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風景”是文化地理學的重要概念。從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伯克利學派為代表的舊文化地理到80年代之后的新文化地理,風景研究范式的演變“既折射出歷史和社會的變遷,也見證了文化地理的成長。”①
2000年《歐洲風景公約》(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帶來一場“文化景觀”上的思想革命, 其目的是促進歐盟國家風景的保護、管理和規(guī)劃。公約把風景闡釋為“一片被人們所感知的區(qū)域,該區(qū)域的特征是人與自然的活動或互動的結果”,風景不再劃分為“自然的”或“文化的”,因為所有的歐洲風景都已或多或少受到人類的影響,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文化性②,風景的社會、文化和政治意義成為風景研究的中心。本文將對文化風景的概念界說、研究路徑和主題以及未來前景對其文化地理學價值進行梳理展望,旨在助力于目前國內外文化地理研究的熱潮。
從歷史階段來看,風景研究主要經(jīng)歷了三次大的范式轉變:第一階段是20世紀早期,美國地理學家索爾(Carl Sauer)開創(chuàng)的伯克利學派提出風景是文化的物質表達,聚焦可視風景的物質形態(tài)。第二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以美國著名地理學家唐納德·梅尼格(Donald Meinig)、段義孚(Tuan Yi-Fu)等為代表的人文主義地理學家強調風景是一種觀看方式,強調風景體驗。第三階段是1980 年代中期以后,以英國學者科斯格羅夫(Denis Cosgrove)和斯蒂芬·丹尼爾斯(Stephen Daniels)為代表的新文化地理,強調風景具有權力與物質的兩面性。③20世紀90年代以降的風景研究更突出個體的體驗,強調風景是體驗過程,是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戶外空間的體驗風景(experiential landscape)。④
文化地理學家們首先從詞源學角度探究風景一詞的含義。約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遜(Jack Brinckerhoff Jackson)在《發(fā)現(xiàn)鄉(xiāng)土景觀》中回顧了“景觀”一詞的歷史演變,把該詞的兩個音節(jié)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中對應的含義進行了總結后指出景觀“是一個由人創(chuàng)造或者改造的空間的綜合體,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背景”⑤。作為美國文化地理學的扛鼎人物,杰克遜強調風景的物質性和日常性,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真實的物質存在。另外,風景還具有地域性,是某個地方特有文化的再現(xiàn)。19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亞歷山大·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給出了現(xiàn)代德國的風景定義:風景作為一個劃定界線的區(qū)域,具有鮮明的物質景觀和文化景觀特色。索爾認為風景不再局限為一種客觀、純物質形態(tài)的存在,現(xiàn)實的自然景觀或者表達空間的視覺概念,而是“由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顯著聯(lián)系形式而構成的一個地區(qū)”⑥。
人文地理學的風景界定當屬梅尼格和皮爾斯·路易斯(Pierce Fee Lewis)的最具代表性。風景在“凝視之眼”下呈現(xiàn)十個版本⑦。第一,風景是自然。第二,風景是棲息地。第三,風景是人工制品。第四,風景是系統(tǒng)。風景和人類及其他萬物一樣,是錯綜復雜而又多變的全球系統(tǒng)的一部分。第五,風景是問題。風景成為反映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城市化社會弊端的一面鏡子。第六,風景是財富。現(xiàn)代社會是市場經(jīng)濟為主導,風景成為財富,是實用主義、商業(yè)化社會的代表產(chǎn)物。第七,風景是思想意識,反映人類的價值觀、文化觀。第八,風景是歷史。風景背后是復雜、漫長歷史記錄里的自然和人類在某個地方的所有行為和活動。第九,風景是場所。對作家而言,風景是一個需要人們用感官去全身心擁抱的具體場所。第十,風景是美感。風景的美學價值很早就得到藝術家們的關注,風景畫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路易斯的風景七原則與梅尼格的定義相似之處不再贅述,在最后的第七條,路易斯強調風景的艱澀難懂,需要我們“輪流地進行觀察,解讀,思考,再觀察,再解讀。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提出我們以前從未提過的問題”。⑧
