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飛,龍小柱,徐妍
(沈陽化工大學 化學工程學院,遼寧 沈陽 110142)
減水劑已廣泛應用于混凝土行業(yè),在世界范圍對減水劑進行研究和創(chuàng)新已經(jīng)刻不容緩[1]。早期日本PC減水劑由于其良好的分散性能和高減水率成為新一代減水劑[2-4]。近幾年,中國的多元羧酸產(chǎn)品逐漸得到市場的認可,對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強度寄予厚望[5-8]。近些年來在混凝土中加入各類添加劑來提高混凝土的保坍性[9],導致在實際應用中出現(xiàn)水化學反應遲緩、流動性差等問題。
針對實際應用中混凝土減水劑出現(xiàn)的問題展開研究,制定了聚羧酸系減水劑的實驗方案。在混凝土中加入適量的實驗產(chǎn)品后,可在保持混凝土性能的基礎上,改善混凝土的流動性,促進水化學反應進行。
聚乙二醇400、順丁烯二酸、過硫酸銨、甲苯、對甲苯磺酸、對苯二酚、甲基丙烯酸、苯甲醇均為分析純。
101-1干燥箱;XMTD-4000電熱恒溫水浴鍋;JM1201電子天平;KDM可調(diào)控溫電熱套;JJ-5膠砂攪拌器;NEXUS470傅里葉紅外光譜儀。
采用兩步反應來完成。第一步的酯化反應,以聚乙二醇、苯甲醇和甲基丙烯酸為原料進行,生成不飽和的酯化大單體。第二步為聚合反應,將第一步生成的大單體與甲基丙烯酸和順丁烯二酸反應,在引發(fā)劑過硫酸銨作用下,生成聚羧酸系減水劑。
測定方法為水127.5 g,水泥450 g,減水劑試樣2.903 g,水泥膠砂攪拌器慢攪拌2 min,快攪拌2 min,倒入下口直徑為60 mm的截錐圓模,水泥膠砂流動度測定儀振動20次,豎直角度取走截錐圓模,靜置15,30,60 s后分別測量其水泥漿直徑,取其平均值記錄。
2.1.1 醇酸比對凈漿流動度的影響 聚乙二醇、苯甲醇與甲基丙烯酸的摩爾比值分別取0.8∶1,0.9∶1,1∶1,1.1∶1,1.2∶1,酯化反應時間為3 h,阻聚劑對苯二酚為1%(質(zhì)量分數(shù),此處百分數(shù)皆為聚乙二醇、苯甲醇和甲基丙烯酸總質(zhì)量計),催化劑對甲苯磺酸用量為3%(質(zhì)量分數(shù))進行實驗,結果見圖1。
圖1 醇酸比對水泥凈漿流動度的影響Fig.1 Effect of alkyd acid ratio on fluidity of cement paste
酯化反應是可逆的,并且通過過量的原料可以使反應更充分,并且通過選擇適當?shù)乃崤c醇的比例可以優(yōu)化水泥漿的流動性。由圖1可知,最佳醇酸比為0.9∶1。
2.1.2 催化劑用量對凈漿流動度的影響 固定醇酸比為0.9∶1,保持其他因素條件一致,改變催化劑的用量分別為1%,2%,3%,4%,5%,結果見圖2。
圖2 催化劑用量對凈漿流動度的影響Fig.2 Effect of catalyst dosage on the flow ability of slurry
由圖2可知,反應初期催化劑效果顯著,反應速率加快;而后隨著催化劑的增加,逐漸發(fā)生副反應會弱化反應過程。故選取最佳用量為3%。
2.1.3 阻聚劑的用量對凈漿流動度的影響 固定催化劑用量為3%,保持其他因素條件一致,改變阻聚劑的用量分別是0.5%,1%,1.5%,2%,2.5%,結果見圖3。
圖3 阻聚劑用量對凈漿流動度的影響Fig.3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polymerizationinhibitor on the fluidity of slurry
由于甲基丙烯酸的不飽和性,極易在高溫條件下發(fā)生自聚。由圖3可知,當阻聚劑量選取2%時,反應效果最佳。
2.1.4 酯化反應正交實驗 通過單因素實驗得到醇酸比、阻聚劑用量及催化劑用量的最佳取值范圍,在此基礎上進行正交實驗來確定酯化部分的最佳反應參數(shù),正交實驗因素水平見表1,結果見表2。
表1 酯化反應正交實驗因素水平表Table 1 Levels table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factors for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表2 酯化反應正交實驗結果Table 2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ata sheet for esterification
