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 惠 婷
(河源市龍川縣中醫(yī)院 河源 517300)
眩暈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而周圍性眩暈是眩暈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復雜,目前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診治規(guī)范,仍以藥物治療為主[1~3]。在周圍性眩暈的治療上,中西醫(yī)藥物各具優(yōu)勢和特色,此次研究旨在研究3種藥物聯(lián)合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對象是2017年9月~2018年8月于我院就診的98例周圍性眩暈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納入標準[4]:(1)均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等癥狀,均輔助檢查可診斷為周圍性眩暈;(2)無心腦血管疾?。?3)對治療藥物無禁忌癥或過敏史;(4)患者自愿參與。
對照組中男28例,女21例;年齡18~74歲;平均年齡(45.82±2.34)歲。觀察組中男27例,女22例;年齡19~75歲,平均年齡(45.87±2.53)歲。兩組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兩組均給予臥床、吸氧、維生素C等常規(guī)治療,輕度眩暈給予予氟桂利嗪(5mg)口服治療,每次10mg,每日2次,治療7d?;颊咧髟V訴眩暈欲嘔,立即予苯海拉明20mg苯海拉明(1ml:2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一般眩暈欲嘔癥狀能緩解,繼續(xù)常規(guī)治療,眩暈欲嘔癥狀仍不能改善的,加用山莨菪堿(1ml∶10mg)+250ml生理鹽水進行靜脈滴注,共治療7d。
判定治療效果的標準[4]:無效:患者治療后的各項臨床癥狀均無明顯的改善和變化,甚至患者病情加重;有效:治療后患者的眩暈癥狀有所好轉,且患者的伴隨癥狀(惡心、嘔吐、胸悶、心慌)均有所緩解,眼睛可以睜開;顯效:患者的眩暈癥狀均消失,患者能夠睜開雙眼且可以自主行走,無伴隨癥狀。
觀察指標: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嗜睡、胃部不適感、口干面紅,并將兩組的不良反應進行計算和比較。
觀察組中:顯效33例,有效15例,無效1例,治療有效率為97.96%;對照組中:顯效22例,有效20例,無效7例,治療有效率為85.71%。經統(tǒng)計分析,χ2=4.900,P=0.026<0.05,兩組有顯著差異。
從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上來看,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患者對不良反應均可耐受,且停藥后患者的不良反應癥狀均消失,見表1。
表1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分析[n(%)]
組別例數(shù)嗜睡胃部不適感口干面紅發(fā)生率觀察組492(4.08)1(2.04)1(2.04)8.16對照組492(4.08)2(4.08)1(2.04)10.20χ2////0.122P////0.726
周圍性眩暈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眩暈類型,發(fā)病機制復雜,誘因較多,臨床治療難度大,現(xiàn)階段仍以藥物治療為主,但單一的治療藥物并不能獲得明顯效果[5~6]。本研究結果提示,采用3種藥物聯(lián)合治療的患者與單一鹽酸氟桂利嗪治療的患者相比總有效率更高,且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不存在明顯差異,這說明對于一些眩暈癥狀頗為嚴重且伴隨惡心嘔吐等癥狀的患者而言,單一藥物治療并不能獲得較好效果,而增加苯海拉明、山莨菪堿,可以提高治療的效果,同時也不會增加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癥狀。
苯海拉明屬于第一代組胺H1受體拮抗劑,它對H1受體具有高度選擇性,在低濃度時能競爭性阻斷組胺與H1受體的結合。苯海拉明的分子量較小,并具有脂溶性,易透過血腦屏障,治療量苯海拉明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有抑制作用,可產生鎮(zhèn)靜和嗜睡等抑制作用,從而快速改善眩暈發(fā)作[7]。苯海拉明還有抗暈、鎮(zhèn)吐作用,可能與其中樞抗膽堿作用有關[8]。山莨菪堿為抗膽堿能類藥物,在眩暈治療中起到了獨特作用。山莨菪堿對于膽堿能N2受體有較好的興奮性作用,同時對M受體和N1受體可以起到阻滯性作用,能夠消除迷路水腫,從而發(fā)揮治療眩暈的效果。在氟桂利嗪的基礎上用上述兩種藥物,可以在短時間內改善患者的眩暈癥狀,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9]。一般只有當患者眩暈、欲嘔時予以苯海拉明20mg肌肉注射。加重且用氟桂利嗪治療后無效時,方可用苯海拉明和山莨菪堿進行治療,在用藥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病情和不良反應的變化及發(fā)生情況進行密切監(jiān)測。
綜上所述,治療周圍性眩暈,單一的鹽酸氟桂利嗪難以獲得理想效果,尤其是對于眩暈癥狀嚴重的患者而言,增加苯海拉明、山莨菪堿可獲得更為理想的效果,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