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忠
小古文質樸中充滿力量,簡潔卻不失文雅,語言凝練卻不失形象生動。語文教材是傳承中華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重要載體,統(tǒng)編版教材重視對小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編排上側重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滲透,首次將小古文納入三年級教材中,這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是一項新的挑戰(zhàn)。目前,對小古文教學策略的研究還較少,如何教授和運用小古文,也成了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難題。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摸索,使語文教學能更好地傳承古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一、趣字引路,樹立信心
小古文是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學生初次學習小古文的心情往往是既興奮又害怕。由于小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積累還不足,再加上小古文的生僻字較多,字詞難以理解,文章大意難以讀通,因此不少學生對小古文的學習自然而然地就產(chǎn)生了畏懼心理。為了讓學生學好小古文,教師要設法營造好學習小古文的氛圍。
在教學時,教師應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讓學生感受到小古文的魅力和學習小古文的樂趣。如教學《司馬光》時,筆者先讓學生欣賞司馬光砸缸的視頻,繼而讓學生誦讀課文,并結合注釋簡單地復述故事內(nèi)容,學生感覺學習一下子簡單了。
再以《晏子使楚》的教學為例。筆者先與學生分享晏子出使楚國的故事,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想象晏子在面對楚王的種種刁難時是如何思考、如何迎刃而解,讓學生透過小故事感受晏子過人的智慧。然后出示小古文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中的經(jīng)典語段,消除學習小古文的恐懼心理。初次接觸小古文,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小古文既簡單又有趣,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這就為學習小古文奠定了“樂學”的基礎。
二、趣猜情節(jié),把握大意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小古文文字簡短而精練,寥寥數(shù)字就勾畫出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有些精彩的小古文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初次教學小古文時,教師應趨向選擇內(nèi)容充滿童趣、情節(jié)生動的小故事。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抓住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心理,引導學生大膽走進小古文,設身處地地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來猜測文中人物的心理。
教學《一人性緩》一文時,筆者讓學生根據(jù)題目猜測故事情節(jié),逐句往下猜。“冬日共人圍爐,見人裳尾為火所燒”,假設你在場會怎么做?慢性子的人又會怎么做?引導學生邊猜邊說。這樣的教學著眼于整體,通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把握人物的性格,把握小古文大意。
又如,在教學《北人食菱》一文時,筆者先問學生對于菱角的了解,隨后介紹了菱角的生長環(huán)境,繼而引出該小古文的教學。學生通過小古文猜測出“生而不識菱者”的北人因不懂裝懂而鬧出的笑話,從而理解了小古文的意思。當明白了意思后,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一下子被激發(fā)了。
三、趣味誦讀,品味語言
小古文的積累需通過反復朗讀才能讀出層次性,更好地理解文意、感受聲律、體會情感。語文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是有限的,唯有通過多讀才能在日積月累中形成良好的語感。
筆者嘗試在課前五分鐘利用課件與學生分享短篇小古文,領著學生在小古文的海洋里遨游。我們在吟唱《菊》《荷》中感受著自然的美景;伴隨著輕快的音樂,讀著《放風箏》《鄉(xiāng)村》,感受著放風箏的樂趣和鄉(xiāng)村迷人的風光;在男女生競賽朗讀中熟記了《雨》《日月星》,品味氣象的神奇;在男女生合作、師生合作反復吟誦中體會了《鄭人買履》《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的魅力。在教學中,筆者努力追求朗讀方法的多樣性,使學生對古文朗讀保持興趣,在誦讀中品味小古文的韻律和語言之美。
在教學小古文時,合理地運用猜讀,可以教給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尋求隱含信息的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讀的能力。如學習《貓捕魚》一文時,初讀“缸中有金魚,一貓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墜水中,急躍起,全身皆濕”時,多數(shù)學生在誦讀時都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猜出“貓伏缸上”是貓趴在魚缸上的意思,理解了“伏”字的含義;對“欲捕食之”中的“欲”字,能聯(lián)系古詩《所見》中的“意欲捕鳴蟬”,知道是“想要”的意思。再次朗讀,能理解“躍”在文中表示“一下子跳起來”的意思。整文通讀三遍,學生都能理解這則小古文的大意了。所以,多讀、多悟、多猜,帶給學生無限的想象,也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小古文的語感。
四、趣演古文,妙不可言
小古文故事雖短小卻蘊藏著深刻的內(nèi)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學中,筆者嘗試通過簡潔生動的文字和豐富有趣的畫面,充分挖掘小古文的魅力,激發(fā)學生進入有趣的小古文世界并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
如: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時,筆者緊扣文本,讓學生大膽想象,演出諸小兒競走取李的過程,感受小古文的情趣之美;學完《龜兔競走》一文后,筆者鼓勵學生嘗試用小紙片來代替龜兔角色,完成龜兔賽跑的畫面。在誦讀《貓斗》一文時,筆者鼓勵學生課后用不同的方式展示黃白二貓爭斗的畫面。有的學生拿起兩支彩色水筆,黃色飾演黃貓,白色飾演白貓;有的學生繼續(xù)采用《龜兔競走》中玩小紙片的做法,用剪紙的方式塑造了黃白二貓;還有的學生雙手合作,在手指游戲中扮演黃白二貓;還有的學生兩兩合作,分別飾演黃貓和白貓……教師在教學中大膽地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讓學生在演一演的過程中,深深地愛上小古文。
五、趣寫古文,妙筆生花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小古文,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又增加了學生語言的積累。通過指導學生仿寫小古文,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課上,筆者選取了《放風箏》一文,讓學生模仿文中句式,運用“汝”“吾”等字寫一寫生活中熟悉的場景。有的寫體育課上比賽跑的:操場上,比跑步;汝前走,吾后行。有的寫上學前偶遇的:大清早,上學去;汝前行,吾后喊。有的寫在公園玩耍的:公園里,做游戲;汝前行,吾后行。有的寫剛考完試:教室里,考完試;汝先交,吾后交……學生筆下的文字和小古文一樣短小精悍。只有善于積累,勤于仿寫,才能讓小古文的學習更上一層樓。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為師生提供了一個小古文學習平臺,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做學生的領路人,引領學生善于挖掘小古文中的精品,指導學生學會品讀小古文,將小古文的種子,深埋在學生的心田,期待有朝一日,綻放出最絢爛的語文之花。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杏濱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