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海 飛
提 要: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探索、發(fā)展與完善過程中,我們黨領導下的政德建設取得了同向的巨大成就,但毋庸諱言,政德失范現象仍然存在。進入新時代,對改革開放以來政德建設成就進行總結,對建設過程中的失范問題進行揭示并分析其成因,有助于理解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政德建設的高度重視及強化:一是突出講政治,筑牢理想信念,培育新時代政德建設“根本”;二是突出制度規(guī)范,提升政府公信力,營造新時代政德建設“新氣象”;三是突出以人民為中心執(zhí)政理念,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連通新時代政德建設“紐帶”;四是突出“德”的標準,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強健新時代政德建設“主體”。
政德,乃為官為政之道德,分為大德、公德、私德三個不同層次。中國共產黨是世界第一大政黨,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特別是當前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政德建設狀況直接影響黨的建設質量,進而關涉“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的歷史進程和黨的執(zhí)政能力、治理能力。站在新時代的關口,重新審視改革開放以來(1978—2012年)政德建設的成就,總結其經驗教訓,把握其在新時代的強化之艱難與極端重要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屆中央領導集體在總結改革開放前30年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對干部隊伍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從思想和行動上高度重視政德建設,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德建設成就又反過來保證了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
“文化大革命”十年,受“左”的思想影響,黨的政德建設遭受很大的破壞。從重構良好政治生態(tài)的角度出發(fā),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積極推動撥亂反正等工作,為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政德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平反冤假錯案工作全面鋪開,重新走上領導崗位和重新獲得人民群眾信任的這批老干部與老黨員為改革開放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極大地促進了國家政治生活的正?;?。另外,1980年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準則的制訂,為黨政干部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提供了依據。
黨的十五大從總結“文化大革命”歷史經驗教訓、根治人治思維慣性的迫切需求出發(fā),第一次正式提出“依法治國”的命題。改革開放以來,黨風、政風不正和腐敗問題也在同步產生和不斷暴露出來,特別是黨員干部道德問題堪憂。在2001年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江澤民同志使用并正式提出“以德治國”概念。他還強調指出,要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這無疑是黨的政德建設的重要理念和內涵。
2006年3月,在參加政協(xié)會議委員聯組討論時,胡錦濤同志提出,要不斷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共同樹立“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①《胡錦濤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30頁。等八個方面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同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大命題和戰(zhàn)略任務。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涉及政德建設各領域,為黨的政德建設不斷地注入更多更新的時代內涵。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并開始探索國家公務員制度,健全對干部隊伍的科學管理。從1979年起,中組部就初步提出干部考核制度的問題。1983年,鄧小平又提出,對干部進行考核的內容應當包含德、能、勤、績四個方面。1988年,中組部陸續(xù)出臺《縣(市、區(qū))黨政領導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方案(試行)》《關于建立民主評議黨員制度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
2011年,在“七一”講話中,胡錦濤同志強調,“要堅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這個重要論述,進一步突出了“德”這一要素在干部選用、評價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2011年,國家公務員局制定出臺了《公務員職業(yè)道德培訓大綱》,提出加強政德建設新的措施。該文件明確要求“十二五”時期要對全體公務員開展一次職業(yè)道德輪訓。幾乎同時,中組部發(fā)布《關于加強對干部德的考核意見》,該文件要求突出“德”在干部標準中的優(yōu)先地位和主導作用,同時要把德的考核結果貫穿到對干部的選拔、任用、培養(yǎng)、監(jiān)督整個進程中。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政德建設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重制度建設。1980年,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克服官僚主義和特權現象,需要解決制度問題。與此同時,他強調: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雹佟多囆∑轿倪x》(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頁。很顯然,好的制度是加強政德建設的基本保證。
在加強制度建設和“依法治國”戰(zhàn)略背景下,2005年4月,備受關注的《公務員法》草案在全國人大會上得以通過?!豆珓諉T法》強調對公務員要進行嚴格管理,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許多條款規(guī)定。2010年1月,《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正式頒布施行。黨員領導干部在行政過程中能否做到清正廉明,能否經受住“廉政體檢”,關乎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準則是黨員領導干部做好廉潔自律、廉潔從政的重要保證。
