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建立,易霞
(1.喀什大學 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2.九江學院 基礎醫(yī)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耐鹽細菌(B.halodurans)是指對2.5 mol/L 以上濃度氯化鈉有特殊適應能力的細菌.它主要生活在鹽湖、鹽堿湖、海水、廢水、鹽堿地、活性污泥、腌制食品中.由于長期生活在極端環(huán)境下,菌體細胞內形成多種具有特殊功能的酶以適應環(huán)境,進而在物種、基因和生理代謝等方面存在多樣性.
國外對耐鹽菌的研究起步較早.Arreola R[1]等對耐鹽芽孢桿菌的轉錄因子PyrR 進行了初步研究;Anbu Rajan L[2]等對四氫嘧啶的生物合成基因的進化關系和異源表達進行了研究;楊重[3]等從基因層面對2種耐鉻鹽還原菌Staphylococcus sp.YZ-1 和Bacillus cereusCC-1 的Cr(Ⅵ)脫毒特性與機理差異進行了研究;曹凱[4]等對浙江舟山鹽場來源的耐鹽菌(Bacillussp.CK-1)蛋白酶的酶學特性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該菌分泌的蛋白酶活性隨著NaCl 濃度的變化呈現(xiàn)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本文主要對B.haloduransC-125,MIR32,DSM497,XJU-1,XJU-80 等亞種在物種進化、代謝生理、遺傳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進行歸納,并分析該屬種存在種間多樣性的可能原因.
耐鹽菌研究主要集中在菌株的分離鑒定、功能菌株的開發(fā)利用、酶學、有機物的降解和去除、發(fā)酵性能、植物促生特性、有毒物質的脫毒機理等領域.耐鹽菌作為極端微生物,在細胞內形成多種具有特殊功能的酶以適應環(huán)境.因此,酶資源的研究和開發(fā)一直是該菌株研究的熱點.Nquyen T T[5]等探討了耐鹽芽孢桿菌Bh0493 的催化功能;耐鹽芽孢桿菌C-125 的Bh0225 的一種未知功能的酶編碼基因已經(jīng)成功克隆.Hong Y H[6]等對耐鹽芽孢桿菌AI 品系依賴于金屬的超嗜熱的L-阿拉伯糖異構酶進行了同源重組.Agarwal R[7]等還對L-核酮糖激酶的底物多樣性進行了初步思考.木聚糖酶、漆酶和角蛋白酶的研究也有開展[8-10].當然,耐鹽芽孢桿菌的耐鹽機制仍需深入探討.
我國學者在功能菌株的開發(fā)利用方面也有大量研究.閆紅梅[11]從環(huán)氧樹脂廢水中分離得到產堿菌、假單胞菌、芽孢桿菌3 株耐鹽菌株,對其降解特性進行了研究;宋郭柳[12]等利用菌株分離、電鏡觀察和DNA擴增技術從深圳填海區(qū)植物根際土壤中篩選鑒定了3 株耐鹽菌,并對其碳利用能力進行了分析;陳遠哲[13]等研究了金華火腿來源的耐鹽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發(fā)酵對咸鴨蛋蛋清脫鹽及抗氧化活性的影響;孫曉瑩[14]等對鹽堿地植物根際土壤來源的耐鹽菌(Pseudomonas brassicacearumYZX4)的植物促生特性進行了研究;陳弘昊[15]等對3 株耐鹽細菌(S1Microbacterium sp,G12Zhihengliuella sp,Y3Pseudomon putida)對多環(huán)芳烴降解性能進行了研究.
迄今為止,已分離鑒定的B.halodurans有很多,典型種如B.haloduransC-125(JCM9153,AB002661),MIR32(AY017348),DSM8718(X76442),DSM497(AJ302709),AH-101(JCM9161,AB027713),XJU-1(CGMCC 1.4010,AY856453),XJU-80(CGMCC 1.4011,AY856452)等.B.haloduransC-125 分離于1977年[16],Horikoshi 先后報道了其分泌產生的β-半乳糖苷酶和木聚糖酶[17-18].B.haloduransC-125(JCM9153,AB002661)是繼B.subtilis之后的又一株全基因測序的Bacillus,目前已經(jīng)推測其有4 066 個編碼蛋白.MIR32(AY017348)于1995 年由Breccia 分離于阿根廷[19].2002 年,M Alejandra Martinez[20]等通過16S rRNA 序列分析、16S-23S rRNA PCR 指紋、tDNA 間區(qū)分析和質粒轉化實驗將MIR32 鑒定為B.halodurans.DSM8718于1993 年分離于德國,于1994 年初步將其鑒定為B.halodurans[21].AH-101(JCM9161,AB027713)由Takami 于1989 年分離于日本,最初將其鑒定為能夠產耐熱角蛋白酶的芽孢桿菌(Bacillus)[22].1999 年Takami等又進一步將AH-101 鑒定為B.halodurans[23].DSM497(AJ302709)于2000 年由Swiderski 分離于德國.B.haloduransXJU-1 和B.haloduransXJU-80 是國內報道的又一株耐鹽芽孢桿菌[24],與南美(阿根廷)、亞洲(日本)和歐洲(俄羅斯)等地分離到的B.halodurans種進行了研究.B.haloduransAlk36 是一株嗜堿(pH7.5)耐熱的G+細菌,其嘌呤核苷磷酸化酶也得以克隆和純化[25-26].這些研究對闡明B.halodurans屬內種的遺傳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2.2.1 物種多樣性B.haloduran有很多亞種,如C-125,MIR32,AH-101,DSM497,DSM8718,ALK36.這些種在地理分布上存在差異.XJU-1 和XJU-80 同是分離于中國吐魯番水泥廠的污水中,但是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不在同一分支上,前者與分離于日本的C-125 在同一分支上,后者與分離于德國的DSM497在同一分支上.同時是分離自日本的C-125 和AH-101 不在同一分支上,同是分離于德國DSM8718和DSM497也不在同一分支上.可以推斷同屬一物種即便是在同一自然環(huán)境下,也可以演化為不同的亞種.相同因素脅迫下,微生物的進化也是多樣性的(見圖1).
