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如今,再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不禁潸然淚下。我的父親是六建集團的第一代職工,記憶中的父親常常不在家,作為一工區(qū)負責人的他大部分時間都吃住在工地,留給我的時常是一個遠去的背影。長大之后,父親常常給我講述工程建設的故事,慢慢地,我才對父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從父親的講述中,我了解到通過第一代“六建人”的奮勇拼搏。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我被“建工精神”深深打動,但真正讓我深刻體會到這種精神力量,還是在我參加工作后。
20世紀80年代初,我進入六建工作,身邊有不少曾經(jīng)和父親共過事的同事。他們對父親的評價幾乎一致:工作上雷厲風行,對團隊的日常管理非常嚴格;生活上貼心細致,常常與工友們打成一片?!耙蚶蠋煾祩兲撔那蠼?,勤學苦練,才能練就真本領,才是一輩子受用的?!睅е赣H的叮囑,我進入四工區(qū)二隊當了一名電工。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真實的工程現(xiàn)場,工作遠比我想象的要辛苦很多,一天下來的疲憊,讓我的退縮情緒“爆發(fā)”。我請求父親幫我調(diào)動到輕松一些的崗位,父親卻鐵面無情,“不吃苦哪里能學得真本事?年輕人要多向老師傅們學手藝,更重要的是學精神”。父親的話讓我陷入了沉思,我決定靜下心來,干好本職工作,練就真本領,不辜負父親的期望,更要對得起自己的人生。就這樣,經(jīng)過兩年的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我以優(yōu)異的成績提前半年出徒,成為了一名合格的電工。
暮年時的父親多次跟我講起他曾參建的某項重大工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接到建設任務時,我們都很興奮,更加自豪,這是黨中央對我們的充分信任,單位抽調(diào)了最好的機械設備、最優(yōu)秀的管理團隊和各工種的精兵強將,進駐到工程中?!睆幕A挖槽、結(jié)構(gòu)施工,到房屋封頂、內(nèi)部裝修,面對近乎苛刻的質(zhì)量要求,父親和團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只要施工達不到對方質(zhì)檢人員的要求,就必須立即返工重做。急難險重任務面前,父親和團隊沒有絲毫退縮和怨言,整個團隊不約而同放棄了休息……就這樣,父親和團隊度過了無數(shù)個難忘的日夜,最終按期保質(zhì)保量交付了工程,得到了業(yè)主方的高度肯定和贊揚。
在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也將企業(yè)精神實質(zhì)融入到實際工作中。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fā),六建集團接到上級命令,負責在小湯山建設北京市第一家專門治療“非典”的臨時性傳染病醫(yī)院。當時我已調(diào)到六建集團物業(yè)分公司工作,面對艱巨的任務,我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工程建設的后勤保障工作中。我們每天要向小湯山施工一線運送早中晚餐近千份飯菜,并負責每天21個宿舍區(qū)的消毒任務。我每天凌晨開始備菜,然后與消毒組的同事前往宿舍基地消毒,中午前趕回食堂幫廚。項目上的施工人員只要有生活上的需求,無論白天還是黑夜,我們都盡全力滿足。每個人都將自身的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這與老一輩六建人的示范教育是分不開的,從他們身上,我領悟到了一種精誠團結(jié)、迎難而上的不竭動力,這種精神也促使和感染著我不斷成長與成熟。
90年代初,我入黨提干,開始負責基層黨務工作,就愈發(fā)想要把老一輩六建人的工匠精神和不屈不饒的革命意志傳承下去。為此,我堅持理論學習,始終在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執(zhí)行上級黨委的各項決策部署;在崗位工作上,將上級黨委的精神同本單位實際有機結(jié)合起來,指導日常工作。多年的不懈努力,讓我收獲了些許成果——在集團黨建創(chuàng)新演講比賽中獲獎,多次被評為六建集團物業(yè)分公司優(yōu)秀黨員,我的文章也刊登在集團公司黨建創(chuàng)新匯編叢書中。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對父親最好的慰藉,更是我繼續(xù)前行的動力源泉。
我和父親兩代人在不同的時代與企業(yè)共同成長,近一個甲子的輪回,我們父子倆見證了北京建工人的執(zhí)著與堅守。我將像愛護家人一樣愛護企業(yè),做工匠精神的踐行者和傳承者,在崗位上建功立業(yè),將“建德立業(yè)工于品質(zhì)”的企業(yè)精神一代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