由表2可知,最優(yōu)實驗方案為A2B2C3,即醇酸比為0.9∶1,阻聚劑用量為2%,催化劑用量為3%時,得到的實驗產(chǎn)品減水劑的性能最佳,水泥凈漿流動度為187.5 mm。
2.2.1 引發(fā)劑對凈漿流動度的影響 固定聚合反應時間為3 h,聚合溫度為85 ℃,改變引發(fā)劑用量(質(zhì)量分數(shù),以酯化大單體、順丁烯二酸、苯乙烯總質(zhì)量計)分別為0.5%,1%,1.5%,2%,2.5%作為考察對象,結果見圖4。
圖4 過硫酸銨對凈漿流動度的影響Fig.4 Effect of ammonium persulfate on the fluidity of slurry
引發(fā)劑的作用是誘導和催化聚合反應開始,其用量比例對聚合反應的反應速度和過程有很大的影響。由圖4可知,測得的最佳引發(fā)劑用量為1.5%。
2.2.2 聚合時間對凈漿流動度的影響 固定引發(fā)劑用量為1.5%,保持其他因素條件一致,改變聚合時間分別為2,2.5,3,3.5,4 h,結果見圖5。
圖5 聚合時間對凈漿流動度的影響Fig.5 Effect of polymerization time on the fluidity of pulp
聚合時間短難以形成目標產(chǎn)物;若聚合時間過長會合成副產(chǎn)物,提高吸水飽和度。由圖5可知,當聚合時間在2.5 h時,減水劑的水泥凈漿流動度最佳。
2.2.3 聚合溫度對凈漿流動度的影響 固定聚合時間為2.5 h,保持其他因素條件一致,改變聚合溫度分別為65,70,75,80,85 ℃,結果見圖6。
低溫致使引發(fā)劑半衰期比較長,不能夠完全作用于反應之中;而高溫使得反應體系容易產(chǎn)生爆聚現(xiàn)象,造成生成物支鏈繁雜,其分散性也降低。由圖6 可知,聚合溫度80 ℃時,凈漿流動度最佳。
圖6 聚合溫度對凈漿流動度的影響Fig.6 Effect of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on the fluidity of pulp
2.2.4 聚合反應正交實驗 單因素實驗確定3個因素的最佳取值范圍,在此基礎上進行正交實驗來確定聚合部分的最佳反應參數(shù),因素水平見表3,結果見表4。
表3 聚合反應正交實驗因素水平表Table 3 Reaction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factors and levels table
表4 聚合反應正交實驗結果Table 4 Reaction orthogonal experiment result
由表4可知,最佳實驗方案為A2B1C3,即引發(fā)劑用量是為1.5%,聚合溫度為85 ℃,反應時間為2.5 h,得到最佳凈漿流動度為190 mm。
采用GB/T 8077—2000《混凝土外加劑勻質(zhì)性試驗方法》,以最佳的酯化和聚合實驗條件合成減水劑,并以水泥質(zhì)量的2%摻入減水劑,作基準實驗與外加劑摻量實驗,坍落度對比實驗結果見圖7。
圖7 坍落度對比實驗Fig.7 Slump contrast test
由圖7可知,摻入減水劑后,水泥的分散性能明顯,減水劑的分散效果良好。
將最佳反應條件下所得產(chǎn)物用紅外光譜儀進行紅外表征,測試結果見圖8。
圖8 紅外表征圖Fig.8 IR characterization
(1)通過對酯化反應和聚合反應的單因素實驗及正交實驗,得到混凝土減水劑的最佳合成條件為:醇酸比為0.9∶1,阻聚劑用量為2%,催化劑用量為3%,引發(fā)劑用量為1.5%,聚合時間為2.5 h,聚合溫度為85 ℃,按照最佳反應條件合成的混凝土減水劑的最佳水泥凈漿流動度為190 mm。
(2)檢測最佳配比制成的產(chǎn)物,對比市場上同類產(chǎn)品減水效果極佳;對產(chǎn)品進行紅外譜圖表征,可知合成產(chǎn)品官能團的吸收峰與目標產(chǎn)物的官能團吸收峰一致。
(3)市場上的脂肪族磺酸鹽類減水劑合成成本較高,本次實驗采用價格低廉的原料,產(chǎn)品加入混凝土后有較好的流動性,而且提高了混凝土的保坍性和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