2.2.2 生理代謝多樣性B.haloduransC-125,MIR32,AH-101,XJU-80,XJU-1 在形態(tài)和生理生化方面表現(xiàn)出屬內的諸多共性,如G+、棒狀細胞、孢子大多橢圓且多膨脹、好氧生長、水解淀粉、液化凝膠.但是這些菌株在表型上呈現(xiàn)出生理和代謝的多樣性(見表1).如細胞大小不一,孢子形狀和膨脹部分不同(如卵形和輕微膨脹),生長的溫度和pH 范圍有差異,NaCl 耐受程度不同,吐溫降解有差異.這些生理和代謝的多樣性很可能源于菌種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因為不同生活環(huán)境給微生物細胞的脅迫不同,為了適應環(huán)境,同一種的細胞可能會進行不同的代謝,進而有了不同的產物.
圖1 B.halodurans 菌株進化樹
表1 B.halodurans 菌株的形態(tài)和生理生化特征
2.2.3 基因多樣性(1)16S rRNA 序列.16S rRNA 基因的很多特點有利于進行生物進化和系統(tǒng)分類研究,如其普遍存在于原核生物細胞,信息恒定,含量較高且易提取,分子量適中.因此,在B.haloduran種的分類也采用16S rRNA 基因.圖1 說明B.haloduran種內各菌株間分子進化關系的同時,也存在16S rRNA序列的多樣性.分離于新疆吐魯番的菌株XJU-1 和XJU-80 在進化上并不在同一分支上,而與分離自日本的C-125 和分離自德國的DSM497處于同一分支上,這說明相同生境下的菌株存在基因序列的多樣性.
(2)CG 含量分析(見表2).CG 含量是目前發(fā)現(xiàn)微生物新種所必需的指標之一.B.haloduransCG含量的平均值為43.7%,44.5%,44.1%,42.2%,40.5%,43%.所選6 種菌株(C-125,AH-101),DSM497,(XJU-1,XJU-80),MIR32 分別分離于日本、德國、中國,阿根廷,在地理環(huán)境上有顯著的差異,在物種進化和遺傳多樣性方面也有代表性.部分B.halodurans菌株的CG 含量不在此范圍,如DSM49(744.5 mol%)和XJU-80(40.5 mol%).這就體現(xiàn)出B.halodurans在種上的多樣性.據(jù)測定CG 比相差低于2%時,沒有分類學上的意義;種內各菌株間的(C+C)mol%含量差別可在2.5%~4.0%之間,若相差在5%以上時,就可以認為屬于不同種,假如差距超過10%,一般就認為是不同屬.
表2 B.halodurans 菌株16S rRNA 和CG 含量
(3)DNA-DNA 同源性雜交(見表3).物種DNA 堿基的排列順序是長期進化的歷史在分子水平上的紀錄,DNA-DNA 同源性雜交是更精確的遺傳性狀指標.親緣關系越近的微生物,其堿基序列也越接近,反之亦然.一般認為,若兩菌間CG 比相差1%,則堿基序列的共同區(qū)域就約減少9%;若CG 比相差10%以上,則兩者的共同序列就極少[12]62-67.若有一群CG 比范圍在5%以內的菌株,要鑒定它們是否屬同一個物種,就必須通過DNA-DNA 間的分子雜交.
表3 B.halodurans 菌株DNA-DNA 同源性雜交
由表2 和表3 可見,CG 比范圍在5%以內的C-125,XJU-1,XJU-80,DSM497菌株,在DNA-DNA 同源性雜交結果上顯示明顯的差異性.
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由于環(huán)境因子的組成和影響條件不同,各個生境中的微生物類群的分布和組成就有所不同,B.halodurans物種的多樣性印證了這一點.即便是在相同的生境中,同一物種下不同亞種的16S rRNA序列分析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如XJU-1,XJU-80 同是分離于中國吐魯番水泥廠的污水中,16S rRNA 序列分析卻不在同一分支上.因此,對微生物的譜系分析應該從基因遺傳、生理和生態(tài)等各方面綜合考慮.
B.halodurans種內,不同亞種在形態(tài)和生理生化方面表現(xiàn)出諸多共同特征,列舉的幾種B.halodurans亞種在革蘭氏反應、細胞形狀、好氧生長、生長溫度、水解淀粉、凝膠液化、乙酸利用、氧化酶、木聚糖方面差異很小(見表1).說明這幾種微生物在細胞壁的結構、對溫度的適應、代謝類型、次生產物等方面有共性,它們可能存在乙醛酸途徑來獲取能量和營養(yǎng).因此,環(huán)境脅迫對于生理代謝的影響和基因相比顯得更為直接,但遺傳基因改變才是環(huán)境影響的背景因素,也是種間多樣性的可能原因.
作為極端微生物,耐鹽菌研究主要集中在菌株的分離鑒定,功能菌株的開發(fā)利用、酶學、有機物的降解和去除、發(fā)酵性能、植物促生特性、有毒物質的脫毒機理等方面.利用極端環(huán)境脅迫下耐鹽菌不同亞種在形態(tài)和生理生化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特性,進行功能菌株的篩選、改良,并建立功能菌株庫,這應該是耐鹽菌今后研究的主要趨勢.隨著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也愈顯迫切.因此,能夠分解有機物、凈化污水的功能菌株應用會更加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