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人吉
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溝通的重要工具,語文課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課程,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與社會生活、職業(yè)發(fā)展息息相關,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北京財貿職業(yè)學院貫通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實踐活動探究,以深入分析學生學習現(xiàn)狀為前提,要求教師從實際出發(fā)及時調整授課方式,合理安排語文課時,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提高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學科素養(yǎng)。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及學生學習現(xiàn)狀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基于語言實踐活動、表現(xiàn)于語言運用情景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言運用活動中獲得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綜合體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培養(yǎng)貫通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是語文課程的基礎目標;促進貫通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是對貫通語文教學的更高要求;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則是對前兩者的升華與擴展,是貫通語文教學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貫通學生兩極分化現(xiàn)象較為明顯,少部分學生在語文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方面較為自如,大部分學生仍然存在一定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難以完整、通順地表達自身觀點。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方面,語文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緊跟教師授課思路,及時回應教師提問,基本可以在課堂上完成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課下注重課內課外的知識積累,能夠學會舉一反三,完成學習遷移。語文基礎薄弱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差,較多地停留在形象思維層面,難以辯證地看待和分析問題,久而久之,與成績較好的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兩極分化現(xiàn)象較為明顯。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是目前全體貫通學生需要不斷提高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貫通語文實踐活動的具體措施
通過以上分析發(fā)現(xiàn),教師應從提高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入手,逐漸縮小貫通學生語文學習的兩極分化差距,豐富語文實踐活動的形式,遵循揚長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注重精準化引導,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審美鑒賞能力,最終實現(xiàn)文化傳承的目標。
1.豐富語文實踐活動的形式
依托現(xiàn)有貫通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讀本,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群篇目,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以2018級貫通學生為例,學生對于文言文體缺乏學習興趣,上課難以集中精力,因此,可以舉辦語文課本劇大賽,鼓勵學生在班內組成戲劇表演小組。擔任編劇工作的學生以文言文為契機,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撰寫劇本,在編寫和教師引導的過程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完成對文言文內容的梳理以及拓展升華。在課本劇活動中,參與者之間相互討論、深入思考,教師引導較好的同學進行課外拓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極分化現(xiàn)象,提升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針對現(xiàn)代詩篇目,可以舉辦詩詞朗誦大賽,教師教授給學生朗誦技巧,糾正學生們的吐字、發(fā)音,可以有效幫助部分學生夯實語文基礎,提升其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學生們可以通過對現(xiàn)代詩的反復朗誦,理解詩歌的主題思想,體會作者創(chuàng)造的意境之美,提升自身審美鑒賞能力。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模仿作者的表達技巧,應用于現(xiàn)代詩詞寫作中。
針對古詩詞篇目,可以舉辦古詩詞吟唱比賽,學生可以通過配樂將古代詩詞吟唱出來。古詩詞吟唱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傳誦經典,同時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國學經典注入新鮮活力,從而實現(xiàn)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素養(yǎng)目標。
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局限于以上形式,還可以開展調查研究、訪談、影視評論、演講比賽、辯論賽、讀書沙龍及成立記者社團等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有效、有趣、有用的語文課堂,同時在活動中能夠因材施教,較為靈活地提升貫通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
2.制定語文實踐活動指導手冊
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改革發(fā)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多方面、多角度提升貫通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必然要求。為了使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中常態(tài)化,實踐活動細則規(guī)范化,則需要教師以活頁教材的形式為學生制定語文實踐活動指導手冊。
教師編寫語文實踐活動指導手冊時要明確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各項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例如,語文課本劇大賽,旨在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編劇小組的學生在寫作文學劇本之前,會對故事梗概、內容提要進行簡單闡述,此過程提高了學生對信息提取和總結概括的能力。寫作人物關系表的過程鍛煉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要求學生較為全面地思考問題。臺詞的改編和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能夠提升學生用詞的準確性,使自身語言表達得更加通順、流暢、簡潔、凝練。通過表演課本劇,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較為清晰的認識。通過詩詞朗誦、古詩詞吟唱活動,幫助學生背誦、傳誦中國經典文化。記者團的成立旨在提高學生的新聞敏感性,培養(yǎng)學生新聞寫作的基本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辨別真?zhèn)危瑩碛歇毩⒌膬r值觀點。演講比賽和征文大賽的舉辦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和書面表達能力等。
在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必須明確規(guī)范活動時間、地點、內容、流程以及參賽要求。根據(jù)不同的活動形式,補充不同的語文知識。課本劇大賽活動環(huán)節(jié),需要讓學生明白故事梗概、內容提要的寫作要求,明確戲劇主人公的類型和設計原則,知道戲劇懸念設置的方法,了解臺詞、場景、服裝、道具的敘事藝術。詩詞朗誦大賽,讓學生學會朗誦的技巧。新聞稿件的寫作需要補充新聞的概念、特性、分類以及消息類新聞的基本結構。演講比賽,使學生掌握演講稿的特點、結構以及演講時的語言表達技巧。征文比賽讓學生了解不同文體結構的文章特點,掌握必要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教師應選擇必要的文體類型,進行深入剖析,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
語文實踐活動不只是局限于語文學科內部,也可以與其他學科相結合,與思政活動相連接,實現(xiàn)課內課外的融會與貫通。引導學生在語文活動的探究、實踐過程中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
3.構建開放的考核評價體系
目前貫通培養(yǎng)項目語文課程考核方式,是以期中、期末的試卷為主。考核方式較為單一,仍然以語文自編教材為命題的重點,難以真實地反映出學生平時學習狀態(tài),也不利于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文化認同感、創(chuàng)新傳承能力的評價測量,因為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很難在學科考試中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來,因此,需要構建開放的考核評價體系。
根據(jù)教育部的規(guī)定,貫通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也應重視對學生實踐活動的考核評價。恰當合理的考核評價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在制定考核評價體系時應注重全面性、過程性、多元性。
堅持全面性體現(xiàn)在語文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提升貫通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它包含了語文基礎知識、思維方式、邏輯思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價值觀念等方方面面,堅持評價目標的全面性有利于語文實踐活動的長久發(fā)展,教師應在每次語文實踐活動之后,對每位學生進行全面性評價。
堅持過程性體現(xiàn)在貫通學生能力的提升、價值觀念的轉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在考核中增強過程性評價。在課本劇大賽、朗誦吟唱比賽、演講比賽、征文大賽、小記者社團等活動中,教師要記錄學生在活動的組織實施、解決問題、堅持程度、團隊合作意識等方面的表現(xiàn),并給出相應分數(shù)。
堅持多元性體現(xiàn)在評價主體應當多元化,單一的考核方式或者教師評價缺乏科學性。應堅持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和其他專業(yè)人員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評價考核中,引起學生對于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視,在互評中學會反思。教師也要注重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可以采取筆試、面試、答辯、成果展示等方式,從而構建開放的考核評價體系。
豐富語文實踐活動形式、構建開放的考核評價體系,有利于改善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現(xiàn)狀,有利于解決目前語文課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為貫通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長久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尹達,田建榮.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循證教學:內涵、特點與原則[J].語文建設,20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