風景概念從伯克利學派到伯明翰學派發(fā)生變遷的社會背景是二戰(zhàn)后,隨著人口、資本及技術流動逐漸增強和以西方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左翼思潮的興盛,文化呈現(xiàn)多元化、政治化傾向。1980年代社會科學的“空間轉向”更推動文化地理學的第三次范式轉型,文化風景的研究重心轉向空間、地方和風景三者之間的變遷以及變遷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社會意義。芭芭拉·本德爾(Barbara Bender)指出,風景在歷史與政治、社會關系與文化感知的結合點發(fā)揮作用,風景必然成為打破傳統(tǒng)學科疆界的研究領域⑨。英國歷史學家西蒙·沙瑪(Simon Schama)在《風景與記憶》一書中試圖勾勒出風景隱喻的漫長歷史。沙瑪指出,風景不僅是感官的棲息地,還是精神的藝術。風景首先是文化的,其次才是自然的,并指出“風景是自然背后的文化”。⑩關于空間、地方和風景的辯證關系,米切爾(W.J.T. Mitchell)把空間、地方和風景看作一個辯證的三一體,其中地方是一個特定的場所,空間是一個承載人類實踐活動的地方,一個被行動、活動、敘述和符號激活的場所,而風景是被視為圖像和景色的地方,它是人類活動和實踐的地點。
風景還是一個被崇拜的商品,是馬克思所指的“社會的象形文字”,是人類社會背后所隱藏的社會關系的象征。早在米切爾之前,科斯格拉夫(Denis Cosgrove)就提出,“風景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概念,它代表某個階級的人們通過想象中與自然的關系,指涉自我與世界”,風景描寫是“表達不同政治理想的場域”。人們從不同的目的出發(fā)對風景進行不同的發(fā)掘、再現(xiàn)和表述,在此過程中風景可以被各種意識形態(tài)所操控,受到多種因素的作用,包括文化、政治、主題、空間、性別、身份、記憶、心理因素等影響??夏崴埂W維格(Kenneth Olwig)提出風景的實體(“substantive”)研究法,關注風景和社會公平之間的關系:“風景不必只從地域或者景色角度來理解,它還可以被看作社區(qū)、司法正義、自然和環(huán)境公平的一個連結點”。換言之,風景的首要意義是法律界定的政體,而非空間界定的區(qū)域。這就界定了風景的政治屬性,即風景是“地方、空間和政治實體的交集點”??傊?,風景意象背后是文化和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顯現(xiàn),風景成為西方國家塑造國族身份、強化地域文化特點和民族意識的重要介質。
目前的風景研究日益多元化。從地域上看,深厚的文化地理學淵源、悠久的景觀歷史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史,加上為數(shù)眾多的知名文化地理學家在文化、考古、城市規(guī)劃、建筑、人類學和歷史學等多領域的豐富成果成就了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派在風景研究領域的雄厚實力,他們更多受到1970年代的文化批評和80年代的新文化地理學影響。奧維格認為包括英國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學者的關注重點是風景、社會生活、話語和法律之間的關系。另一派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美派。北美派除了上述影響外,還受到更年久的人文傳統(tǒng)影響,包括人文主義思想傳統(tǒng)以及索爾為代表的伯克利學派。北美派的風景書寫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風景蘊含著強烈的個人直覺,風景被看作人類日常生活、工作、交往甚至沖突的物質世界。另一方面,日常的文化風景和公共景觀是權力、身份、不平等和沖突等因素的再現(xiàn),風景的政治性體現(xiàn)在文化控制和文化霸權以及后結構主義強調的話語權和身份上。
