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潔
摘? 要:作為高等教育中,尤其是黨校教育中一門相當重要的基礎性學科,漢語言文學被要求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承擔起傳播和繼承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第二,對學生的文化理論知識進行卓越的培養(yǎng)。第三,對學生應該具有的文學素養(yǎng)進行充分強化。在黨校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的運用中,漢語言文學有著極為廣泛的作用,是書面形式的漢文化,是承載的精神文明以及物質文明的總合。本文筆者擬結合黨校的實際情況,對漢語言文學存在的問題以及發(fā)展現狀進行相關研究。
關鍵詞:問題研究;發(fā)展現狀;漢語言文學;黨校實際
作為一門具有很強理論性的基礎性學科,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對于學生進行文學研究相關技能的培訓以及文學理論知識的教學。黨校的漢語言文學更偏重黨政新聞寫作與研究,以及其他黨政相關文學寫作研究方向。教育學生進行文學教學、文學評論、新聞出版等。漢語言文學相對而言是一門發(fā)展時間長,相對成熟的學科,它的發(fā)展來源于思想溝通以及語言交流,并在十九世紀末期形成了相對現代化的學科體系。漢語言文學,是基礎禮儀,道德風尚,思想行為,人為情懷,漢語言文字等一系列我國人民精神活動以及物質活動的總稱。表現了中國民族的精神風貌,承載著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指引著中國廣大勞動人民的行為習慣。在黨校教育中漢語言文學實踐及相關理論更是尤為重要,是對于學生文學素養(yǎng)及文學理論培養(yǎng)的重要手段。
一、我國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現狀與問題
1.單一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極大的降低
在當前我國不斷推進教育改革的趨勢下,教師由單一的理論性教學進行轉變,變得迫在眉睫,教師教學方法的提高也變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進行進一步注重,并且進一步明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黨校的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原先的以填鴨式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轉化為翻轉式課堂、探索型教育模式等多種教育模式同步合理有效運用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能夠更加的生動化現代化,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理論知識吸收以及實際實踐,進而更好的對漢語言文學知識進行掌握。這是傳統(tǒng)的漢語言文學課堂中教師高高在上,對學生進行填鴨式做不到的。在傳統(tǒng)的漢語言文學課堂中,因為教師一味的講課不注重學生的聽講效果,使學生在課堂中覺得學習很疲憊,沒有生動性和趣味性,因此很難很好的掌握知識,同時也沒有很好的學習積極性,這就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很難得到合理有效的提高。在這種偏于學術的教學模式下,往往黨校學生應該具備的漢語言文學實踐能力以及文學寫作能力無法得到提高,只適合進行純理論人才的培養(yǎng)。
2.在黨校漢語言文學課程不成系統(tǒng),使得學生無法對漢語言文學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
從黨校的實際出發(fā),對于黨校中漢語言文學相關課程的設置必須要考慮其實踐性。在已經對漢語言文學課程進行理論建構的基礎上,也要講授能夠合理的運用于實踐的方式方法。以合理有趣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傳授,使得學生能夠將理論和實踐同步起來。比如在文學批評史的學習方面。這可以對于批評是在進行理論講述的同時,也對文學批評的方法進行合理有效的教學,使得學生參與及文學批評中去,對當下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對文學作品進行合理有效的評論。這樣能夠開發(fā)學生的思考是學生對于問題進行實質批判以及深度的剖析,注意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以及幫助學生進行漢語言文學的實踐。目前的黨校在漢語言文學的這種建構方面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說:中國當代文學以及中國現代文學之間一直以來就有的教學銜接問題。除此之外,還有文藝心理學以及寫作之間存在的關系問題,等諸此類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對漢語言文學課程設計系統(tǒng)性的挑戰(zhàn)。因為在上下年級之間,授課教師往往會有一定的更換,學年之間也有著或多或少的休息,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存在區(qū)別,容易造成漢語言文學學習中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無法得到很好的銜接。這使得學生對于一些問題的學習往往是片面的,知識的記憶也是片面的,這使得留學生的漢語言文學框架顯得明顯的單薄。這樣單薄的學習框架往往不注意應對實際生活,工作中的應用。另外對于漢語言文學的考核來說,目前的考核形式也過于單一化。對于文學辯論,創(chuàng)新寫作,評論寫作的實際運用內容并沒有納入考核系統(tǒng)之中,只一味的注重死記硬背,考學生的背誦能力。這樣的評價是有片面性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與生活脫節(jié)。這時的漢語言文學批判性以及時代性的特點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揮,進而影響了其實際應用。最后,我要是不能在實踐教學之中,將漢語言文學的魅力發(fā)揮出來,使得學生們感受到漢語言文學學習的樂趣,那么就會導致課堂陷入沉悶的氣息之中。學生沒有自主性積極性,就會不配合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而嚴重的影響到了課堂教學的實施。我就是不能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之中來,那么學生的我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開發(fā),就不能擁有自己的漢語言文學創(chuàng)造力。這一切的一切造成的原因,都是因為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目前還普遍較低,不能適應當前的教學環(huán)境。
