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云立,吳紅彥
(1.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深圳羅湖區(qū)中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0011)
汗證是臨床上一種十分常見的疾病,該病雖然不會直接影響患者生命健康,但往往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影響患者學習、工作,對患者造成心理負擔。中醫(yī)藥能通過調理患者營衛(wèi)之氣的運行和氣血陰陽臟腑治療汗證,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并在臨床上常常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在吳紅彥教授日常診療中,汗證患者非常多見,通過辨證治療,大多能得到改善或痊愈。
出汗是人體的生理現(xiàn)象,是一種驅邪外出的方法,在正常情況下,天氣炎熱、著衣過多、行走勞作等都會導致含量的增多。而病后體虛、情志不舒、思慮過度、亡血失去精等則會導致人體體內陰陽失調、表虛不固、腠理開泄失常,則汗液疏泄異常。
《素問》中提到“陽加于陰,謂之汗”,陽氣蒸發(fā)陰液,從腠理排泄而出,則形成汗液。而腠理的開合受到衛(wèi)氣的調控,保證汗液排泄節(jié)制。衛(wèi)氣受損、陰陽失調,則腠理開合失司或腠理不固,導致汗液外泄失常,即發(fā)生自汗等病理現(xiàn)象。
機體的營衛(wèi)失和與陰陽失調、導致腠理不固,產生汗證。白天時時汗出,動輒加重者,稱為自汗。而夜間汗出,醒來汗自止者稱之為盜汗,也稱為寢汗。根據汗證部位的不同,可分為頭汗、手足汗、心胸汗、腋汗、陰汗、半身汗等[1]。
《內經》認為汗液是人體的一種重要津液,他的生理和病理的變化與精血液關系密切,并說明氣溫的升降與著衣的多少是導致生理性出汗的原因:“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而病理性出汗則多是人體內陰陽失調的結果。病理性出汗與五臟關系都很密切,正所謂“五臟皆有汗”,而在其中,肺、心、脾、腎與汗證的發(fā)生關系最為密切。肺為司汗之臟,肺主外,合皮毛,是為汗之關。肺主司營衛(wèi),為汗液出道之司??梢姺沃鳡I衛(wèi)與汗液的排泄關系密切。肺有宣發(fā)衛(wèi)氣的功效,而衛(wèi)氣又有著承擔顧護肌表,制約玄府開閉的功效[2]。許多汗證病人為年老素體虛弱或病后體虛,或久患咳喘,耗上肺氣,表虛冒風,導致肺氣虧虛、陽氣不足、營衛(wèi)不和、表衛(wèi)失司,繼而腠理開泄失常,出現(xiàn)汗液異常的排泄?!端貑枴分刑岬健拔迮K化液,心為汗?!毙闹魃衩鳎迮K六腑之大主也[3]。汗液的排泄,腠理的開合受心神所控。思慮、勞煩過度,容易損傷心神,日久則氣血生化減少。心氣不固,守衛(wèi)不及,則心液自汗而出,血不養(yǎng)心,容易導致汗液疏泄過度,引起汗證的發(fā)生。情志抑郁不舒,容易導致體內氣機的郁滯,氣機郁滯化火,內體火熱則逼迫津液外泄,導致自汗與盜汗的產生。非但如此,《臨證指南醫(yī)案·汗證》中提到:“心陽虛,不能衛(wèi)外而固,則外傷而自汗。”而脾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血液、津液的產生源于脾之水谷精氣,脾主運化,能講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通過肺、腎的氣化轉化為尿液和汗液排出體內。脾虛則血液、津液生化無源,影響汗液的產生排泄。腎主液,腎氣入心則為汗,煩勞、火熱、房勞過度傷腎陰,則陰津虧損,腎精不足,導致心腎不交,陰虛火旺,亦可致陰液的失守外泄從而產生自汗。汗證的病因病機較多,吳紅彥教授認為自汗的病機有六,一是肺衛(wèi)不固,二為心腎陽虛,三是心脾兩虛,四是陰虛火旺,五是陽脫,六是里熱郁蒸。肺衛(wèi)不固氣虛者多見少氣懶言、神疲、乏力、呼吸氣短、汗出畏風。心腎陽虛者易見肢冷、畏寒、舌淡苔白滑、脈沉。心脾兩虛者可見面色少華,心悸失眠或睡時汗出,舌淡脈細。里熱郁蒸實熱多以里熱、濕熱蒸迫為主,汗多黃或黏,或汗出伴隨里熱、大便干結。陰虛火旺之熱者,則可見汗出兼陰虛狀表現(xiàn)。故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臨床上辯證非常重要,治法和選方用藥也會根據辯證的不同而不一。
賴某,女,59歲,初診:2019年04月08日。主訴:自汗5年余。現(xiàn)病史:5年前出現(xiàn)汗出增多,稍活動后汗出尤甚,渾身大汗淋漓,以頭面、后背汗多,頭發(fā)、衣衫濕透,須常備毛巾擦汗。受風后易感冒,食寒涼刺激食物后易呃逆胃部脹痛,睡眠欠佳,夜間易醒,胃納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脈沉細。診斷為自汗,證屬營衛(wèi)不和,先擬調和營衛(wèi),斂陰止汗。處方: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煅龍骨30克先煎、煅牡蠣30克先煎、黃芪20克、浮小麥20克、麻黃根9克、桑葉15克、醋五味子15克、山藥15克、麩炒白術15克,共6劑。用法:水煎服,一次用量:200mL。
二診:2019年04月15,患者服藥后睡眠情況見好轉,容易驚醒的癥狀有所改善。自汗癥狀未減,稍微活動即見大汗淋漓。頭面、后背汗較多。進食刺激性食物后易腹脹呃逆。胃納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脈沉細。處方: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煅龍骨20克、煅牡蠣20克先煎、黃芪25克、浮小麥30克、麻黃根10克、附片10克先煎、炒酸棗仁15克、干姜10克、麩炒白術15克、防風5克,共7劑用法:煎服,一次用量:200mL。
