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鈞
我同學美淑告訴我,一日,她去超市購物,看到一個老太太帶著一個兩三歲的女孩站在花生笸籮前。只見老太太迅速剝開一個花生,將一?;ㄉ姿腿雽O女口中,一粒送入自己口中,然后,坦然地將花生殼重新扔回笸籮。同樣的鏡頭,一再重復。美淑說,看打扮,老太太根本不像窮人,并且她已經(jīng)挑了小半車貨物。但是,這舉動,卻分明是一個買不起花生的人的舉動??!她突然心疼起那個小女孩來——這樣的身教,肯定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想到此,她徑直走向小女孩,俯下身,一字一頓地問她:“好—吃—嗎?”那個奶奶聞聲嚇了一跳,白了一眼多管閑事的問話人,咀嚼著,悻悻地領著孩子走開了。
另一個故事是從網(wǎng)上看來的,跟上面那個故事如出一轍——有個7歲的小男孩,家境很好,每次跟奶奶去超市,他都不買零食吃,只是趁人不備,嫻熟地拉開冰柜的門,飛快地拿出待售的雪糕,舔幾口,再放回去。
社會學家認為:人是出生兩次的動物,第一次出生取決于生物遺傳,第二次出生取決于社會遺傳;第一次出生使其具備了外在的長相,第二次出生使其具備了精神的長相。而一個人“精神長相”的美丑,往往與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好壞相關。如果我們對自我丑陋的“精神長相”聽之任之,不思改變,那么,若干年后,還會有一個小女孩,跟著奶奶在超市剝花生吃,那奶奶不是別人,正是當年吃花生的小女孩。
教養(yǎng),就是懂得害羞。想讓孩子懂得害羞,大人得先知恥:知恥,才有可能引領自己跳出“狹隘的精神圈子”,才有可能活成一個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