表情,簌簌搖動的草葉聲,緊緊攥著小籃子的小手和散落一旁的小鞋子……四幕場景,通過學生細膩的設計、流暢的表達,完整呈現(xiàn)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師生仿佛親臨當時的社會,直面時代的慘象,審美主體的審美體驗、審美鑒賞、審美表達、審美創(chuàng)造由此融合共生。
審美寫作任務是“‘殺人于無形的思想意識”,具體內容如下:
2018年8月,四川省一名兒科女醫(yī)生因被卷入輿論風暴而自殺身亡。在此之前,該醫(yī)生在游泳池游泳時遭兩名13歲男生“摸”臀冒犯,其丈夫一時激動,將少年的頭按到水里教訓,最終雙方報警后私下和解。但男孩家長將有關視頻剪輯后以“13歲男孩游泳池里碰陌生女子,遭女子老公狠揍”命名上傳網(wǎng)絡,一時間引來不明真相的網(wǎng)友的“口誅筆伐”。女醫(yī)生慘遭“網(wǎng)絡暴力”,無法忍受,最終選擇服藥自殺。
請你就新聞中的某個對象與《祝?!分械木唧w形象進行比較,結合如今的時代特點,分析這個悲劇產(chǎn)生的原因。
這個學習任務需要學生立足《祝?!贰凹w無意識”的社會環(huán)境,辨別材料中“女醫(yī)生”所面臨的社會關系。不難發(fā)現(xiàn),祥林嫂與女醫(yī)生、魯鎮(zhèn)與網(wǎng)絡社會、一群看客與不明就里的鍵盤俠、外界惡勢力與熊孩子家長,是多么相似,時光倏忽而過,百年后的今日,依舊還有祥林嫂式的悲劇發(fā)生,有學生這樣寫道:
悲劇已經(jīng)發(fā)生,所幸,歷史早已教會我們如何對待以上兩類人:對惡人,我們指責并懲罰;對受害者,我們同情并撫慰,對誓者,則愿他們安息。
那名兒科女醫(yī)生的慘劇再次使我陷入沉思。如果說冷漠的魯鎮(zhèn)是祥林嫂悲劇的根源,那么網(wǎng)絡暴力無疑就是女醫(yī)生自殺的推手。魯鎮(zhèn)與網(wǎng)絡,二者本是客觀存在之物。但當錯誤落后的思想在魯鎮(zhèn)占主導地位,當一些病態(tài)思想在網(wǎng)絡上盛行,盲目跟風成為一種常態(tài)。網(wǎng)絡也同魯鎮(zhèn)的環(huán)境氛圍一樣,成了被借的那把刀,于無形中殺人。
可見,一個人的思想意識一旦被局囿,他就不能形成對他人與自我的準確判斷,自己無法辨清所要反抗的對象,更不懂得如何去反抗,也就不能從束縛中掙脫。旁觀者缺乏對真相的洞見,失去了自己的判斷,人云亦云,也就成為悲劇的共同締造者。所以,祥林嫂的悲劇不僅是那個落后的社會和遠去的時代的悲劇,更在今日,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人性和思想的意義。
時代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物質文明達到了新的高度,但是如果我們不扭轉像魯鎮(zhèn)這樣的“集體輿論綁架”的社會風氣,祥林嫂的悲劇將會再次上演。
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國民思想的解放,素養(yǎng)的提高,刻不容緩、任重道遠。
這位學生的分析,基于文本審美體驗和審美鑒賞所得,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審美感悟為補充,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分析力、思考力、想象力、評鑒力,深入探討《祝福》一文內在永恒的主題——集體意識與個體人性,使審美活動走向更高級、更深刻的階段。于是,有限的文本具有了產(chǎn)生無限意義的可能性,作品潛在的審美價值獲得了充分的實現(xiàn)。
這兩個學習任務以對文本的審美感受及審美鑒賞為基礎,從對文本語言的審美體驗,延伸到對文本的思想精神、時代的傷痛以及人性弱點的審視與評鑒,緊緊圍繞《祝?!穼徝澜虒W的主線——祥林嫂“美好”形象“毀滅”的“悲劇”,進一步喚醒和驅動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其在深層次的探究與思考中,悟得理性深蘊和美學真髓,在個體主動性的審美創(chuàng)造中,構建完滿的審美心理。
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引領下,語文教學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教、一種被動的學,而已然是一種超越功利和物質的高層次的充滿審美享受的追求。教師應致力于課堂教學外在的美感與內蘊的美質高度和諧,形成有體悟的價值建構,使接受者從文學作品中“求真”“向善”“崇美”,以期達成“探索品質的生成、道德意識的覺醒和自由心靈的建構”的理想目標。
參考文獻:
[1] 汪暉,錢理群.魯迅研究的歷史批判:—論魯迅(二)[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 童慶炳.童慶炳談審美心理[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3] 管賢強.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學教育發(fā)展的新動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8(2).
[4] 黃厚江.以美啟美:追求語文教學審美諸元的共生——談核心素養(yǎng)“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培養(yǎng)[J].語文教學通訊,2019(7).
[5] 楊道麟.文章作品的美學境界的特質[J].焦作大學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