2019年04月22三診:患者服藥后睡眠情況稍好轉,容易驚醒癥狀明顯改善。自汗較前次有所減輕,活動后仍見大汗淋漓,頭面、后背汗多。進食刺激性食物后易腹脹呃逆。大小便可。舌淡,苔薄白,脈細,關脈尺脈沉。診斷:自汗(肺衛(wèi)不固),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炙甘草10克、煅龍骨30克先煎、煅牡蠣30克先煎、黃芪30克、浮小麥30克、麻黃根15克、鹽車前子20克、醋五味子15克、山藥30克、麩炒白術15克、防風10克,共6劑用法:沖服,一次用量200mL。
2019年04月29日四診:患者上次服藥后自汗癥狀改善,仍易腹脹呃逆,見大便不成形,小便正常,睡眠情況明顯見改善。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緩,尺脈沉。處方:生石膏60克先煎、附片15克先煎、炙甘草15克、煅龍骨30克先煎、煅牡蠣30克先煎、黃芪30克、浮小麥30克、麻黃根15克、鹽車前子30克、醋五味子15克、炮姜15克、麩炒白術15克、防風10克共7劑,用法:煎服,一次用量:200mL。
汗證,指的是不因為氣候炎熱、著衣過多、情緒激動、行走勞作而引起的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人體陰陽的失調導致營衛(wèi)不和、衛(wèi)表不固,則致肌膚汗液外泄,汗液淋淋。在此案中,患者屬于在臨床中非常常見的汗證之一自汗,患者衛(wèi)表不固,時時汗出,動則汗出加重。本病患者患此病日久,出汗量多,受風易感冒,故結合舌脈之象,應診斷為營衛(wèi)不和、肺衛(wèi)不固,在治療上當予以調和營衛(wèi)、益氣固衛(wèi)。吳教授選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以調和營衛(wèi)。
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本方由桂枝湯減甘草加黃芪組成,即黃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棗,功能調和營衛(wèi),溫通血脈,振奮陽氣??v觀黃芪桂枝五物湯全放,皆為補益之品而無攻伐之效,因此在使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汗證時,必須辯別患者虛實,適用于氣血陰陽虛損的患者,而實邪所致汗證則不宜使用[4]。
此方中黃芪為君,補脾肺之氣,能益氣固表止汗,桂枝辛溫,外散風寒,益氣溫陽,內固肺衛(wèi);黃芪桂枝并用,以益氣通陽固表之力增強。芍藥酸苦益營斂陰,桂枝與芍藥合用,辛酸散斂開合并用,調營衛(wèi)和表里,溫陽透表中又有斂汗養(yǎng)陰之效,斂陰和營之中有調衛(wèi)散邪之功,營衛(wèi)調和則能使汗液外泄節(jié)制有度。患者在進食寒涼刺激食物后容易呃逆、胃部脹痛不適,是中焦脾胃虛弱之象,故加以麩炒白術健脾補中,健脾則氣血生化有源、黃芪配白術,加強固表止汗之功。在此基礎上酌加醋五味子以益氣生津,麻黃根、浮小麥益氣固澀斂汗,以防汗泄過度而耗傷陰液;患者在初診時告知夜間睡眠欠佳,故在此基礎上加以煅龍骨、煅牡蠣收斂的同時鎮(zhèn)心安神助眠。方中桑葉性潤燥,是以防汗液外泄過度傷陰。山藥補脾肺腎氣,甘草益氣和中并能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湊益氣固衛(wèi)、調和營衛(wèi),斂陰止汗。二診詢患者睡眠有所,故在原方的基礎上削減煅龍骨、煅牡蠣用量,加用炒酸棗仁。加用附片、干姜、防風外散風邪,內升清陽,助黃芪、白術益衛(wèi)固表,又可解表祛風邪,黃芪配防風固表不留邪;附子、干姜溫腎助陽,復陽固表,調和營衛(wèi),益氣固脫,固表止汗?,F(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生石膏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吳教授在既往治療汗證上亦會視患者體質的基礎上,加以應用石膏,并大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故在三診使用取得較好療效的情況下四診加大了石膏的用量,組方縝密,用藥精練,取得較好的效果。
汗證治療的關鍵在于辯證,辯證是否準確往往決定了治療效果的好壞,因汗證常伴隨其他基礎病癥產生,故在診療汗證時應先考慮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基礎病癥,對基礎病癥的診斷與治療非常關鍵,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寒熱虛實、汗出的部位、多少、出汗的時間、舌脈等以辨證論治。辯證準確后在經方或經驗方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情況加減用藥。單獨出現(xiàn)的汗證大多預后良好,在經過恰當治療后能夠在短期見好轉或者至于。而其他疾病進行中伴隨出現(xiàn)的汗證,,病情通常較為嚴重,在治療上要主要針對原發(fā)疾病進行治療,而且常常在原發(fā)病癥好轉和治愈后,出汗的表現(xiàn)才會有所減輕或治愈。而受累臟腑多的復合病證、或各種虛證所導致的自汗、盜汗,一般預后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