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
[摘 要]學習書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美育的主要課程。在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學、賞、思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切實開展書法教學實踐,通過學習書法發(fā)展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通過鑒賞書法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yǎng);通過個性化輔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意實踐素養(yǎng),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文個性及正確的審美情感。
[關鍵詞]書法藝術;民族文化;核心素養(yǎng);三位一體
華夏五千年文化傳承發(fā)展至今,讓世界為之感嘆。這其中不得不說漢字作為重要載體發(fā)揮著特殊的作用,漢字不僅承載著傳承中華古老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就其本身的起源、發(fā)展、演變同樣呈現(xiàn)出一種極為特殊的藝術面貌——書法藝術。對書法藝術的學習、研究、發(fā)展也是對中華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在中學階段,按照書法藝術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開設書法課程,讓中學生了解書法、欣賞書法,并會書寫一手漂亮的漢字,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傳承中華古老文化藝術,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素養(yǎng)。
在書法課堂教學中,我嘗試運用學、賞、思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體現(xiàn)中學書法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學促教,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
1.參加培訓,開闊眼界
作為一線書法教師,我有幸參加了黑龍江省教育學院承辦的“書法國培計劃”。學習期間,我與授課專家融洽交流、共同探討,與書友一起學習、互幫互助,在教授書法課程的道路上有了參照和借鑒。培訓采用了專題講座、案例學習、實地考察、名師示范課、提交作業(yè)等多種形式,實現(xiàn)了講授、參與、合作、體驗、實踐一體化學習,使我從中受益良多,收獲頗豐。通過聆聽省內外教育家、書法家講授《書法發(fā)展史》《書法技法》《審美與文化的關系》《歷代優(yōu)秀碑帖和文字需要在環(huán)境中欣賞》《初、高中書法課程現(xiàn)狀及開設意見》《書法高考前景》等等,我真正意識到要想寫好書法必須有深厚的文學底蘊,觸類旁通,理清歷史脈絡,在此基礎上再勤加練習,方能浸進其中。專家教授對書法的解讀和教學分析,為我的書法課指明了教學方向,做出了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博覽眾長、深入探究的示范。
2.自我學習,提高技能
為了提高書法技能,我創(chuàng)造機會尋找名師專研技法。我先后臨習了唐代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勤禮碑》,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雁塔圣教序》,宋代米芾的《苕溪帖》《蜀素帖》《寒食帖》《中秋帖》,晉代王羲之的《蘭亭序》《十七帖》等,并在學期末精選20幅不同書體的優(yōu)秀書法作品在校展廳進行展示。我還利用慕課平臺學習各高校教授的網絡公開課,如北京師范大學倪文東教授的《書法欣賞》、上海師范大學丘新巧教授的《中國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東北大學朱利教授的《書法課堂》等,并獲得優(yōu)秀慕課證書。通過不斷學習,不僅書寫技能得到提升,教學理念得到更新,課程內容的設置也更加科學和規(guī)范化。
3.學為所用,促進教學
實踐是檢驗學習的最好方法,我把所思、所學、所得進行歸納總結,形成一套適合我校初中生的書法課程體系。我把書寫范字帶到課堂,拍攝微視頻展示細節(jié),利用多媒體制作生動有趣的教學課件,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感受書法的魅力,師生共同浸潤在書法的海洋里。
二、以賞促學,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
1.通過學習書法發(fā)展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從書法發(fā)展史入手,利用多媒體為學生介紹我國厚重的書法文化,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到草書,讓學生對書法的脈絡有所了解,感受到中國文字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文化。
