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運,鄭海吶
(1.天津外國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204;2.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影響力研究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 北京 100089)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4日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是完全正確的”[1]?!爸袊F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主干課程,承擔著“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職責,該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領會和理解“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如何講好“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針對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提出了“八個相統(tǒng)一”,特別強調思政課教師要學會講故事、講好故事,這些重要論述無疑為我們破解本專題教學的難點提供了一把鑰匙。為此,本文先嘗試對本專題教學中“重認知,輕情感”等現狀進行反思,進而探究故事化教學推動本專題教學內容的可行性,促使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相統(tǒng)一的內在機理。
由于“綱要”教學中的“四個選擇”并不是以顯性文字而是以隱性線索來體現的,目前許多高校教師對此教學目標的實現進行了各種探索。就“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專題教學而論,許多教師主要有三種講法:一種是從宏觀上講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政治危機和文化危機的性質和后果,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中國救亡圖存的重要性,講授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及其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一種是從中觀上將本專題放到“四個選擇”的統(tǒng)一體中來講,通過講授“四個選擇”的內在聯系來幫助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性;一種是在微觀上以史實敘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內外環(huán)境(如工人階級的壯大、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和十月革命等),并分析先進知識分子在對各種“主義”研究、比較與鑒別之后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過程[2-3]。
上述三種講法對于我們引導學生來理解本專題的教學目標具有啟發(fā)意義,當然,它們也存在著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這可能會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困惑,例如“五四”時期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是否就意味著中國人民也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正如有論者所言:“要看到‘每個選擇’都是逐步推進的,都經歷了從少數先進人士的選擇轉變?yōu)榻^大多數人的普遍選擇的長期過程;這個過程伴隨著人民對‘每個選擇’的認識由膚淺向深刻的轉化?!盵4]更為重要的是,上述講法更多地停留在理論闡釋的認知層面,較少關注大學生內在需求的情感層面,即“我”的成長與本專題教學有何聯系?容易造成實際教學中“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尷尬局面。其一,絕大多數學生在初中和高中已經學過“中國近現代史”或相關政治課教材,對于本專題所涉及的歷史事件或論點已經“耳熟”或“眼熟”,自然求知欲不夠。并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學生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其認知能力比前人有所提高,這是“綱要”教學面臨的新挑戰(zhàn),我們唯有以豐富的史料和多維的講授視角來支撐,才能增強學生認知的“新鮮度”。其二,“綱要”教學不能僅局限在認知目標上,還應該推動情感目標的達成,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唯有如此,學生才可能將理論內化于心。從“綱要”的教學目標來講,我們學習歷史不是為了簡單獲取歷史知識,而是要立足現實,“追問歷史是為了關照現實,以歷史為經,以現實為緯?!F實’是當下在場的,‘過去’只有透過現在的視界才能獲得‘歷史性的存在’之資格”[6]。從學生方面來講,當代大學生成長的物質環(huán)境優(yōu)越了,但他們與外界直面交流的機會少,社會經驗缺乏,又受過度的功利主義的影響,個人身上存在著諸多精神困惑,他們渴望從教學中找尋青春的答案。因此,我們的專題教學必須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回應學生成長的種種困惑,避免學生成為以自我為中心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那么,如何推動本專題教學目標上“知”與“情”的統(tǒng)一呢?故事化教學引入“綱要”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所謂的“故事化教學”,即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將理論、知識、情感和價值觀呈現出來,以引導學生通過故事來理解理論形成的歷史邏輯與重要意義。就本專題教學而言,故事化教學是一種深受大學生喜愛的、“潤物細無聲”式的教學方式。從學生角度來講,他們都有喜歡聽人講故事的心理需求。自從有了人類,故事就一直伴隨著人們,它與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息息相關,講故事和聽故事是人類確認自我的必然方式,每個人既是各種“故事”的講述者,又是傾聽者。正如毛姆所言:“聽故事的愿望在人類身上,同財產觀念一樣是根深蒂固的。自有歷史以來,人們就聚集在篝火旁或市井處聽講故事?!盵7]從“綱要”課教學來說,波瀾壯闊、動人心魄的中國近現代史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小說”,其“情節(jié)”緊張和曲折,具有故事性?!澳切┱鎸嵉臍v史事件就充滿了撼人心魄的力量,那種‘壯懷激烈、舍生取義、扭轉乾坤、鳳凰涅槃’的歷史活動中所充滿的令人蕩氣回腸的美,常會讓審視這段歷史的人感慨不已?!盵8]即以本專題而言,它既有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等偉人信仰和堅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生故事,也有五四運動、十月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等引起時代變動的宏大故事;既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中國重塑大國地位的國家故事,也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人民獲得尊嚴與價值的群眾故事。無數個類似的故事,構成了一幅幅中國近現代史的圖景。
