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青 汪勁松
摘要:在提倡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背景下,教育學知識不應只由教育工作者掌握。普及教育學能使家庭教育得到系統(tǒng)的理論支持、促進家校合作、改善師生關系、促成學習型社會,基于當前教育學普及程度較低的現(xiàn)狀和我國當前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教育學的普及路徑有三點:開設教育類校本與選修課程、建立家校合作的專門組織、制定相關政策指導教育學的普及。
關鍵詞:教育學;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學習型社會
中圖分類號:G459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19-0074-02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愈發(fā)緊密,許多問題逐漸顯現(xiàn)出來,家校矛盾作為典型的例子時常走入大眾的視野,如家長和教師“退群”“校鬧”、不良師德師風的事件等。這些問題最本質的內因是由家長、教師、學校與社會對教育的認識不充分而導致的教育秩序混亂。雖然當前是一個信息和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較高,但對于教育的了解大都是零散的,極易受到外界錯誤價值觀的影響。所以,在深化教育改革與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向社會普及教育學是極其有意義的。
1普及教育學的意義
簡單來講,教育學就是告訴人們教育教學普遍規(guī)律的學科。它包括了各個分支學科,其中的教育學原理與教育心理學是人們了解教育、學校、教師以及了解自身學習與認知行為的重要學科。學習教育學原理可以讓我們明白教育是什么、教育對人與社會有什么幫助、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相關知識,同時它也介紹了教學、德育、教師、學生、學校管理等與學校日常教學息息相關的系統(tǒng)知識。學習教育心理學能使我們了解自身心理發(fā)展的階段、學習的原理、學習動機、知識與技能的建構、學習策略的選擇等。
1.1為家庭教育提供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
當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著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教育觀念功利化、重視智育而輕視德育、不看重孩童的早期教育、家庭環(huán)境與氛圍不優(yōu)良、家庭與學校教育脫節(jié)等問題。其內在原因不僅是家庭成員的文化水平和性格,最核心的因素是不懂教育,即缺少必要的教育理論知識來指導家庭教育。有的家長能造就孩子,有的家長也能誤導甚至毀掉孩子,而教育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學習它不僅可以提高家長的人文素養(yǎng)和思想境界,同時也可以讓家長了解教育的作用、方法等知識,從而有據(jù)可依地教育而非隨心所欲。例如,有的家長常常認為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好是因為沒有認真,孩子考試不理想便打罵孩子,由此引起了整個家庭的緊張氛圍。當家長學習了教育與人的身心發(fā)展之間的聯(lián)系后便能明白,孩子的發(fā)展不僅是其主觀能動性決定的,還包括遺傳、環(huán)境和教育,此時就會反思:“孩子是不是不適合這門學科?”“是不是家庭和學校環(huán)境的哪個方面阻礙了孩子的學習?”“教師和家長的教育方法是否有問題?”等,而不會去一味地質問和指責學生。
1.2促進家校合作
當今社會各界對教育都極為關注,提起家庭與學校教育時,幾乎所有人都明白它們之間應是合作關系,但部分家長、學生甚至是老師的不配合或教育觀念的錯誤也導致當前家校合作明顯存在一些短板,如家校合作缺乏組織計劃性、合作方式與內容單一、合作的互動性不足等。形成這些家校合作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學生、家長、學校等各方都沒有在理論知識層面去理解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都停留在了“認為家校合作很重要”的感性認識階段,合作起來自然缺乏必要的動機,這時就需要將對家校合作的認識提高到理性階段。教育學可以讓家長、教師、學校都能夠明白學校和家庭教育及其環(huán)境在影響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因素中最可控,而家庭與學校教育目的、培養(yǎng)目標的統(tǒng)一也對學習、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1]。所以,通過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以激發(fā)教育事件參與各方的內在動機從而更加積極地進行家校合作。
1.3改善師生關系
如今提倡教師將角色轉變?yōu)閷W生的促進者與引導者,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地位。如今,除了歷史遺留下來的學生懼怕教師的問題,同樣也存在教師不敢管學生的復雜情況。這樣的情況之所以會出現(xiàn),是由于目前的在校生中獨生子女的比例較高,父母極其在意孩子在學校的狀態(tài),孩子容易被溺愛,這種情況下一旦孩子受了委屈,家長和孩子在情緒激動時就容易不理解甚至反感教師的工作,從而引起家校矛盾與沖突。教育學原理可以幫助家長和孩子了解教師的作用、地位,明白教師在教育中承擔了什么樣的角色,對于一些教師為學生好卻不被理解的教育舉措,他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配合了。同時學生也能學到教學的基本模式和方法,這樣他們就能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并積極配合,教學存在問題的時候也能提醒老師及時修正,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幫助教師提高了教學效率,師生關系也能進入良性循環(huán)。