1990年代以后的風景研究突出風景的體驗性、參與性和個人感受。阿諾德·柏林特(Arnold Berleant)認為人應該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去感知和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與風景的互動“不單純是視覺行為,而是身體在美學場的參與”,“場”不僅能調動人的感官和情感,更能促進感官與風景的融合。體驗風景是欣賞風景的美學價值的基礎。例如,在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日益普及的后現(xiàn)代社會,徒步行走或者騎行應當是人們體驗風景的最佳手段??傊?,在新文化地理學推動下,風景研究的意義得以拓展,因為風景研究“不僅是學術活動,更重要的是探討人們生活的復雜性、歷史偶然性、矛盾沖突、移動和變化”。
2013年出版的《勞特里奇風景研究指南》匯集了歐美39位風景研究學者的精品之作,把風景研究分成四部分:“體驗風景”、“風景文化和遺產(chǎn)”、“風景、社會和公平”、“風景設計和規(guī)劃”。風景的跨學科、多層面決定了風景研究的多視角、多維度,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風景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風景與考古、風景與城市規(guī)劃、風景與文化、風景與建筑、風景與地理、風景與人類史、風景與旅游等?!绑w驗風景”從現(xiàn)象學出發(fā),關注風景與環(huán)境科學、人類學、符號學、美學和行為學的相互關系和作用。“風景文化和遺產(chǎn)”把風景視為“人類文化的寶藏”,研究風景與考古、歷史、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風景在旅游、電影、音樂和文學作品中的主題?!帮L景、社會和公平”從新文化地理學出發(fā),關注風景的國家、法律、政治、經(jīng)濟學意義以及風景與記憶主題?!帮L景設計和規(guī)劃”則研究風景建筑和景觀設計方面的相關話題。
風景的研究路徑主要有四個:一是從經(jīng)驗主義角度出發(fā),研究風景與地方,風景與環(huán)境、氣候等相互關系,二是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出發(fā),探索風景的政治性,主題包括風景的公正性、權力、社會、階級、身份認同和記憶等,三是從美學和視覺的角度,分析風景的表征、美學和象征意義,四是從胡塞爾現(xiàn)象學理論出發(fā),從認識論視角對風景進行界定和批評,把風景看作一種凝視方式,關注風景、自然、具象和行為之間的相關話題。風景的跨界性決定了研究主題的多樣性。除了風景在建筑、地理、城市規(guī)劃、環(huán)境保護、考古等以自然科學為主導的領域外,在社會科學范疇內的文化風景研究主題主要有六個。
風景的政治性不言而喻。奧維格以中世紀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為例,揭示風景與國家政體的關系,指出傳統(tǒng)、習俗和機構正是實體性風景的一部分。關于風景與種族、國家和民族記憶、階級、種族、性別、社會公平等話題,馬克思主義和后殖民理論為風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帮L景和身份是文化的內在成分,互為形成條件”,這是2008年某國際學術會議的主題語,風景和身份在人權范圍內被解讀、研究。風景與身份的關系從1920年代開始就受到關注,在30年代的美國作為對19世紀環(huán)境決定論的反撥,成為美國人文和文化地理學的重要話題,代表人物是索爾。50年代,杰克遜奠基性雜志《風景》、歷史學家霍斯金斯(William George Hoskins)的巨作《英格蘭景觀的形成》更進一步強調了風景的人文意義。70年代,段義孚的《戀地情結》和梅尼格的《日常景觀的解讀》都強調了日常景觀與身份之間的關系。相關話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領域從歷史、地理和文化等拓展到考古學、建筑學、環(huán)境科學和文化遺產(chǎn)等。這里的身份包括個人、團體和國家-民族身份,風景與國家-民族身份的關系在美國學者中很早受到關注,尤其是在建國伊始,風景的民族性和國家意義助力于美國建國初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的激發(fā)和形成。
在《景觀品味是群體身份的象征》中,詹姆斯·鄧肯(James Duncan)通過研究紐約市貝德福德小鎮(zhèn)不同的景觀,定義了兩種社會階層,其中A階層的人們是明顯的親英派,他們的花園和道路設計傾向于照搬英國上層社會的風格。斯蒂芬·丹尼爾斯在探討了18、19世紀英美重要風景畫畫家后,討論了作品中國族身份主題,包括愛國主義、文化遺產(chǎn)和價值觀、消費觀等:“國族身份是一個綜合概念,主要由‘傳說和風景’、黃金時代的故事、古老的傳統(tǒng)、英雄事跡和戲劇性命運或者虛幻的地點和景觀構成的未來家園等界定的?!L景,無論是單一的紀念物還是多重外延構成的景象,都構成一個國家清晰可辨的外形;風景勾勒了這個國家?!?/p>