可以說,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特別重視制度建設,出臺了《公務員法》等黨紀法規(guī),使黨的政德建設進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這是政德建設與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同向發(fā)展的重要保證。
針對改革開放帶來的沖擊,鄧小平強調,要一手抓改革開放,—手抓懲治腐敗。改革開放初期,隨著廣東、福建沿海經濟特區(qū)的設立,海外走私活動開始泛濫,一些黨員干部在物質利益的誘惑下,對經濟犯罪活動的危害性認識不足,甚至接受賄賂。針對這股風潮,198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作出《關于打擊經濟領域嚴重犯罪活動的決定》。在黨中央的部署下,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迅速在全國展開。從1984年至1988年底,中央和國務院先后下發(fā)近10個文件,重點遏制黨政機關和黨政干部經商辦企業(yè)的風潮。198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近期做幾件群眾關心的事的決定》。提出要堅決制止高干子女經商等七件事,并提出中央領導同志要帶頭遵守相關規(guī)定。1990年11月,中共中央又批轉中紀委提出的《關于加強黨風和廉政建設的意見》,要求各級黨組織從嚴執(zhí)紀,認真查處各種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扎實推進和辦好群眾最關心的事,并提出“要說到做到”,一件一件地把事情辦好。②參見《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3-1294頁。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再次強調要堅持“兩手抓,兩只手都要硬”的觀點。
應該說,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黨風廉政問題,積極開展反腐敗斗爭是貫穿改革開放全程的,是歷屆中央領導集體所費心和認真抓好的工作重點,也為新時期黨的政德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國內環(huán)境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隨之而來,新事物、新問題也層出不窮。2000年2月,江澤民同志在廣東茂名高州市第一次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論斷。同年5月14日,他明確提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③參見《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6頁。“三個代表”要求在現實工作中如果貫徹得好的話,本身就是一種最高的政德。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2008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胡錦濤同志進一步強調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并且指出:“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根本要求。”①《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四次集體學習,胡錦濤強調扎扎實實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時政文獻輯覽》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頁。在服務型政府理念指導下,行政職能和工作方法都應當轉變,各地開始組建行政服務中心(政務大廳),行政服務中心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途徑。應當說,服務型政府建設是提高政德水準的必然要求。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政德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政德建設存在一些失范之處,并對黨的形象和執(zhí)政之基產生了一定影響。
1.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較為普遍地存在
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由來已久。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為官僚主義畫過像:“高高在上,濫用權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好擺門面,好說空話,思想僵化,墨守成規(guī)”,②《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頁。等等。正如鄧小平所描述的,在改革開放的一段時期內,“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較為普遍地存在。為了追求政績,一些干部喜歡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為了追求私利,一些干部官商利益勾結,盲目上馬項目,搞“豆腐渣”工程,等等。這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勞民傷財,損壞黨和政府的形象,是政德失范的一種常見表現。
2.政府公信力有所下降
政府公信力是指社會組織和民眾對政府信譽的一種主觀價值判斷。改革開放一段時期內,政府的公信力一度呈下降趨勢,是政德失范的另一種表現。相比較而言,從中央到地方公信力又呈逐級遞減的趨勢③參見吳光蕓、高丹、和瑞云:《我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當代經濟管理》,2015年第10期。,即中央政府的公信力最高,越到基層政府公信力越低。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原因很多,與廣大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有:疫苗事件、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頻發(fā);被老百姓稱之為“新三座大山”的住房、教育、醫(yī)療問題,等等。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人民群眾逐漸喪失對政府的信任,甚至產生“習慣性懷疑”。
3.貪污腐敗現象較為嚴重
貪污腐敗現象嚴重無疑是政德失范一種突出的表現。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發(fā)展,但各級干部貪腐現象也時有發(fā)生。有學者依據對最高檢1980—2013年正式公布的腐敗案件進行匯總統(tǒng)計進行了數據分析,指出了腐敗案件高峰期:1986年、1989年、1993—1997年、2002年。④參見曹冬英:《改革開放40年中國廉潔政治生態(tài)的演變與優(yōu)化——基于腐敗案件數量的統(tǒng)計與分析》,《廣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在此期間,案件數量、涉案金額都觸目驚心,此外,裸官和貪官卷款外逃的現象較為嚴重。
