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江波
為了適應新課標要求和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教師教學也發(fā)生了變化,課堂上逐漸將體驗式教學加以應用,相對重視音樂作品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多樣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在互動中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情感意識,從而形成更高的體驗。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體驗
1. 仿真情境,回歸本真。
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和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設情境,巧用多媒體幫助學生感知音樂作品,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如在欣賞《長江之歌》時,學生對長江的了解不多,很難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于是筆者展播了長江波瀾壯闊、川流不息的視頻,融合了磅礴激昂的音樂。學生悄然展開自己的想象,直到曲終畫盡,仍沉浸在音樂中。這種仿真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更直接地體驗音樂,更好地認識抽象的音樂形象和音樂知識,是打開學生審美意識的一把金鑰匙。
2. 構(gòu)建項目,主動學習。
結(jié)合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合理構(gòu)建一個教學項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凸顯了,從而豐富了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如在教學民樂合奏《武術》時,為了幫助學生記住A主題,筆者先提出要求:小組成員認真聆聽音樂,看看主題A可分為幾個樂句,為每個樂句設計一個動作并表演。隨后讓學生分組展示并討論。最后全班一邊用“DANG”哼唱A主題一邊按樂句加入武術表演,場面震撼人心。有效的小組合作彰顯了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合作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氣氛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記憶音樂,還提升了音樂素養(yǎng)。
3. 任務驅(qū)動,喚起求知。
學生學習音樂的能力是需要培養(yǎng)的,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分配給學生體驗任務,引導學生開展體驗活動,讓學生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學《歡樂頌》一課時,筆者將學生進行分組,讓每組成員按照“音樂欣賞單”進行預習,給每組布置不同的欣賞任務,讓其進行課前小組探究。一組搜集歌曲的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一組查找不同樂器演奏的《歡樂頌》,一組用課堂樂器——口琴練習《歡樂頌》的旋律。課堂上,每一組成員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所查找的資料與大家分享,在交流中感悟音樂作品表達的情感,與音樂中的情感融為一體。
二、豐富手段,激發(fā)體驗
1. 有效聆聽,感受音樂。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音樂是聽覺藝術,學生主要通過聽覺活動感受與體驗音樂。因此,欣賞教學中可以發(fā)展學生的聽覺體驗為抓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做到有興趣、有目標、有思考地傾聽。“聽”是否有效,“唱”是最直接的檢驗手段。如教學《森林與小鳥》時,為了讓學生唱準《第一圓舞曲》的旋律,筆者運用“聽”“動”“唱”三法,將旋律設計成一個圖譜,利用位置高低并結(jié)合點、線,區(qū)分高低音、頓音及保持音。初聽時,讓學生認真聽音樂,看教師畫旋律線,感受音樂;再聽時,讓學生和教師一起隨著音樂畫旋律線,思考旋律線不同位置的點和線表示什么;第三遍聽時,邊畫旋律線邊哼旋律。這樣,形象直觀的圖譜將旋律的脈絡梳理得更清晰,音準這一教學難點得到了突破。
2. 語言激情,理解音樂。
教學中,教學語言運用良好,能起到“先聲奪人,引人入勝”的效果。如在欣賞樂曲《打棗》時,筆者先讓學生猜猜是什么樂器在演奏。學生七嘴八舌地猜答:“笛子”“號子”……隨后,筆者展示了嗩吶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嗩吶。接著再播放用嗩吶獨特方法“咔腔”吹奏的旋律,并提問:“嗩吶的聲音聽起來像什么?”學生回答:“笑聲?!惫P者又問:“你們覺得這段音樂表現(xiàn)了人在什么時候的笑聲?”學生紛紛搶答:“玩鬧時?!薄耙按稌r?!薄跋抡n時?!薄谑枪P者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在一個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早晨,在我國北方的一個院子里,有一棵結(jié)滿果子的棗樹,棗樹下站著爺爺和小孫女……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邊聽邊思考——從音樂中,你聽到他們爺孫倆在干什么呢?”聽完后,學生說:“我聽到他們在開心地聊天。”筆者又問:“如果聽出哪句音樂是爺爺在說話,就模仿爺爺?shù)膭幼?如果聽出是小孫女在說話,就表演小孫女的動作?!睂W生聽得很認真,表演也很生動。接著筆者讓學生分段欣賞音樂,帶著問題去聽音樂,并隨著音樂即興表演打棗的情景。這樣的聆聽是有效的,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聆聽習慣。
3. 多維互動,表現(xiàn)音樂。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游戲啟發(fā)法、故事導入法、圖譜設計法、創(chuàng)作歌詞法等多維互動教學方法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在互動交流中獲得審美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如筆者曾聽過臺灣吳慧琳老師上的音樂課《跟著拍子來跳舞》,印象深刻。課上,吳老師利用生活中很普通的掛鉤來輔助學生了解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讓人耳目一新。她在黑板上粘貼兩個掛鉤,引導學生聽音樂二拍子的強弱,并將大的球掛在第一個鉤上,將小的球掛在第二個鉤上,把抽象的強和弱,用大球和小球形象化地表現(xiàn)了出來。隨后又用肢體律動、拍擊氣球等方式,帶領學生感受音樂中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在愉悅的學習中,吳老師幫助學生體驗了不同的音樂,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科學評價,升華體驗
1. 多元評價,深化情感。
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由教師評價改為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不但能充分挖掘?qū)W生的潛能,還能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學習《蝸牛與黃鸝鳥》這課時,在表演結(jié)束后,筆者不急于評價,而是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相互觀察,加深對音樂作品風格的理解,從音樂要素、作品內(nèi)容等方面進行評價。在自評中,學生提高了學習主動性,鞏固了音樂知識,并且提高了自我反思的能力。
2. 多種方式,激活氛圍。
激勵性的評價方法有很多,如問卷調(diào)查法、軼事記載法、同伴提名法等。不管是哪一種方法,都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營造出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常見的加分評價是很有效的。如每學期的第一節(jié)音樂課,筆者會給學生分組,鼓勵小組成員自己設計組名、組徽與組歌。之后的每一節(jié)課,根據(jù)小組成員的課堂紀律和表現(xiàn)情況進行加分。期末音樂測評時,這作為參考分之一。好的評價方式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收獲了學習音樂的成就感。
總而言之,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持續(xù)深化,我們國家對音體美教學的重視程度也隨之大幅地提高。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應用體驗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和體驗學習的過程中享受美、發(fā)現(xiàn)美,為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培養(yǎng)做好引導,有助于實現(xiàn)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