二、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要走的發(fā)展道路
1.調整漢語言課程結構
對于漢語言文學的課程結構設計來說,我們要走的道路還很長。目前來看,對于黨校來說,盡量避免選取太過統(tǒng)一的教材進行教學。而是應該時時刻刻跟時代發(fā)展相結合,黨和國家對于人才的漢語言文學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選取合適學生學習的專屬教材。那也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合理有效的漢語言文學課程構建,具有實際意義的文學辯論,創(chuàng)新性寫作評論,寫作教育加入到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去,豐富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這就要求黨校的老師們必須在構建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時候將時代的需求放在首位,讓學生有計劃的培養(yǎng)成為具有文學審美,文學寫作以及語言交流能力的全能型人才。教師必須去靈活的教學方法,確保將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實踐性與理論性結合起來,使得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內容變得更為能夠吸引學生。使得黨校的學生在進行漢語言文學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來自于黨和國家的責任感及使命感,并體會到漢語言文學教學在時代發(fā)展上所具有的重要性與優(yōu)越性。
2.轉變教學方式
要激發(fā)學生的漢語文學習興趣,這就要求在黨校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對以往的單一教學手段進行摒棄。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學習更加具有興趣。醫(yī)學生能夠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進行互動,表達自己對于文學作品的想法。與同學和教師進行互動交流。讓教師能夠通過。對“學生提問-讓學生分析-讓學生自主討論-讓學生回答”系統(tǒng)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來對學生的應變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進行全面的訓練并且助學生對于文學藝術進行很好的理解與體會。使得學生得到合理有效的實踐及理論知識培養(yǎng),進而提高黨校語言教學的針對性以及學生的實際漢語言文學能力。
三、優(yōu)化我國漢語言文學發(fā)展的策略
在當前我國的快速發(fā)展形勢下,我國的科學技術以及市場經濟正在不斷的發(fā)展。這要求我國黨校的漢語言文學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進行不斷的發(fā)展。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國家對于高素質高水平人才的需要。在目前的形勢下,我國黨校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使得很多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者無法真正將漢源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造成了嚴重的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往往無法實際的滿足當前崗位對于漢語言文學知識的需求。尤其是教師宣傳等崗位對于漢語言文學水平要求較大,有同業(yè)人員的口才能力較強,何永濤的文史基礎知識較為廣泛,并且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知識信息的獲取能力,良好的寫作能力等等。你是在黨校對于這些人來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中,就更需要加強實踐知識的培養(yǎng)。要將文學類寫作了,語言類等實踐課程落到實處,使得這些學生能夠真正學到可以適用于本崗位的知識,以便適應當前的需求。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對其職業(yè)發(fā)展提供切實有效的好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來說,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習者提高黨員的文學素養(yǎng),并且豐富黨員的生活,改變黨員的思想品德,擴寬黨員的知識面,提升見識及鑒賞能力。在學習生活中,漢語言文學以其廣泛的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同時其中的語言文學部分也是人際交往中十分重要的工具。在黨校的日常教學之中,語言文學教育還在一定層面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教師的綜合素質較低,課程的構建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以及較為單一的教學方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黨校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發(fā)展,所以為了能夠更好的發(fā)展黨校的漢語言文學教育,我們必須得對漢語的康結構進行轉變,并且對課程的教育方式進行強有力的改革。
參考文獻
[1]楊春波,黃立珠.淺析我國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現狀與問題[J].參花(下),2019,11(24):147-149.
[2]張愛明,宗瑞.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應用性的問題及分析[J].大眾文藝,2019,8(15):234-235.
[3]朱衛(wèi)紅.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發(fā)展問題與現狀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