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有的年輕父母會依賴一些媒介,比如早教機,放一些錄音給孩子“聽書”。但在著名兒童文學(xué)作家保冬妮看來,無論如何,機器都無法替代爸爸媽媽摟著寶寶,和寶寶靠在一起,用自己的聲音讀給寶寶聽。
國家圖書館少兒館館長王志庚更愿意把親子閱讀稱為“親子共讀”,他提出過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別讓聽書傷了孩子的眼睛”。王志庚解釋:親子共讀重要的是參與,孩子自己也可以通過“翻頁”來控制閱讀的節(jié)奏。但如果把繪本做成了音頻,變成了“流媒體”,第一,閱讀節(jié)奏不可控,第二,缺失了視覺的東西。
曾有一個方言口音非常重的媽媽猶豫著,是否要自己給孩子講故事?所有的專家都告訴她:媽媽的聲音永遠是最美的。保冬妮說:“親子共讀最重要的是爸媽的陪伴。機器聲音再悅耳,孩子也無法在機器身上得到媽媽的提問和爸爸的力量?!?/p>
此外,從兒童大腦發(fā)育的角度,孩子在半歲以前只對明暗有感覺,家長可以通過閱讀來刺激孩子視覺系統(tǒng)的發(fā)育,如果僅靠聽音頻,顯然滿足不了這個需求。
保冬妮說:“有時候我們說孩子不喜歡閱讀,其實不是的,所有的孩子都愛閱讀,沒有孩子不喜歡故事和那些新奇的圖畫,只是我們沒有挑到適合的文本?!庇H子共讀對成年人也非常有幫助,是父母全面了解自己孩子的絕佳途徑。王志庚稱自己就是“親子共讀”的受益者,他的女兒今年8歲,從6個月起就和爸爸一起讀著圖書長大,“我自己的兒童觀、教育觀、文學(xué)觀,都在與她的共同閱讀中有很大改變?!?/p>
保冬妮則視早期的親子共讀為另一種哺乳的過程——精神哺乳,“早期閱讀,尤其是嬰兒階段的閱讀,是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一種真情體驗。一個人借由嬰兒時期的感受,能帶給自己一生的幸??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