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龍
我有個朋友,有了孩子之后一改往日的懶散,積極主動地上各種父母課堂;學校里,老師布置各種各樣“需要家長一起完成的作業(yè)”,他也積極參與。所有這些,大都圍繞著一個核心:父母要給孩子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毫無疑問,父母的支持和陪伴是孩子積極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但不只限于學習與教育的部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與支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過分地重視了教育的部分,而輕視了生活的部分,而生活的陪伴是父母給予孩子高質量親子陪伴的重要場域。
最近,我出版了《給媽媽的第一本食育書》,里面就提到“和孩子一起吃飯”重要之處。編輯給我審稿,說看到這段特別有感觸,還特意分享了其生活上一個細節(jié)的改變。以前她工作忙,上下班交通高峰回家時間又長,所以晚點了就打電話回家里說:“我可能還要晚一會兒才到,你們先吃吧?!钡詮牧私饬撕秃⒆右黄鸪燥埖闹匾?,現(xiàn)在再打電話就更多會說:“我馬上就到,大家稍微等我一下?!?/p>
有人可能會覺得不就是一頓飯嘛,多大個事兒啊。但吃飯這件事其實是天天頓頓,我們經常因為工作或者其他事簡單對付一頓,日常和家人的共餐也被列入了低優(yōu)先度的事情中。但當我們意識到共餐的重要性,才會在日常行為上發(fā)生變化,從“別等我”到“等等我”。
所以,陪伴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用食物陪伴孩子更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哪怕這是件小事,在快節(jié)奏城市生活的背景下往往都會被忽略。所以,要先有,然后再優(yōu)。
“能吃到一個鍋里”常常是我們對一個家庭和睦的最土最土的說法,一起吃飯并不是搭伙填飽肚子或者能多做幾樣菜,而是在吃的過程中不斷地交流與傳遞想法和觀念,對孩子來說,這是最樸素的家庭文化與理念的傳承,也是父母給予孩子最日常的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這就涉及一個問題:吃飯的時候,聊點什么呢?我聽過很多餐桌上的親子溝通,多是聊兩件事,一是父母最近的工作,一是孩子最近的學習。但說實話,這兩件事都不是什么開心事,工作累,學習煩。不但聊得心情不好,順帶這頓飯可能都吃味同嚼蠟,這能算高質量陪伴嗎?交流不快并不是原因,而是結果。父母往往有工作要忙,孩子也有學習要忙,彼此之間的共同生活變得屈指可數(shù)。缺少共同生活就少了共同話題,就少了對彼此的理解。聊起像工作、學習這些沒那么開心的事,自然就更有可能聊到心情郁悶。
怎么辦?其實,我們可以把時間往前提一點—共采與共廚。帶著孩子一起買菜,挑菜選菜是門學問,問價講價更有其中的道理。買個菜就可以達到諸多家庭教育的目的,更能在這個過程中創(chuàng)造與孩子的共同經歷,多了太多日常生活的話題。而共廚更是有意思,帶孩子做飯不是要他真幫廚,而是讓他在家庭烹飪的過程中有機會和父母共同完成“家庭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增加了言傳身教的機會,也是共同學習與交流和樹立榜樣的契機。
這么一來,餐桌上聊的自然就是:“爸爸這魚做得真美味!”“小朋友這蒜剝得真干凈,都能幫爸媽一起做飯了!”餐桌瞬間充滿歡笑與融洽。
我們總覺得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是高大上的教育概念,但實際上不過是最柴米油鹽的生活日常。從和家人買好、做好、吃好每一頓飯開始,孩子自然會健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