風景的另一個主要政治話題是風景與種族之間的聯(lián)系,這一主題在美國文化地理學界最受重視。皮爾斯·路易斯指出,文化風景是“我們不經(jīng)意中的自傳,以有形、可視的方式反映了我們的趣味,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渴望,甚至我們的恐懼?!泵绹姆N族化過程和種族分裂構成文化風景的主題之一——“種族化風景”。沙因(Richard H. Schein)的《美國的風景與種族》探討了有典型地域特色的美國“種族化風景”,涉及的種族包括非洲裔美國人、克里奧爾人、白人、亞洲裔、西班牙裔等,揭示種族化風景在當今的美國社會依然觸目可及,發(fā)人深省。例如,在近200年的歷史地理進程中,美國的新奧爾良成為一個“由于居民通過社會的建構城市景觀而生產(chǎn)種族差異的城市。”臨近法語區(qū)的法堡垂暮區(qū)(FaubourgTreme)見證了該區(qū)種族化景觀的變化。該區(qū)在建設初期是一個多元化社區(qū),但在19世紀,種族的多樣化轉變?yōu)榉N族分化,這些變化涉及克里奧爾人、自由的有色人種和非洲裔美國人。居住在新奧爾良的不同社區(qū)決定了一個人的種族身份和社會地位。
南方種植園風景一直是美國最有代表性的國家象征,丹尼斯(Samuel Dennis)以南卡萊羅納州州立文化遺跡漢普頓種植園為例,揭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看方式”。占主導地位的是第一種敘事方式——“種植園主觀看方式”,種植園是白人、莊園主的私有財產(chǎn)和社會地位的象征,莊園主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和長期擁有淡化中立了南北戰(zhàn)爭后種族和性別的對立和矛盾。丹尼斯指出美國白人文化中的懷舊情懷和文化記憶遺忘意在抹殺奴隸制和種族問題。他提出的第二種觀看方式是關注非洲裔美國人作為奴隸和自由公民身份與土地之間的歷史關聯(lián)。位于舊金山的加利福尼亞州立公園的前身是聯(lián)邦移民站“天使島”,這個種族化風景有兩個意義:第一,美國國會在1882年通過了“排華法案”,開始限制從美國西海岸登陸的華人人數(shù)。1910年至1940年,“天使島”是“華人威脅論”的歷史見證,目的是強化只有白人才是合法美國公民的概念。第二,作為國家歷史遺跡,天使島移民站的恢復促使美國反思國家歷史、國家身份、公民權、種族、移民等相關社會問題。
風景一詞英文早期的含義就是指一個地方的一片土地。風景是評判一個地方的重要因素,也是建構地方感和地方身份的重要成分。同米切爾一樣,蒂姆·克雷斯維爾(Tim Cresswell)也把空間、風景和地方關聯(lián)在一起,指出風景和地方是某一區(qū)域自然和文化內涵,尤其是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部分。
以索爾為首的伯克利學派比傳統(tǒng)的文化地理學更重視田野考察,霍斯金斯也對鄉(xiāng)村、原始、曠遠的風景和地方文化做過細致分析。杰克遜寫道,“只有當我們從情感上投入到一個風景時,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與眾不同和美”,只有我們全身心感受一個地方的景觀時,才能收獲這樣的體驗,“我們應當這樣看待風景:不僅僅是外形和美學意義上的完美,風景滿足了我們的基本需求:需要在一個熟悉的地方分享我們的感官體驗,例如熟悉的歌曲,熟悉的食物,在其他地方也許根本遭遇不到的特殊天氣,或者是只在這個地方流行的運動和游戲。這一切無疑喚起我們的歸屬感,或者曾經(jīng)屬于的一個地方:一個國家,一個小鎮(zhèn),一個社區(qū)。”《發(fā)現(xiàn)鄉(xiāng)土景觀》揭示了有關人類生活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留下在大地上的印記:鄉(xiāng)土景觀。杰克遜認為鄉(xiāng)土景觀具有很多特點,機動性、暫時性、變化性,但最重要的還是適應性:鄉(xiāng)土景觀是生活在一個地方的人們無意識、不自覺、持續(xù)耐心適應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對鄉(xiāng)土景觀的認識可以加深人們對幸福感的理解,這種幸福來源于對其所處地方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認同和歸屬感。
