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群英
摘? ?要:文章就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級管理中的有效滲透進行研究,展開這一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而且這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需要。故此,文章結合研究結果就心理健康在班級管理中的滲透提出幾點建議: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多渠道了解學生心理問題;采取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班級管理;小學
在教育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有效手段,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一些問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還能提升班級管理水平。然而當下,在小學班級管理中,部分班主任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認知與經(jīng)驗,未能發(fā)揮其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價值。基于此,文章就班級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策略展開研究。
一、班級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必要性
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教師、學校、社會均是有意義的。首先,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需要走進學生內心,發(fā)現(xiàn)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措施。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可以加深班主任對學生的了解,有利于縮短師生心理距離,構建良好師生關系[1]。其次,小學生年齡小,心智不成熟,意志力不夠堅定,很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導他們積極應對困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破解學生悲觀、厭學等心理。相較于口頭說教,這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與綜合素質的提升。與此同時,這也能夠減輕班主任的管理負擔,避免出現(xiàn)在同一個問題上反復指導的情況,有利于提升班級管理質量與效率[2]。再者,素質教育要求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即德智體美勞兼?zhèn)涞娜?。因此,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除了關注學生學習成績與身體素質狀況,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對他們進行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讓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積極的態(tài)度、良好的習慣,從而得到全面發(fā)展,這是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需要。
二、班級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路徑
(一)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奠定班級管理的基礎
環(huán)境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眾所周知,人的心理狀態(tài)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環(huán)境氛圍中,人們往往身心愉悅。相反,若是在一個壓抑、緊張的環(huán)境氛圍中,人們很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班級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每天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班級里,因此,在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導向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需要從環(huán)境著手,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班級管理需求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為班級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打好基礎[3]。首先,在物質環(huán)境創(chuàng)建上,班主任可以和學生一起裝飾教室,通過一些飾品的裝扮讓教室充滿陽光,讓學生每天走進教室就獲得視覺上的享受,心情舒暢。其次,在精神環(huán)境創(chuàng)建上,班主任可以通過音樂、制度等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比如選擇一首深受小學生喜愛的、有正能量的歌曲作為班歌,如《海闊天空》《我相信》等,還可以設計正能量的班級口號。浸潤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視野和心胸都會更加開闊,這對提升學生心理素質水平以及班級管理水平有重要意義。
(二)多渠道了解學生心理問題,提升班級管理針對性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首先要知道學生存在哪些心理問題,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因此,在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通過與學生談心、密切關注他們的日常動態(tài)、進行調查問卷、與家長溝通等渠道去了解學生心理問題。一般來說,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1.自卑心理。由于學習成績不理想,或者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理想,又或者生活在單親家庭等,部分學生存在自卑心理,對自己不夠自信,遇事退縮。2.攀比心理。小學生心智不成熟,加上社會輿論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學生存在攀比心理,攀比的內容主要是生活物質,這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3.厭學心理。厭學心理在小學生群體中比較常見,如上課不認真,做作業(yè)不專心,畏懼甚至排斥考試等。4.焦慮心理。因為學習壓力大,加上家庭、社會等層面的原因,部分學生存在焦慮心理,做事缺乏熱情,這種心理很容易引發(fā)更多的心理問題。除此之外,還有叛逆心理等其他各種心理問題。作為班主任,必須要多渠道了解學生心理問題,再根據(jù)他們的心理問題制定教育管理方案,以此提升班級管理針對性。
(三)采取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在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之后,班主任應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由于不同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并不一樣,而且不同學生的性格、認知、接受能力、思維方式等存在差異,所以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原則,盡可能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法,以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推動班級管理工作上升一個新臺階。例如,班主任可以采取案例分析法,如班上有很多學生因為成績不理想、家境貧困而存在自卑心理,班主任可以給學生講述一些名人企業(yè)家的案例,如那些原本家境貧困或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的名人、企業(yè)家因為之后的努力、奮斗、堅持最終出人頭地的故事。通過這些案例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家境貧寒并不會阻礙自己成為一個成功人士,或者即使現(xiàn)在成績不好但是只要努力并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同樣可以成功的道理。經(jīng)典案例的引進能夠增強學生自信心,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此外,班主任還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開展辯論賽、開設心理健康講座、建立網(wǎng)上心理咨詢室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有效提升班級管理水平。
綜上所述,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班級管理工作中,這是必然選擇,也是提升班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提升學生自我認知水平、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約束能力,不僅能夠減輕班主任管理負擔,還能解決很多隱患。有效視角下,班主任應重視并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多渠道了解學生心理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采取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燕.小學班主任有效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幾點策略[J].求知導刊,2020(49):6-7.
[2]王厚義.新形勢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與探究[J].智力,2020(29):189-190.
[3]季秀蕓.淺談小學高年級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J].考試周刊,2020(74):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