4.部分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受市場經濟帶來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的影響,宗旨意識淡薄,理想信念動搖,放棄自身修養(yǎng)。有的領導干部不信馬列信鬼神,把組織原則和組織紀律完全拋在一邊;有的干部把商品交換原則運用到政治生活當中;有的領導干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理想信念動搖的外在表現就是道德水平低下,比如,有的官員明碼標價、買官賣官現象嚴重,權錢交易泛濫;有的領導干部傍大款、傍黑勢力,胡作非為,作威作福;有的領導干部不能管理好家人,縱容自己的親人孩子高調行事,等等。以上這些都是政德失范的表現。
5.黨群干群關系不和諧
改革開放一段時期內,黨群、干群關系緊張一定程度地存在。在農村,黨群、干群關系存在不和諧的起因過去主要是征收農業(yè)稅、偏緊的計劃生育政策所致(2006年國家全面取消農業(yè)稅后有所緩解)。在城市,導致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的則主要是強拆、野蠻執(zhí)法或執(zhí)法不公等因素。處理事情不公正、拆遷安置不合理,往往會導致一些矛盾糾紛,進而引起群眾的不滿,上訪、圍堵地方政府機關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黨群干群關系不和諧是政德失范的又一種表現。
1.客觀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不斷發(fā)生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的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隨著對外開放大門的打開,除了西方錯誤思潮和價值觀的侵蝕外,“蒼蠅”“蚊子”也都飛了進來,影響到許多黨員領導干部,致使一些人思想變質、生活腐化。與此同時,黨所處的執(zhí)政環(huán)境和執(zhí)政條件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于黨的歷史方位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四大考驗”帶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四種危險”的增加。
2.主觀因素
政德失范現象存在,有其客觀原因,但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主觀原因起著決定性作用。許多領導干部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基于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特別是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沒有很好地設立自己思想上的“防火墻”,一些領導干部忘記初心、使命,在資產階級思想面前迷失自我,在糖衣炮彈面前失守了,過不了權力觀、金錢關、美色關?!扒Ю镏蹋瑲в谙佈??!秉h員干部的政德失范現象一般都是從一些小事開始,最終達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3.制度因素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的整個制度體系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成熟,可眾所周知,制度是在不完善中完善、不成熟中成熟的。由于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先例,勢必會遇到很多新問題。針對這些新問題,往往會出現制度規(guī)范跟不上的情況,如法制建設、道德規(guī)范建設的步伐跟不上經濟發(fā)展的步伐。此外,受長期“人治”思維的慣性影響,一些領導干部往往不能很好地遵守黨紀法規(guī),當自己身邊的人出現與制度法規(guī)相違背情況的時候,往往會網開一面,導致“破窗效應”的發(fā)生。
政德建設是一個永恒的課題。需要久久為功,在對改革開放以來政德建設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增強執(zhí)政之基、提高長期執(zhí)政能力和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目標,多方施策,集中用力,進一步強化政德建設,促進黨員干部真正做到“立大德”“守公德”“講私德”。
理想信念等屬于“大德”之范疇,是領導干部能否勤政務實、廉潔自律的基礎。新時代,強化政德建設首先是要解決理想信念、政治規(guī)矩、大局意識等問題,從而培育好政德建設“根本”。
1.強調遵守政治紀律政治規(guī)矩
講政治,守規(guī)矩是干部“立大德”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重要的場合多次談到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提出了五個方面具體要求,而自覺做到“兩個維護”,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則是最根本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查處通報的一些領導干部包括高級領導干部來看,都存在宗旨意識淡忘、不守政治規(guī)矩的情況。有些地方塌方式腐敗的產生,主要也是基于當地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遭到嚴重破壞而致整個政治生態(tài)惡化。由此可見,習近平總書記把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排在首要位置,具有非常強的現實針對性。
2.提出理想信念高于天,是精神之鈣
如前所述,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喪失是政德失范的一大表現,新時代,要進一步強化政德建設,必須解決黨員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的理想信念這一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形象地將理想信念比喻為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理想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不少黨員干部就是因為缺乏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導致精神上缺“鈣”,患上程度不同的“軟骨病”。習近平總書記曾批評,在我們黨員、干部隊伍中,“有的對共產主義心存懷疑”,有的“從封建迷信中尋找精神寄托”。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14頁。只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就能經受住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和腐蝕,就能在困難和逆境時站穩(wěn)腳跟,永葆共產黨人應有的政治本色。