風景美學有三個概念,“秀美”(the Beautiful)、崇高美(the Sublime)和如畫美(the Picturesque)?!靶忝馈钡娘L景是指傳統(tǒng)的田園風光,以規(guī)則、平滑、寧靜、整體為特色,以小范圍內的風景為研究對象?!靶忝馈笔侵缚筛兄娘L景:“被開墾的、平滑的、安靜的、和諧多樣的漸進”,多出現(xiàn)在古典神話和寓言中,風景多以小型古典建筑為主?!俺绺叩摹敝浮盎囊暗?、崎嶇的、超越人們想象的、廣闊無垠”的風景,其無限性使人們產(chǎn)生敬畏的情感和永恒的觀念。有規(guī)律的自然是秀美的,野性的自然是崇高的?!叭绠嬅馈比诤狭颂飯@秀美和崇高美,既關注復雜、變化的原始荒野,又關注小規(guī)模農(nóng)業(yè)景觀和歷史遺跡。
歐美學者對于風景的美學價值關注點不同,北美學者普遍偏愛原始未加人工修飾的荒野景觀、奇異景色和宏大壯觀的地形地貌,而歐洲學者更欣賞特色各異、整齊精致的鄉(xiāng)村風景,視鄉(xiāng)村風景為秀美景色和歷史遺跡的最佳作品。第一個聞名世界的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感慨美國原生態(tài)的如畫美景色不遜色任何其他國家:“美國有遼闊的湖水,如海洋般銀波閃閃;有巍峨的群山,色彩鮮明;有富饒的山谷,植物茂密,鳥獸眾多;有巨大的瀑布,在幽靜的山中隆隆作響;有廣袤的平原,草木青蔥起伏,天然而成;有深廣的河流,莊嚴肅穆地流向海洋;有人跡罕至的森林,宏偉壯觀;有藍藍的天空,夏日彩云飛舞,陽光燦爛,魅力無窮”。索爾的學生大衛(wèi)·洛文塔爾(David Lowenthal)認為相對于英國人以歷史名勝古跡等人文景觀而自豪,美國人以原生態(tài)的自然景觀為榮:“新事物不僅是可以容忍的而且是備受崇拜的,缺乏歷史遺跡變成了讓人自我感覺良好的事實”。
風景史是一個國家發(fā)展史的最好見證。尼科爾·布蘭頓(Nicole Branton)指出,歷史景觀關注“過去的人們是如何定義、組織和操縱周邊的環(huán)境,以及這些地方塑造其居住者的行為和身份的不同方式”。以英國風景史為例,1955年,霍斯金斯的《英格蘭景觀的形成》被看作是風景史研究的發(fā)軔之作。他對英國鄉(xiāng)村風景的歷史、文化發(fā)展階段的梳理就是國家歷史的再現(xiàn)。該書把英格蘭景觀的形成劃分為以下7個主要時期:一是中世紀之前的蘇格蘭風貌,包括古羅馬帝國前后、央格魯-撒克遜人的定居環(huán)境,二是中世紀諾曼征服后的英格蘭鄉(xiāng)村景觀,三是1338年黑死病及疫后蘇格蘭的村落景觀,四是都鐸王朝和喬治王朝時期的圈地運動和鄉(xiāng)村的繁華景象,五是議會時期圈地運動帶來的田園新景觀,六是工業(yè)革命時期帶來的早期工業(yè)景觀以及公路、鐵路發(fā)展,七是城鎮(zhèn)景觀的形成、發(fā)展和繁榮。1955年的第一版對于現(xiàn)代化的英格蘭景觀并沒有過多涉及,但霍斯金斯卻對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給鄉(xiāng)村風景和歷史景觀造成的破壞表示擔憂,“1914年以來,英格蘭景觀上的每一點變化要么使它變丑了,要么破壞了它的意義,要么兩者兼具”。
受霍斯金斯的影響,1994年,美國著名地理學家康岑(Michael P. Conzen)編輯出版《美國景觀的形成》。該書在歷史和區(qū)域兩大框架下,整合環(huán)境、地形、社會、歷史和文化等相關領域,從挖掘地理和文化因素出發(fā),全面分析和概況美國風景在視覺和地理上的多樣性。該書時間維度上跨越500多年,考察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如何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對美洲大陸的自然地形學進行改造以及變革背后的各種歷史因素。在歷史和社會變革長河中,美國風景經(jīng)歷了毀滅或者生存的嚴峻考驗和沖突。作者以美國歷史進程和自然區(qū)域劃分為線索,把美國風景的形成和發(fā)展史劃分為8個部分。一是殖民地時期的美國風景,包括美國印第安人時期的風景、西班牙殖民地風景、法國殖民地風景。二是南方種植園風景,三是國家、民族風景的形成,包括森林的砍伐、毀滅,西部大草原的開發(fā),城市的建立,沙漠地區(qū)的灌溉和改造。四是具有種族特色的風景,包括鄉(xiāng)村和小城市風景,具有種族特色的城市風景。五是宗教風景,包括都市教堂風景、鄉(xiāng)村墓地。六是19世紀工業(yè)化時期的美國風景,以工業(yè)風景為代表,包括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制造城市、核心區(qū)和周邊衛(wèi)星城以及城市的迅猛發(fā)展。七是美國城市風景,包括經(jīng)濟風景、社會風景、政治風景。八是20世紀以降的美國風景,標志性景觀有汽車、高速公路、城市與鄉(xiāng)村、城中城、商業(yè)中心、大眾消費中心。