以往許多教師在講授本專題時,一般會從“時代背景”(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對救亡圖存道路的新探索和新思考等)、“歷史發(fā)展邏輯”(解決中國問題需要的新視角、新覺悟和新局面)和“內在契機”(中國革命產生的新訴求和文化危機引起的新審視)來進行闡釋,這種講授邏輯是比較全面和嚴謹的。結合上文我們討論的故事化教學和學生的成長需求,如何將本專題學術性較強的理論觀點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呢?筆者認為,本專題涉及的核心問題就是“選擇”,即誰來選擇(從少數先進知識分子到普通大眾)?如何選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為什么要選擇(適應了國家與人民的雙重訴求)?正是基于這些考慮,我們在專題教學中應當講好以下四個故事。
以往“綱要”課教學更多關注宏觀的革命敘事或政治敘事,較少關注鮮活的歷史細節(jié)的呈現,這使得我們的教學容易淪為干巴巴的說教。必須指出,歷史歸根到底是人的歷史,這里的“人”應該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的個體。只有講述鮮活的人物故事,才能讓學生看到歷史人物穿越時空的人格魅力,故我們應當深入挖掘最能體現時代特征的弄潮兒的細節(jié),以人物來講述故事,以故事來反思時代。“通過對于這些人物的挖掘、描摹,使學生既能感知時代的變遷,不離歷史主線,又可體貼前人的所思所想、喜怒哀樂、人生際遇,激揚歷史精神,深化生命意識,體驗歷史長河中的人生意義與奮斗,認識到個人奮斗與歷史發(fā)展條件和客觀社會條件的關系。”[9]
以本專題而言,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先導入馬克思本人的人生選擇。他出身于富裕的中產階級,姨媽和姨夫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菲利普公司,他23歲就獲得博士學位,25歲娶了一位男爵小姐。馬克思本來可以選擇一條足以讓自己榮華富貴的人生道路,但卻放棄這一切,忍受著一貧如洗、兒女夭殤的艱難生活,他用自己的學說溝通了數億人的心靈,選擇了為人類的解放事業(yè)而奮斗的偉大人生。接著我們可以講“五四”時期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如何面對各種“主義”作出正確選擇的故事,講述他們選擇馬克思主義的艱辛歷程。例如作為“在中國大地上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的第一人”的李大釗,在選擇馬克思主義前,他曾在追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上經歷了許多曲折,他的某些政治見解甚至看起來不怎么“先進”,其轉向馬克思主義經歷了自我否定、吐故納新的過程。辛亥革命期間,他曾深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也參加過宣傳無政府主義的中國社會黨。和同時代很多人一樣,年輕的李大釗一度為袁世凱的偽善面目所欺騙,甚至認為袁世凱可謂中國的拿破侖或華盛頓,相反,他對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頗有微詞。在日本留學期間,李大釗聽說袁世凱企圖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后,這才看穿了袁的真面目,便加入反袁斗爭當中。同時,他也接觸到了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一名真正的民主主義者?;貒?,他的主張更傾向于進步黨而非國民黨,一度對北洋政府抱有幻想,他曾撰文支持聯邦制,并不顧孫中山等人的反對,支持段祺瑞政府對德宣戰(zhàn),直到段祺瑞政府假民主面目的敗露[10]。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深重危機,北洋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使得中國戰(zhàn)亂頻仍、政局動蕩,“城頭變幻大王旗”,讓李大釗認識到“資本主義救中國”的方案陷入了死胡同。同時,俄國十月革命的到來以及蘇俄的和平外交政策,讓李大釗看到了舊時代的逝去和新時代的到來,通過研究俄國十月革命,他逐漸形成了“根本解決”的社會主義革命思想。同樣,在講青年毛澤東追尋馬克思主義的心路歷程時,我們不僅可以講他曾受到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多種思想的影響,也可以補充他曾和早年好友蕭瑜一起從結伴行乞、旅行、調查再到因信仰不同而痛苦地分道揚鑣的感人故事。我們可以講陳獨秀、李大釗等早期共產主義者放棄了優(yōu)厚的待遇卻選擇了一條隨時可能付出生命代價的革命之路的故事,因為他們認定了救國救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人間正道”,故他們“雖千萬人,吾往矣”。我們還可以講參加中共一大13個代表的人生沉浮的故事,分析革命形勢猶如大浪淘沙,唯有堅定信仰者才能站在時代的前沿。如此,我們讓學生感受到有血有肉的偉人在面對重大選擇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通過類似的講述,學生會理解“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內涵,也會從時代變動中思考偉人們如何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民族命運聯系起來進行人生選擇的智慧,從而也會對自己如何走出青春的困惑有所啟發(fā)。
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經歷了從少數到大眾的歷史過程。20世紀早期先進知識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比較容易理解,而對于占中國絕大多數的農民群體來說,他們更多的是通過先進的中國共產黨人進而選擇了馬克思主義。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鄉(xiāng)村,農民往往在饑餓線上苦苦掙扎,他們目不識丁、與世隔絕,對于外部世界的變化和外來詞匯缺乏了解。在土地革命時期,有的農民就把“蘇維?!闭`認為“蘇兆征主席的兒子”。例如抗戰(zhàn)爆發(fā)后,八路軍進入一些偏僻鄉(xiāng)村動員農民時,他們發(fā)現有些地方還掛著清朝的旗幟,甚至北平附近山區(qū)的村民還穿著明朝的服裝來歡迎自己,他們根本不知道清朝已經滅亡近20年,明朝已經滅亡近300年了[11]。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人發(fā)揮革命的“普羅米修斯”的角色,很難想象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眾的心理會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谶@些考慮,我們本專題教學就必須講好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故事,尤其得講好人民大眾通過認同先進的中國共產黨進而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故事。
