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芳
我們的作文課往往是老師指導,學生發(fā)言,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交流過后,開始刷刷地寫起來。殊不知,在埋頭苦干的時候,我們老師,該做些什么?該怎么做呢?
以我給學生上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習作課《童年趣事》為例,進行指導后,學生提筆寫作時,我們該做些什么呢?我認為可以這么做:
一、“一陪”學生寫作
在講完單元作文指導要求后,我對學生說:“孩子們,就讓我們拿起筆來,讓我們生活中的趣事,從你的筆尖流淌下來吧!我的童年也有讓我至今難忘的趣事,讓我和你們一起寫!待會我們一起來交流!”
學生聽到我也要和他們一起寫文章,高興和激動溢于言表,有幾個大聲叫起來,甚至鼓掌說:“好!”隨著我的加入,寫作的隊伍頓時勁頭十足,興致高漲。教室里我坐在講臺上,就像個將軍,帶領一群戰(zhàn)士,奮戰(zhàn)在戰(zhàn)場上,旁若無人般靜謐——大家都在絞盡腦汁、竭盡全力,為自己的文章奮筆疾書,大有不想落在別人身后的勢頭。不一會兒,有幾個學生就高高舉起了手,示意大家他們已經(jīng)寫好了,還胸有成竹地看著我,似乎對我說:“老師,待會叫我吧!”我不是第一個寫好的,大概排在十來名,不是我不夠快,而是我不想做“第一”,有意做后面,想讓學生感到他們比我強!
二、“二陪”學生品鑒
我寫好自己的文章后,站起身,開始巡視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已經(jīng)寫好了的學生,一邊仔細看,一邊在他們的作文上圈圈畫畫,把好詞佳句都畫上記號,并在旁邊畫上一個五角星,甚至是大拇指,小紅花。學生看到這些符號,臉上自然是樂開了花。也會對那些需要商榷的句子進行指出,打上三角號,或者輕聲和學生一起商討更改。
這個過程,目的是為了待會交流的時候,讓我“選中”的學生來講臺前面把優(yōu)秀的讀給大家聽,供大家享受精神盛宴,而要改正的地方,則是幫助學生找到普遍存在的缺憾處,一起修改、提高。
三、“三陪”學生交流
片段寫好后,大家進行交流。這個時候,老師就按照剛才所說的,讓兩個學生朗讀完自己的佳作,點評完畢,我就把自己寫的也朗讀起來。用抑揚頓挫的聲音和豐富的表情,把習作交流進行到底,讓學生在聽我講述童年趣事的同時,學到用語的精妙。某種程度上,他們對我們大人的童年更感興趣,起到調味劑的作業(yè),更加激發(fā)出他們的寫作欲望。
《課標》指出:“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對典型的作文進行點評,讓有,類似不足的文章進行自我、生生再次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如何把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需要老師們“對癥下壓”,“窮追猛打”,“堅持不懈”。那么,在習作中,就讓我們甘做一個“三陪”老師吧,在習作的道路上堅守,相信一定會“苦盡甘來”,共享習作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