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風景由來已久,現(xiàn)代社會的農(nóng)業(yè)機械化帶來新型的農(nóng)業(yè)風景。農(nóng)業(yè)灌溉景觀被杰克遜稱為“新田園視野”,飛機俯瞰下的田地拓寬了人們對新景觀的認知視野,發(fā)現(xiàn)了新的空間秩序。卡爾森(Allen Carlson)從飛機上欣賞到大規(guī)模機械化耕種的田地如同棋盤一樣,不同的濃重色塊和大膽的線條構成一幅幾何學圖畫,呈現(xiàn)機器力量和戲劇效果之美。
日本景觀設計大師三谷徹在美國留學工作后出版的隨筆集審視了大地藝術風景、農(nóng)業(yè)風景和現(xiàn)代技術風景。作者從實地考察、景觀探險和個人思考出發(fā),把主體的個性化思考融入對20世紀美國風景的理解中,生動簡約地勾勒出現(xiàn)代性思潮下美國風景的生動圖畫。 三谷徹親歷了美國著名的大地藝術景觀后,獲得這樣的感受,“本世紀沒有任何藝術能像大地藝術一樣,從自然風景中汲取靈感并反哺于風景。如同18世紀英國興起的風景式藝術思潮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變革一樣,大地藝術如實地記述了20世紀的社會風景觀?!比葟亟沂玖孙L景的社會意義以及風景與各種藝術手段、視覺媒體之間的新型關系,大地藝術家的“風景再現(xiàn)”實踐使后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通過各種現(xiàn)代媒介的傳播渠道獲取對本國、本民族的記憶,更深刻“認知自己所居住的世界”。他把美國機械農(nóng)耕風景描述為“覆蓋大地的幾何學”,描繪了令人震撼的美國農(nóng)耕風景的幾何圖形,主要線條有直線、尤其是平行線,角度主要是直角,圖形主要是網(wǎng)格化圖形、圓形,主要手法是“反復”、大尺度。美國農(nóng)耕風景詮釋了當今社會的自然觀:隨著技術力量的進步和越來越多科技手段的運用,自然日益成為人類利用、改造的對象。尤其是在農(nóng)業(yè)化機械程度高、幅員遼闊的美國,農(nóng)業(yè)耕種最大限度地使用新型機械,形成面積大、單純反復、無限延展的農(nóng)耕風景幾何圖。美國中西部平原呈現(xiàn)的是平行線構成的風景,在科羅拉多州的上空可以清楚地呈現(xiàn)整齊排列的圓形農(nóng)耕幾何圖,這是由移動灌溉系統(tǒng)噴散水霧形成的農(nóng)耕風景。而在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丘陵地帶,果樹形成的網(wǎng)格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令人震撼的視覺藝術風景,并隨著四季的變化顯現(xiàn)不同的色調,構成完美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繪畫。三谷徹認為,美國的農(nóng)耕風景既揭示了人類對于自然最大限度的“功利追求,也不可思議地對自然懷有高度的敬畏。”
三谷徹的創(chuàng)新在于他把農(nóng)業(yè)風景和現(xiàn)代科技風景看作是人與自然相互關聯(lián)和作用的產(chǎn)物,擴大了風景研究的視角。不同于直接作用于大地的大地藝術風景和農(nóng)耕風景,現(xiàn)代科學技術風景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一條重要途徑”。三谷徹所見的風車的海洋讓他發(fā)出這樣的感慨:“電力公司雖然意在利潤追求,卻以化地上之風力為地下之風力的現(xiàn)代科技方式,將自然解碼為一片大地風景?!比葟卦谡宫F(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特有的風景畫面之后,希望現(xiàn)代人培養(yǎng)敏銳的感性,運用先進技術努力把“風景閱讀”提升為“風景創(chuàng)造”,這正是他所提倡的新自然觀。