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共產黨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和策略來讓人民聽得到、聽得懂和聽得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建立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機構,培養(yǎng)了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人才隊伍,借助報刊、廣播、壁畫、口號和黑板報等多種媒體,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的中國表達(例如毛澤東著作中的“槍桿子里出政權”、“實事求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糖衣炮彈”、“紙老虎”、“放下包袱,開動機器”、“兩條腿走路”和“三大法寶”等話語)[12]。當然,我們必須得明白“行動是最好的宣傳”的道理。除了宣傳形式和宣傳話語很重要外,分散在廣袤大地上心系大眾、胸懷天下的中國共產黨人,他們本身就是一面鏡子,他們的信仰和選擇本身就是廣大群眾的風向標。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人最有遠見、最富有犧牲精神和最能虛心體貼民情的優(yōu)良品質,他們深入廣大農戶家噓寒問暖,幫助農民贏得土地,為其挑水、耕種、劈柴,提供識字教育,為其伸張正義和調解鄰里糾紛,積極推動鄉(xiāng)村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中國共產黨干部又非常清廉,吃的和穿的甚至比老百姓還差,老百姓稱共產黨領導的政權為“我們的政府”,曾訪問延安的西方記者看到了“只見公仆不見官”的現象。我們也可以補充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上所講的一個故事:紅軍路過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時,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家時,她們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激動地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13]又如抗戰(zhàn)時期,日軍“掃蕩”冀中時,抗日根據地只能吃黑豆、樹葉和野菜。八路軍摘一棵樹的葉子吃時,必然要留下另一棵樹的葉子給老百姓吃。諸如此類故事的講述會讓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使得馬克思主義貼近人民大眾的實際,人民對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隊伍產生了好感,自然也就能從自身角度去支持、認可馬克思主義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盵14]這很好地說明了歷史與現實的關聯?!熬V要”課教學應當關照現實,只有我們的講授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建立聯系,學生才能從“陌生”的歷史中找到“現場感”,對此,“綱要”教學不能自娛自樂、自我封閉,教師引導學生以全球的視角、世界的眼光來審視中國近現代史,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15]。例如中國現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的“新四大發(fā)明”備受世人關注,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用中英雙語所寫的“中國贏了”……這些都直擊了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事實。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追問中國為何能擺脫任人宰割、喪權辱國的悲慘命運,中國靠什么理論使得自己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因此,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就成為本專題教學的一個講授視角。
不同于西方現代化依靠“內發(fā)”的力量,中國的現代化則是源于“外發(fā)的壓力”。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在西方帝國主義的武力沖擊下被迫踏入近代門檻,近代以來先進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目標就是如何救亡圖存和重塑中國的大國地位,他們意識到必須從世界范圍來尋求突破,其探索國家和民族出路的基本思維方式就是“向西方學習”。大致來看,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器物—制度—思想的心路歷程。從林則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洋務派主張的“中體西用”,知識分子尚未意識到學習西方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重要性;待到甲午戰(zhàn)敗,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意識到必須得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盡管他們并無意動搖清廷的統(tǒng)治,但他們倡導的溫和改良還是被最高統(tǒng)治者給扼殺了。這種情況下,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派意識到必須用暴力才能為中國的現代化掃清障礙。等到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北洋軍閥奪取后,仁人志士才明白不對國民思想進行改造,民主制度就會是無根之源,這就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隨著十月革命的到來,對資產階級共和國大失所望的先進知識分子選擇了以革命手段改造中國進而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他們也看到了唯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才能越過比西方列強更高的社會形態(tài),才能重塑中國的大國地位。在歷史大潮中,“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一個勇擔民族復興歷史大任、一個必將帶領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人間奇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16]。1948年,曾經主張“第三條道路”的民主黨派人士選擇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運動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性,“中國也實現了從落伍者、失敗者,到后來者、追趕者、趕超者,再到成功者、貢獻者的角色轉變”[17]。