3.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黨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2019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分兩批在全黨上下開展主題教育。在江西于都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主題教育就是進一步筑牢理想信念。”②杜尚澤:《習近平總書記江西考察并主持召開座談會微鏡頭》,《人民日報》2019年5月23日。黨的性質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同時黨執(zhí)政的基礎也來自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歷史、實踐表明,我們黨越是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越是能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人民群眾就越是擁護我們黨。應當說,開展主題教育,其目的就在“純潔”執(zhí)政者的初心,激勵黨員干部的使命意識,進而規(guī)范約束執(zhí)政者的行為,鼓舞黨員干部不斷為人民服務和為黨的事業(yè)做貢獻的斗志,這就為新時代強化政德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頒布了八項規(guī)定,從政治局做起,嚴格要求自己。積極開展反腐敗工作,抓了一批大案要案,辦成了過去想辦沒辦成的大事。加強制度法規(guī)建設,推進“放管服”等改革,進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美譽度,新時代政德建設呈現“新氣象”。
1.嚴格落實八項規(guī)定實施細則
加強政德建設,首先需要從中央政治局做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積極開展整治“四風”工作。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圍繞八項規(guī)定,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從自身做起,帶頭開展作風建設。八項規(guī)定頒布后,細化八項規(guī)定的政策措施不斷出臺:5年內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樓堂館所;嚴禁收受他人饋贈購物卡;嚴禁違規(guī)收受微信“紅包”等,黨中央都狠抓落實。黨的十九大召開不久,中央政治局又出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實施細則》,反映了黨中央進一步落實八項規(guī)定的決心和信心。頒布實施八項規(guī)定的目的是從根本上去約束黨員干部的公務行為,這無疑是政德建設的一項極為重要的舉措。
2.持續(xù)推進反腐敗斗爭
腐敗是政德建設最大的威脅,為此必須全力開展反腐敗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的全面反腐成就有目共睹,其成效與震懾作用非常明顯?!妒藢弥醒爰o委向黨的十九大的工作報告》中提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黨中央批準立案審查的省軍級以上黨員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全國紀檢監(jiān)察機關共接受信訪舉報1218.6萬件(次),處置問題線索267.4萬件,立案154.5萬件,處分153.7萬人。①參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37、31-32頁。針對過去存在的“裸官”現象,黨中央也出臺了規(guī)定并進行清理整頓。針對腐敗官員“外逃”情況,則啟動了“獵狐”行動。以上數據和事實表明,全力反腐已經越來越成為常態(tài)化工作。黨的十九大后,從中央的一系列部署來看,反腐敗的步伐沒有停歇,而不斷向前推進。
3.加強制度法規(guī)建設
加強制度法規(guī)建設,是搞好政黨治理、社會治理和加強政德建設的基礎,政德建設成效需要制度法規(guī)的完善去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開展了制度法規(guī)的立、廢、改工作。在做好清理工作的基礎上,黨中央及各部門加大了打造約束權力的制度“籠子”的力度。據不完全統(tǒng)計,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制定和修訂的制度法規(guī)超過了100部。2018年2月印發(fā)的《中央黨內法規(guī)制定工作第二個五年規(guī)劃(2018—2022年)》進一步明確,要研究制定黨的思想道德等方面準則。這對推動政德建設來說,無疑是一項“重磅”舉措。
4.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②參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37、31-32頁。。應該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大了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力度,包括增強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推進政務公開、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堅持依法行政,等等。2016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持續(xù)推進“放管服”改革。2019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發(fā)出《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從而使基層干部從文山會海、一些無謂的事務中解脫出來。推進簡政放權、“放管服”改革,其目的在于建設一個真正務實清廉、為民服務、高效公允、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從而為營造新時代政德建設“新氣象”提供可能。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群眾滿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黨群干群關系是否和諧,是政德建設的檢驗標尺。因此,新時代進一步強化黨的政德建設,必須連通好人民群眾這一“紐帶”。
1.倡導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核心理念
倡導以人民為中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中的一個鮮明特點和核心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特別重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要求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這無疑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核心理念最突出的表現。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指導工作時又強調,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①習近平:《牢記初心使命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思想,把祖國北部邊疆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人民日報》2019年7月17日。應該說,只要各級領導干部始終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就能很好地規(guī)范約束自己,從而產生符合政德標準的執(zhí)政行為。