進入21世紀,展望風景研究的未來,新西蘭學者潔茜·鮑林(Jacky Bowring)描述了全球風景、區(qū)域風景(regional)和當?shù)仫L景(local)三者之間的關系,認為區(qū)域風景在全球和當?shù)仫L景兩個端點之間。全球風景的重心不是地方風景的物質屬性和特性,而是探討當今人群、信息和文化交流的頻繁流動形成的全景式風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是荷蘭著名建筑設計所MVRDV提出的“數(shù)據(jù)景觀”(datascape)理念以及另一位荷蘭學者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提出的“廣普城市”(generic city)設想。庫哈斯在《廣普城市》一書中提出無個性、無歷史、無中心、無規(guī)劃的廣普城市是適應未來城市發(fā)展的類型,并闡述了廣普城市的特點和存在的合理性。對于過分依賴數(shù)據(jù)而排斥經(jīng)驗的數(shù)據(jù)景觀和拋棄個性和歷史的廣普城市的景觀設計,其他學者提出風景與全球化的探討必須跟身份、記憶和現(xiàn)象學相關聯(lián),因為風景是構建和理解身份的關鍵,全球化的各種勢力必定影響追尋景觀的歷史記憶。另外,風景不僅僅隸屬視覺范疇,風景現(xiàn)象學的研究也有其重要學術價值?,F(xiàn)象學是一門歐洲大陸哲學,旨在通過關注人類的生存經(jīng)驗、感情、情感和理解能力來闡明和表述物質(現(xiàn)象)的本質。風景與現(xiàn)象學之間存在三種關系:一,浪漫主義是風景研究與現(xiàn)象學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二,風景研究一直存在如何界定風景含義的學術爭論,現(xiàn)象學一直存在于這些爭論中;三,現(xiàn)象學為風景研究提供獨特方法,揭示風景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等核心問題。風景現(xiàn)象學強調人的主體性,強調個體在與風景互動的過程中的個人體驗。同樣,風景的美是人們通過不同方式感覺、觀看、欣賞及體驗的過程,風景是一個過程而非客體,風景的主體性表現(xiàn)在過程中而非物質特性的集合體。總之,現(xiàn)象學和施為性提倡風景的個體情感和體驗,視風景為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躍動因子,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過程,是人們直接參與的場所、空間和地方,聚集點是人類文化與自然世界之間的互動關系和張力。各種意識形態(tài)視角下的風景是經(jīng)典的研究模式,其核心是揭示風景的不同再現(xiàn)方式,仍將是未來風景研究的重點。
現(xiàn)代高科技手段的廣泛運用也將給風景研究帶來新思路??梢暬L景就是采用3D技術等計算機圖像軟件,不久的未來人們可以方便快捷地通過手機APP,觀賞世界各地的三維風景。在空間領域,受網(wǎng)絡虛擬空間啟發(fā),虛擬現(xiàn)實(VR)空間下的風景將成為一道新風景。近期,英國的地理學家、藝術家和軟件師們共同設計了一個網(wǎng)站“共同線”(http://thecommonline.uk),這條線是貫穿英國國土從南到北最長的一條虛擬線,這條線穿越英國不同風景,有農(nóng)田、農(nóng)場、莊園、購物中心、公路、鐵路、學校、工廠、山脈河流等等。網(wǎng)站的目標是花一百年的時間沿著這條虛擬的線種植樹木,在適合種樹的地方種上真實的樹,并指派專人管理,不能種樹或者不適合種樹的地方就運用增強現(xiàn)實技術(AR)和模擬現(xiàn)實技術(VR)的數(shù)字虛擬在網(wǎng)上呈現(xiàn)模擬樹木,直到這條線上全部栽滿真實或者模擬的樹木。這條共同線將成為整個英國守候的風景線。這樣的模擬風景與北美的大地藝術風景相似,是一種概念藝術。風景不一定是客觀存在的物質,概念藝術、虛擬景觀也能詮釋一個地方、民族或國家的風景觀。
風景與身份之間的關系依然是未來學者研究的重點,身份的認同是與地方景觀緊密相連的。全球范圍內的“時空壓縮”(大衛(wèi)·哈維語)導致身份與地方歸屬之間的聯(lián)系受到?jīng)_擊,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人失去“根”的歸屬感,成為“無根”或者“無家”的人,家鄉(xiāng)景觀所能喚起的強烈情感和身份認同淪落為詩和遠方的風景,成為可望不可見的夢想。約翰·懷利直言“一處風景不可能是一個家園”,相反,風景遠離家園。他以自己為例,北愛爾蘭幾乎沒人對祖國家鄉(xiāng)存在歸屬感,他們既不能把自己認同為英國人,又跟南部的愛爾蘭人存在距離和隔閡感,“風景是一個陌生和疏遠的空間……是這樣一個地方:人們不擁有任何土地也不知走向何方”。同樣,對寄居在外國的移民、居住在本國的少數(shù)民族、原住民、游牧民族或者受到歧視和排擠的“無地”(landless)群體來說,他們對于風景的感知、喜好、選擇以及認同感依然是風景研究的主題之一??死姿咕S爾多次關注了地方、身份與游牧團體、流浪人群之間的關系,關注文化地理中的“流動轉向”(mobility turn)(主要包括移民、交通和旅游等)與現(xiàn)代性、身份認同、性別和種族等之間的相關話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學者們揭示土著民在地方景觀和身份認同之間的困難和挫折,土著民和殖民者之間在被占領地景觀所有權上存在沖突和矛盾,揭露了土著民被剝奪本民族的棲息地和自然資源的歷史。另外,南美洲的西班牙語國家包括阿根廷、哥倫比亞等也存在不同民族種族對于地方風景與身份認同之間的矛盾。
