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國外文化也在不斷涌入,并逐步形成了文化價值體系,對中國的文化基礎也造成了沖擊,一些學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在文化層面出現(xiàn)了動搖,對中華文化缺乏正確理解。因此,在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加強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實現(xiàn)與文化自信的融合,這樣才能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發(fā)展,才能逐步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新時期;文化自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信指的是相對多元文化和復雜文化而言的一種思想形態(tài),在當今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的形勢下,社會思想呈現(xiàn)出多元化發(fā)展趨勢,其中也摻雜了很多諸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的主流思想形成了巨大沖擊,一些意志不堅定的學生會受到錯誤思想的引導進而走向錯誤道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jīng)勢在必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中要加強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讓學生從綜合思想、思想道德品質方面實現(xiàn)全面提升,輔助學生構建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提升學生的文化鑒別能力和評判能力。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困境
1.1教學文化剝離
隨著我國快速發(fā)展和崛起,西方各國開始大力鼓吹“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一些強盜理論,而且“普世價值”等政治謊言的宣傳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利用新聞自由、網(wǎng)絡自由的借口來散布文化虛無主義等負面思維。而對于當今時代的中國大學生來說,本身處在一元文化思想和多元文化思想互相沖突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互相碰撞、先進現(xiàn)代文化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互相交融的復雜文化環(huán)境下,大學階段也是人生成長非常關鍵的一個階段,是塑造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才能指引正確的方向。而缺失文化自信會導致大學生面臨信仰困惑,甚至會出現(xiàn)價值觀迷茫、意識形態(tài)不堅定的狀況。而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都是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沒有與文化自信觀念進行有效融合。
1.2教育理論單薄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歷經(jīng)5000年傳承仍然沒有中斷,靠的就是文化傳承。但是在當前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過程中很少涉及到傳統(tǒng)文化理論。其中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能有效融入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導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是主要的原因,由此也會導致教學理論說服力被削弱。
1.3師生關系疏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終的目標是要在人文關懷的基礎上來幫助學生塑造出完善的靈魂。如果拋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資源來談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會導致受教育者不能得到良好的文化傳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也會受到影響,而且也會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現(xiàn)教師和學生存在疏離感和冷漠感,受教育的人學習興趣不能被喚醒。
2新時期高校強化思想政治文化自信教育的途徑分析
2.1創(chuàng)設多元化教學方式
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沖擊作用非常大,一些意志力不堅定的學生非常容易產(chǎn)生心理偏差,在教學方式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出問題和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和思想情況,制定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微課堂等全新的教學技術手段來完善課下教育,讓思想政治課堂得到有效延伸,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逐步融入文化自信的內(nèi)涵。與此同時,高校也可以從學生生源特點進行深入分析,開展多元化教學方式,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充分感受到文化自信帶來的魅力,讓文化自信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上,逐漸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
2.2有效結合文化自信理念
良好的教學理念能夠為教學目標實現(xiàn)提供有效指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只有將文化自信理念充分融入到教學計劃中,才能夠實現(xiàn)文化自信與高校思想政治課堂的深度融合。以歷史為鏡,能照古今、明事理、知得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業(yè)者應該將中國歷史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讓學生在歷史典故的學習過程中精確的找到自身在歷史長河中的定位,全面提升學生的民族榮譽感。
2.3明確高校教育職責
如果缺失了教師和學生的有效配合,就無從保障教育的根本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遵循這一規(guī)律,鑒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該對自身在文化自信教育中扮演的角色進行精確定位,與此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給予高度重視,從教學實際角度努力打造出和諧的師生教育關系。與此同時思政教師也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文化辨識力和鑒賞力,讓大學生通過學習來形成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并產(chǎn)生自豪感和獲得感。思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應該進一步強化情感引領,通過真切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認知上產(chǎn)生共鳴,以具體的教學情景為基礎,通過融合文化教育來激發(fā)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這樣才能進一步改善大學高校思政課堂教育質量,也能實現(xiàn)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另外,高校也應該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載體作用,來促進文化自信和思政教育的融合,通過有效開展校園文化教育活動,加強宣傳,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校園文化活動融為一體,在此基礎上也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文化自信。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發(fā)展和進步都離不開文化自信所帶來的基礎作用。高校應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對于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創(chuàng)新性的提出文化自信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途徑,針對高校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進行逐步改革和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實現(xiàn)大學生文化自性的積極培養(yǎng),才能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強.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高職學生思政教育路徑探析[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1(02):64-65.
[2]李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路徑探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01):45-46.
[3]蔣廣學,張勇.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元素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使命與實踐品格[J].北京教育(德育),2014(09):10-13.
作者簡介
胡彩霞(1992.10—),女,漢族,籍貫:湖北省大冶市(籍貫具體到省市),學歷:大學本科,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