中國的書法藝術是文字的書寫藝術,研究書法藝術要先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開始。我國在三千多年前就已有了結構完備的甲骨文,夏商周是書法藝術的初期階段,商周的文字已經具有了用筆、結體和章法等重要的書法藝術要求,文字也從應用性逐步向藝術性發(fā)展。后來書法文化又經歷了先秦兩漢的孕育、魏晉南北朝的發(fā)展、隋唐五代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守成和中興,這期間出現(xiàn)了無以勝數(shù)的書法大家,如鐘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褚遂良、趙孟頫、蘇軾、黃庭堅、米芾等等,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也不斷成熟和發(fā)展,各種書學論著先后問世,如衛(wèi)恒《四體書勢》、北朝王愔《古今文字志目》、后魏江式《論書表》、虞世南《筆髓論》、張懷霍《書斷》、蘇軾《和子由論書》等等。通過學習,學生對書法的發(fā)展史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深入了解了其背后的民族文化。
2.通過鑒賞書法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yǎng)
書法作為漢字的書寫有著自身的特點,它是實用與審美的結合。我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各類書跡都給人以視覺美感,說明中國書法的審美價值本就客觀存在。要讀懂書法作品、理解書法作品、感受書法作品的美,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在課堂上我通過一張張清晰的歷代書法名作、一個個分解與組合的范字、一段段專業(yè)生動的微視頻,為學生打開了學習書法的大門。從商代《卜骨刻辭》《后母戊鼎銘文》、西周《毛公鼎銘文》、秦代《泰山刻石》《石鼓文》、東漢《鮮于璜碑》等碑文,到著名的三大行書,即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每講到一個碑帖我都向學生介紹作品產生的背景。例如,介紹《蘭亭序》時,讓大家閉上眼睛去想象一個天氣晴朗、和風習習的日子,五十歲的王羲之和四十多位好友相聚于會稽山的蘭亭,抬頭是浩大的宇宙,低頭看萬物繁盛,人在其間,游目騁懷,飲酒賦詩,佳作就此誕生。可以先讓學生了解背景再去識讀圖像,感受刀斧在石頭上的方圓變化、筆墨在紙間的自然流淌,領會筆法、墨法、字法和章法,加深對作品的認識。之后再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鑒賞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講述書法名家的勵志故事,讓學生了解書法家內在的性情,以更好地讀懂書法家所呈現(xiàn)的作品的內涵。
3.通過個性化輔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意實踐素養(yǎng)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為了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對書法的熱愛之情,我在課程剛開始時帶領各班同學到學校書法展廳觀摩學習,通過一幅幅散發(fā)著墨香的書法作品,提高學生的書法欣賞水平。為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每節(jié)課我都針對學生不同的學情進行個性化輔導,要求書寫范字,力求精準傳神。學生在我的引導下漸漸發(fā)現(xiàn)漢字書寫的奧妙,認識和感悟到書法之美,提高了書寫能力。在結課階段我還設置了展示環(huán)節(jié),以此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品評技巧。通過學習成果展示,學生之間取長補短,互幫互助,在聽、看、寫、評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書法的認知,書寫能力都更上一個層次。課后延伸環(huán)節(jié)有集字練習、章法拓展等內容,我鼓勵學生嘗試用自己的作品裝點房間,扮靚生活,這也體現(xiàn)了書法的實用價值。
三、以思促研,彰顯學校辦學特色
我校作為省級美術基點校,在美術領域已形成多元化教學規(guī)模,如今書法走進課堂又增加了一個教學特色。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書法進課堂,不僅給教師提供外出培訓的機會,給學生搭建學習中國傳統(tǒng)藝術書法的平臺,還在學校美術展廳舉辦教師書法展,藝術節(jié)上展示師生高水平的書法作品,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教學成果。
學校辦學特色的拓展源于以下幾方面:1.全面落實《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文件精神。在初中低段自編書法校本教材,課時編入課表,確保各班學生全員參與,從領導到師生都高度重視書法課。2.健全課程內容。在課程設置上既有理論知識,也有實踐練習,盡量做到“識繁用簡”,通過引導學生系統(tǒng)學習書法更好地傳承中國文化。3.加大師資力量。我校成立了教師書法研學小組,定期教研,大家一起研課、磨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加強對年青師范類本科畢業(yè)生的培訓,通過再學習提升其素養(yǎng),然后充實到書法教師隊伍中去;積極向愛好書法并在各類書法協(xié)會都很活躍、有經驗和有能力的書法愛好者請教;多參與各種創(chuàng)作活動,提高自身的業(yè)務能力。
在書法教學中,我們踐行學、賞、思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書法課堂不僅為學生學習書法鋪路,更為學生的人生奠基。
參考文獻:
[1]路振平.顏真卿楷書教程《多寶塔碑》[M].武漢:長江出版?zhèn)髅剑ǔ缥臅郑?012.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書法[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