2.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黨的十八大之后,黨中央推進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徹查和整頓長期以來影響黨群干群關系的“四風”問題,對于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進一步掌握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從而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很顯然,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是加強政德建設的必要舉措,是連通好人民群眾這一“紐帶”的重要路徑。
3.樹立為政模范典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考察,他號召全黨要特別學習弘揚焦裕祿那種“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換新天”的不懈奮斗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②參見《焦裕祿:共產黨人見賢思齊的榜樣》,《解放軍報》2014年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還在多種場合提出各級領導干部要以楊善洲、谷文昌、任長霞、項俊波等一大批焦裕祿式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為榜樣??梢哉f,樹立政德建設的“標兵”,是強化黨的政德建設的有效措施。
4.加強家風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多次強調家風建設。2016年,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雹哿暯剑骸对诘谑藢弥醒爰o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月12日。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準則和黨內監(jiān)督條例,均有條款涉及家風建設。2018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重慶代表團會議時再次強調,“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很明顯,加強家風建設,是以提升黨在人民群眾中形象為出發(fā)點的,對于加強新時代黨的政德建設具有明顯意義和價值。
政德建設得好不好,各級領導干部的道德修為、能力素養(yǎng)、行政水平是關鍵。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強調干部隊伍“德”的標準,重視高素質干部隊伍建設,從而為新時代黨的政德建設提供了“主體”的保證。
1.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干部隊伍
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的選人用人原則,它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反映了人才培養(yǎng)成才的規(guī)律。2014年和2018年修訂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中,把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guī)定為根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這一原則,并明確提出什么樣的人該用,什么樣的人不重用,都應當把德放在首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等原則,“把好干部標準落到實處”。①《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1頁。2018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講話時指出:我們黨歷來強調德才兼?zhèn)?,并強調以德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這些方面都要過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過得硬。②參見習近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前線》,2019年第2期。很顯然,強調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用人原則,就是為了保證打造一支符合政德標準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出來,從而為政德建設提供重要的“主體”保證。
2.重視對干部德的內容的考核
2016年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jiān)督條例》明確提出,對干部要“全面考察”,改變過去重政績輕政德、重能力輕品行的傾向,強調對干部“德”的考核,把品德端正的干部真正地任用起來,將品行低劣的干部真正地淘汰出去。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講話時指出,要“建立以德為先、任人唯賢、人事相宜的選拔任用體系”③楊凱:《千秋基業(yè) 人才為本》,《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7月5日。,就是從選拔具有良好政德素質的干部的視角,對各級組織部門提出的新要求、高要求,從而樹立“有德者居之”的鮮明用人導向。
3.切實解決“為官不為”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官不為”的現象變得突出,可以說是對政德建設又一個較大的威脅。針對這些情況,習近平總書記進行了批評。習近平總書記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講話時指出,做人做官都得有一些精神風骨,“應該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④《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98頁。。針對為官不為的問題,2016年6月28日,黨中央審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明確規(guī)定,對于各級領導干部一些不擔當、不作為的情況要進行問責。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強對干部的教育、把嚴格管理和熱情關心干部結合起來和“三個區(qū)分開來”觀點和要求,將干部在工作中出現的錯誤性質進行區(qū)分,切實為敢擔當、能干事的干部擔當,解決其后顧之憂。為進一步切實解決干部不擔當、不作為問題,2018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對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從七個方面提出明確要求,為解決“為官不為”問題進一步夯實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