1.4促成學習型社會
黨在十六大就已提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對促進社會終身學習風氣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2]。普及教育學能夠幫助促成學習型社會的內在動力的形成,比如教育學能夠使人們了解教育與自身身心發(fā)展的關系,明白學習先進知識對文化傳承的作用,產生一種“不受教育就要落后”的危機感與社會使命感,從而產生巨大的學習內驅力。許多人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卻始終無法掌握科學的學習方式,導致其學習行為中止或花費了大量精力而收效甚微。教育心理學中的學習理論、學習策略等相關章節(jié)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習者理解學習的機制和方法,同時也能引導學習者時刻注意和監(jiān)控自身認知過程而進行調整,這無疑提高了學習者的信心和效率,對全面促成學習型社會有重大幫助。
2當前教育學的普及情況
當前我國公民的受教育比例非常大,幾乎所有家長都懂得教育的重要性,“讀書有用論”盛行,但真正懂教育、懂學習的卻只是小部分人,其中包括教育系統(tǒng)中的教師、學者以及教育類專業(yè)的在校生等,還有一小部分人學習過教育相關知識,他們大致明白教育是如何運作的,剩下的大多數(shù)人對教育的認識僅僅局限于學校、輔導班、看書、考試等概念上。由于存在教育孩子的需求,家長們可能會購買一些相關的教育類書籍或閱讀很多分享教育經驗的文章,這些知識大都是零碎、淺顯的,不能給人系統(tǒng)的指導??傊斍敖逃龑W的普及情況并不樂觀,教育學知識的掌握人群主要集中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類專業(yè)的在校生。教育學知識不應該作為教育行業(yè)、專業(yè)的專利,為了社會各方能夠更好地配合教育領域并形成合力,普及教育學相關知識是亟待考查和實施的。
3普及教育學的路徑
3.1積極開設教育類校本課程與選修課程
由于我國還存在著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區(qū)域教育水平發(fā)展不等的情況,將教育學作為基礎或高等教育的通識必修課程的時機尚不成熟,所以設置校本與選修課程的形式就成了當前普及教育學的關鍵路徑。目前部分師范類高校已經開設了許多關于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綜合、教育哲學等選修課程,非師范高校則相對較少。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覺性并配合學校,建議各非師范類院校也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開設教育類選修課程。對于中小學教育類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首先,應堅持社會和知識本位的取向,選擇學生需要的教育學內容。其次,必須對一些晦澀難懂的內容進行通俗化和趣味化處理。最后,課程應該輕考核、重實踐,保證其內容能夠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理念、糾正學生的錯誤教育觀念并指導學生學習。
3.2建立家校合作的專門組織并定期開展學習活動
家庭和學校教育對學生影響程度最大,特別是對中小學生而言,幾乎所有的學習和生活都在這里完成,不僅是學生要懂得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是怎么回事,也必須使家長了解教育的原理和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等必要知識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和品德發(fā)展,并與學校教育展開合作。為了長期有效、有規(guī)律的合作,需要建立家校合作的專門組織,例如,家校合作委員會、家長教師互助會,在確立負責人后,家長和學校共同制定全面、有效的合作計劃,并按計劃定期開展學習討論活動,前期形式以學校傳授教育學基本知識為主,而后期則逐漸轉變?yōu)榧议L間、家長與教師間的教育經驗、理念的交流討論,定期組織實踐考核并設置獎勵機制,確保家長與教師都能堅持合作。
3.3制定相關支持性政策
在全社會普及教育學是一項艱巨的工程,光靠學校和一小片區(qū)域的自主探索無法改變大環(huán)境,且教育成效的顯現(xiàn)具有滯后性,難以及時引起人們的重視,所以教育行政部門也應出臺相應的支持性政策文件來幫助教育學的普及,先從部分試點學校開始,隨后向家庭與社會擴散,最后形成政策指引、學校主導、家校合作、社會支持的有利局面。
4結語
普及教育學知識對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系統(tǒng)大有脾益,科教興國靠的不僅是學校和老師,也是每個人理應承擔的責任。雖然目前全面普及教育學的條件還不夠充足,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積極建設,教育學作為一門教我們如何運用教育規(guī)律指導育人行為的學科,是絕對不可能被任何一項技術淘汰的,并且在不遠的將來會有希望成為一門新的基礎學科與必修學科。
參考文獻
[1]陳森揚.家校攜手,共同譜寫育人華章[J].教書育人,2020(31):4-5.
[2]夏海鷹.學習型社會建設動力機制探究[J].教育研究,2014,35(6):48-52.
(責編: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