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軍,徐楚津,詹選懷,彭焱松,李 波*
(1.中國科學(xué)院廬山植物園,332900,江西,九江;2.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xué),330045,南昌)
唇形科(Lamiaceae)是被子植物第6大科,世界性分布,包含236屬,7 000余種,多種類富含芳香油,有重要的藥用價值[1]。我國記載的唇形科植物共96屬807種,其中許多為重要的藥用植物、觀賞植物、油料作物、食用植物等[2]。
江西省位于中國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蘊(yùn)藏著豐富的植物多樣性,已查明的種子植物共計200科1 160屬4 452種(含栽培植物及種下等級)[3]。近年來,隨著基礎(chǔ)資源普查的深入,不斷有江西省植物新記錄被報道,如新記錄科—無葉蓮科[4],新記錄種大八角[5]、尖葉櫟[6]、香港綬草[7]、大齒馬鈴苣苔[8]、福建繡球[9]、全緣桂櫻[10]等。筆者在對中國科學(xué)院廬山植物園標(biāo)本館唇形科植物標(biāo)本進(jìn)行系統(tǒng)地鑒定時,發(fā)現(xiàn)近期采集的2種唇形科植物為江西省分布新記錄,分別是琴柱草(Salvia nipponica Miq.)和南方香簡草(Keiskea australis C.Y.Wu et H.W.Li)?,F(xiàn)予以報道,并提供相應(yīng)的彩色或標(biāo)本照片。
Salvia nipponica Miq.,Ann.Mus.Bot.Lugd.Bat.2:107.1865;et Prol.Fl.Jap.39.1865;Kudo in Mem.Fac.Sci.Agr.Taihoku Univ.2:156.1929;M.Murakoshi(村越三千男),原色植物大圖鑒1:pl.68,t.1534.1955;T.Makino(牧野富太郎),日本植物圖鑒,ed.32,172,t.514.1957;中國植物志66:132.1977。
主要特征:多年生草本。莖不分枝,高20~50 cm,四稜形,被刺狀硬毛。葉片輪廓三角狀卵圓形或三角狀戟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戟形或近截形,基裂片短或長,先端鈍至尾狀漸尖,邊緣自基部具不整齊的牙齒或鋸齒,兩面被短粗硬毛,下面被腺點。輪傘花序2~6花,在莖頂稍疏離組成長約6 cm的總狀花序?;ㄝ噻娦危L約9 mm,花后增大,外面沿脈上密被長硬毛,余部散布小腺點,內(nèi)面滿布微硬伏毛,二唇形,唇裂至1/3,上唇寬三角形,全緣,先端圓形,下唇半裂成2齒,齒三角形,先端銳尖?;ü邳S色,具紅斑點,長2.2~2.4 cm,外被短柔毛,內(nèi)面有疏毛環(huán),冠筒長1.3 cm,冠檐二唇形,上唇長圓形,長約10 mm,先端微缺,下唇與上唇近等長,3裂,中裂片倒心形,側(cè)裂片長三角形。能育雄蕊2,伸至上唇片,藥隔長約8 mm,上臂長約5.5 mm,下臂長約2.5 mm,二下臂藥室聯(lián)合。花柱絲狀,遠(yuǎn)伸出花冠外,先端不相等2裂?;ūP前方微膨大。
識別要點:本種以其葉片三角狀卵圓形或三角狀戟形,具戟形或近截形的基部而明顯區(qū)別于鼠尾草屬其他種類。在中國植物志中[11],該種被單獨處理為鼠尾草屬下的琴柱草系(Ser.Nipponicae C.Y.Wu),其形態(tài)特征的獨特性可見一斑。
地理分布:本種分布于日本和中國臺灣[2],在江西產(chǎn)于尋烏縣,生于溪流邊潮濕的常綠闊葉林下或林緣。本文發(fā)現(xiàn)的琴柱草不僅為江西省新記錄種,也是該種在中國大陸的首次報道。
憑證標(biāo)本: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三標(biāo)鄉(xiāng),溪邊林地,東經(jīng)E115°27'24.26″、北緯N25°02'13.38″,海拔817 m,2017年11月28日,桂忠明等QFG127。憑證標(biāo)本保存于中國科學(xué)院廬山植物園標(biāo)本館(LSBG)。
圖1 江西省唇形科2種新記錄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
Keiskea australis C.Y.Wu et H.W.Li,中國植物志66:585.1977;Flora of China 17:258.1994。
主要特征: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淡紅色,疏被短柔毛,高50~80 cm,鈍四棱形,分枝纖細(xì)。葉卵圓形至卵狀長圓形,先端短漸尖或銳尖,基部闊楔形至圓形或偏斜的淺心形,邊緣具近于整齊的圓齒,堅紙質(zhì)??偁罨ㄐ蝽斏L8~9 cm,序軸密被具腺短柔毛?;ㄝ噻娦?,長達(dá)4 mm,外面下部被腺短柔毛,內(nèi)面喉部有具節(jié)疏柔毛毛環(huán),3/2式二唇形,下唇2齒披針形,較長,上唇3齒,齒近等大或中齒略小?;ü谏钭仙?,長達(dá)1.1 cm,外面上部疏被微柔毛,內(nèi)面有疏毛環(huán);冠筒長約9 mm,二唇形,上唇長約2 mm,先端微凹,下唇長約3 mm,3裂,中裂片最寬大,內(nèi)面極密被白色髯毛及紅色腺點。雄蕊4,前對遠(yuǎn)伸出花冠外,后對內(nèi)藏?;ㄖz狀,伸出花冠外?;ūP前方呈指狀膨大。
識別要點:本種以花冠深紫色,長達(dá)1.1 cm,下唇中裂片寬大,具極密的白色髯毛及紅色腺點而區(qū)別于同屬其它種類,其中香簡草K.szechuanensis C.Y.Wu與本種形態(tài)最為相似,但是其葉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為略偏的尾狀長漸尖,基部漸狹或鈍,通常不對稱,花冠淡黃色等特征與本種明顯不同。
地理分布:南方香簡草為中國特有種,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廣東北部,在江西發(fā)現(xiàn)于資溪縣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生于常綠闊葉林下。江西省發(fā)現(xiàn)的分布地點毗鄰福建西部,應(yīng)該是該種自然分布區(qū)在江西省內(nèi)的延伸。
憑證標(biāo)本:江西省撫州市資溪縣株溪林場株溪村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山谷疏林下,東經(jīng)E117°10'01.36″、北緯N27°42'53.27″,海拔920 m,2018年11月12日,梁同軍等QFG2076。憑證標(biāo)本保存于中國科學(xué)院廬山植物園標(biāo)本館(LS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