我們只有講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故事,講清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結合的合理性,才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教學目標。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的深入發(fā)展,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地球村”的意識無形中弱化大學生的民族國家意識。又因當前大學生渴望追求自主、自立和自強的獨立人格,故容易受西方標榜“普世價值”的迷惑。一些學生甚至產生了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無用論”等錯誤思想,片面地、主觀地理解西方所謂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念[18]。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當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的相統(tǒng)一,要傳導主流意識形態(tài),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19]。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滿足學生成長需求和期待”,“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20]。因此,本專題“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求我們理直氣壯地講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人民獲得尊嚴和幸福的群眾故事,以歷史事實闡釋好“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fā)言權”的道理,以積極態(tài)度回應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困惑,使得西方“普世價值”思潮在我國大學生思想上無立足之地。
就本專題教學而言,我們可以結合“綱要”課教材從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人的尊嚴的探索之路談起,以引導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共產黨何以改變了實現中國人民尊嚴的主題與路徑。在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體地位,地主官僚和紳士掌握著知識,擁有著絕對的權力。而廣大農民擁有的土地有限,又缺乏支撐讀書晉升的財力,故他們長期以來處于政治權力的邊緣,根本談不上尊嚴或自我價值。近代以來,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仁人志士都在尋求國家富強和民族尊嚴。然而,他們解決中國問題的路徑基本上都是精英主義路線,沒有真正地像馬克思主義者那樣去喚醒廣大民眾。正如“綱要”教材中所說,洋務派認為農民起義是“心腹之患”,維新派提醒皇帝只有變法才能防止人民起來造反,資產階級革命派指責農民“行為越軌”,甚至派兵加以鎮(zhèn)壓。
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先進知識分子積極踐行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理論,中國共產黨人還將廣大人民的尊嚴訴求作為黨的最低綱領,領導人民群眾進行了長達29年的奮斗。他們紛紛穿著勞苦大眾的服裝,學習他們的語言,從事他們的勞動,實踐著“向農村去”“到民間去”的口號,逐漸與工農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為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人類解放的理論,“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21]。例如北大學生張國燾等人在長辛店組織工人運動時,工人拿出他們最好的食物——饅頭來招待他們,張見到饅頭上有蒼蠅亂飛,并不新鮮,但仍和工人一樣,滿不在乎地張口大嚼,這讓工人們對他有了親切感[22]。又有毛澤東、李立三在安源組織工人罷工時喊出的口號就是“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這種喚起勞苦大眾尊嚴意識的口號震撼了中國。1927—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推翻了長期以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億萬群眾獲得了土地,他們自此擁有了“站到臺上說話”的權利,政府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遙遠的和令他們感到恐懼的東西。相反,國民黨官員就缺乏這種群眾情感,人民只能感覺到其帶來的驚恐和榨取。據筆者看到的一些資料顯示,國民黨官員下鄉(xiāng)巡視往往是官老爺的派頭,他們有馬隊和洋車相伴,還有荷槍實彈的士兵保護,衣衫襤褸的老百姓認為他們是“魔鬼”[23]?;氐奖緦n}教學中,一部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史,也就是人民認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尊嚴觀和群眾觀的歷史,從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到鄧小平的“三個有利于”,再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我是人民的勤務員”,這足以說明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非任何個人和團體的好惡,而是廣大人民群眾理性認知的必然結果。
如上所述,故事化教學融入“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專題教學,可謂提高“綱要”教學親和力和實效性的有益嘗試。筆者在“綱要”課教學中運用的故事化教學方式,就贏得了不少學生的好評,學生課下表示“很喜歡你在課上講的歷史故事”“挺喜歡你講課的方法”和“因為你,近代史都不這么枯燥了”等,此無疑肯定了我們努力的方向是可行的。當然,故事化融入高校“綱要”課教學,并非為講故事而講故事,更不能一味為了課堂熱鬧,而應堅持“理論為體,故事為用”的原則,必須要圍繞具體問題和現實問題進行闡發(fā)。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要求教師需要充分的理論知識來選擇合適的故事,也需要教師具備把理論轉化為故事、并通過故事培養(yǎng)學生預期價值選擇的能力(包括課堂設置懸疑、組織學生講故事以及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圖像敘事和課后反饋等)。通過故事化融入“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專題教學的研究,筆者希望可以為“綱要”課教學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從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