風景研究在概念、研究路徑和主題上的變遷是由文化地理學的發(fā)展引發(fā)的。20 世紀早期的伯克利學派,正式提出風景是文化的物質表現(xiàn)形式。20 世紀70 年代,人文主義地理學家強調風景是一種觀看方式,強調風景體驗。80 年代,文化地理發(fā)生“文化轉向”,各種意識形態(tài)下的風景表征成為研究重點。21世紀的文化風景伴隨著全球化、流動轉向和文化地理的“情感轉向”,風景研究不僅是表征,更重要的是個人感情、情感的體驗過程,是實踐。現(xiàn)代科技的高速發(fā)展也帶來風景研究的新內容、新視角和新方法。
在當今的學術界,文化風景在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上尚未形成定論,更沒有成為獨立學科,引用斯蒂芬·米爾斯(Stephen F. Mills)的話:“盡管英國的“風景研究小組”和美國的《風景》期刊的種種努力,風景研究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沒有獨立的大學院系,因而沒有成為正式的獨立學科。由于缺乏學科統(tǒng)一性和研究機構,風景研究往往由眾多毫不相干的視角組成,與環(huán)境及其表征松散地聯(lián)系在一起?!北M管如此,隨著文化地理學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擴大和增強,風景的跨界研究將繼續(xù)擴大,跨越文學批評、建筑、園藝、城市規(guī)劃、環(huán)境保護等多學科。令人可喜的是,有一大批中國學者多年來致力于文學地理學的學科建設,搭建中國式話語體系的文學地理學理論框架,已經(jīng)圍繞數(shù)字文學地圖、地理空間、文學景觀等話題展開學術研究。
風景是人類生存的棲息地、永遠的家園。讓我們來借用美國最偉大的地理學家之一杰克遜的話作為對風景研究的展望和結束語。1951年,在《風景》創(chuàng)刊號,杰克遜深情地表達了自己的畢生愿望:“我們無論去哪兒,無論從事何種職業(yè),都用靈動的圖案來裝飾大地的外貌,這種圖案是變化的,最終被新的設計所替代?!鞘谐尸F(xiàn)這個變化、發(fā)展的圖案核心部分,但僅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在熟悉的柏油馬路盡頭,最后一盞街燈的視線以外,整個世界等著我們去探索:村落、農(nóng)莊、公路,精心澆灌的花園半掩在山谷里,天際線盡頭是遼闊無邊的風景,一本內容豐富、裝潢精美的書一直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我們只需要學著去讀懂它。”
①③劉英:《西方文學關鍵詞:文化地理》,北京:《外國文學》,2019年2期,第117頁。
②[英]麥琪·羅:《〈歐洲風景公約〉:關于“文化景觀”的一場思想革命》,韓鋒、徐青編譯,北京:《中國園林》,2007年11期,第10~15頁。
④參看Thwaites,Kevbin and Ian Simkins:ExperientialLandscape:AnApproachtoPeople,PlaceandSpa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該書探討了人們與日常戶外空間之間的新型關系。
⑥[美]R.J.約翰斯頓:《人文地理學詞典》,柴彥威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367~368頁。
⑦Meinig, Donald.W. “The Beholding Eye: 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 ”inTheInterpretationofOrdinaryLandscapes:GeographicalEssays, ed. D.W. Meini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 33-48.
⑨轉引自毛凌瀅:《風景的政治——庫柏小說的風景再現(xiàn)與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構》,北京:《外國文學》,2014年3期,第71頁。
⑩[英]西蒙·沙瑪: 《風景與記憶》,胡淑陳、馮樨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年, 第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