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
議論性散文的《蘭亭集序》的教學很難。因為魏晉名士行為怪誕,思想怪異;詩化的語言,美麗卻難以疏通;加上文言文教學本身的枯燥、知識點歸納繁雜等原因,師生都叫苦不迭。微課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體視頻為主要載體,具備情境化、趣味性、可視化的教學特征,在破解《蘭亭集序》這節(jié)課的難題上,可以充分發(fā)揮各方面的積極作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圖片視頻等資料來調(diào)動學生課堂的積極性與自覺性;可以引入魏晉風度的講解,拓展學生的眼界,深化思想,化解時代和思想上的隔閡;還可以切分課文,化大為小,避免課堂的沉悶;同時也可以利用微課總結(jié)文言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與自主學習能力,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筆者在執(zhí)教《蘭亭集序》時,各方面充分利用微課的幫助,避免了課堂的枯燥無味,極大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和魏晉時期思想的了解,拓展了學生的眼界。
一、利用微課豐富課堂,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
《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歷來都是一個神秘而迷人的存在;“書圣”王羲之已經(jīng)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書法的代名詞。在這個名家名帖動輒價值上億的年代,學生無法不懷著崇敬期待的心情走進課堂。但是也要清醒的認識到,這種崇敬和期待指向的是作者和字帖,而不是文章本身,更不是我們的課堂。學生的期望越高,執(zhí)教的壓力就越大。如果我們的課堂沒有精巧的設(shè)計和有效的組織,學生很有可能會在課堂開始的五分鐘內(nèi)感覺索然無味。無論如何,學生的興趣都應該是課堂上寶貴的資源,關(guān)鍵是如何引導利用。
考慮到這些,筆者在導入詩詞時,做了一個“書圣”和“天下第一行書”的微專題:把王羲之的“東床快婿”“換鵝帖”等軼事典故和字帖在后世的傳承和影響,包括后人的仿作情況做了簡單的梳理;又引入視頻資料,將蘭亭雅集的背景、過程等做了一個簡要而又直觀的介紹。這個過程既將學生的崇敬的神秘感轉(zhuǎn)化為真實的常識積累,讓學生朦朧虛無的感受落到實處,又讓學生對文中涉及的流觴曲水等古代習俗,魏晉時期高蹈出世、尋仙求道傾向于虛無的消極怪異思想有了感性的認識,為后面理解魏晉風度打下基礎(chǔ)。最后再加上任志宏先生深情的朗讀,使學生對作者和字帖的崇敬期待轉(zhuǎn)化為實實在在的常識積累。這些相關(guān)知識的積累,也把學生對作者和字帖的崇敬期待導向了對文章本身的期待。
二、利用微課切分課堂,化大為小
中學生學習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庇捎谡Z言的隔膜,時代背景的差異,使得課堂常規(guī)的文言文的學習主要變成了對字詞句的疏通與整理。對學生而言,課堂就是單調(diào)乏味而且冗長的文言知識的講解與歸納。在教師看來,一節(jié)文言文課堂,往往在十分鐘后,近一半學生就已昏昏欲睡,強打精神聽講的同學也是疲憊不堪,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一直讓人擔憂。
筆者執(zhí)教《蘭亭集序》時,充分利用微課的靈活性機動性的特點,將整篇文章切分成三個片段,化大為小,各個擊破,有效地解決了課堂冗長乏味現(xiàn)象。
《蘭亭集序》與普通序文不同,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片議論抒情性的散文,以情感變化為線索,由事及理,從一次宴會上升到對生死的思考。
鑒于此,筆者在執(zhí)教時按照情感的變化梳理文章,將之切分成“雅集之樂”“人生之痛”“千古同悲”三個片段,逐個梳理?!把偶畼贰闭故狙缂氖r,體會與會客人心情的舒暢;“人生之痛”重點體會樂極生悲,對生命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之情;“千古同輩”是本文的難點,重點結(jié)合導入環(huán)節(jié)對魏晉時期崇尚老莊,大談玄理,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不務實際,消極虛無思想的介紹,理解作者批判的緣由,幫助學生端正積極進取的價值取向。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的課堂設(shè)計,既保留了各個部分內(nèi)容的相對完整性,將文章的思路清晰呈現(xiàn)出來,又化大為小,將30分鐘的課堂分解為三個10分鐘左右的微課堂,充分發(fā)揮了微課機動靈活的特點,有效解決了傳統(tǒng)文言課堂冗長沉悶的問題。
三、利用微課拓展背景,深化思想
魏晉風度在中國思想史上實屬“另類”,怪誕任性、高蹈脫俗、虛無消極成為主流,一直隱藏在國人思想背后的道家思想走到了前臺。超然物外,自由不羈成為時尚,儒家的救世濟民之志反而隱藏在背后。但這種思想對于長期受到顯性儒家文化熏陶的學生們來說,是十分陌生的存在。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理解多半局限于課文的字句,教師的講解雖然大部分會涉及到“魏晉風度”,甚至會拓展一些魏晉名士的軼事奇聞,試圖讓學生理解魏晉思想,但對于學生而言不過是徒增笑料罷了。
所有的理性認識都來源于感性認識,見識的廣度有益于思想的深度。鑒于此,筆者執(zhí)教這一部分時,特意縮減了師生對話的成分,充分利用微課的優(yōu)勢,通過看和析的方式,大大擴充了課堂的容量。引入百度百科“秒懂”視頻講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對魏晉風度有整體了解。然后利用投影方式引入老莊和《世說新語》里的關(guān)于生死的觀念,讓學生對道家尤其是魏晉名士“一死生”“齊彭觴”全身避禍的生死觀念,尋仙求道、追求長生的生活方式有較為清晰地認識。為了引導學生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筆者還引入了許多與之相對的生死觀念,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臧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泵珴蓶|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痹谶@樣清晰的對比之下,學生對王羲之批判的背景和原因都有了深刻正確的認識。利用微課的多種形式,有效拓展了學生的見識,在博識的基礎(chǔ)上使認識自然深化,在不事雕琢的教學過程中達成了對文本的準確解讀。
四、利用微課總結(jié),合作探究
《蘭亭集序》的文學性強,思想深刻,這是不可忽視也難以回避的教學難點。但是僅僅關(guān)注這些難點,課堂將變成大學語文課堂,學生的文言知識的掌握難以落實,文言文閱讀的能力也得不到訓練,課堂教學也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高中生的實際。但是文言知識、文言現(xiàn)象的總結(jié)一直都是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最枯燥乏味的部分,在總結(jié)的過程中,既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歸納;又要將文言文教學任務具體落實,形成對本課文言知識點的全面有效總結(jié)。這種情況下,想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此時,微課又成了有效的解決手段。
筆者在執(zhí)教時,根據(jù)文本的特點,將任務分為通假字和古今異義(合在一起)、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三類,按照任務將同學分為三組,然后組內(nèi)再分小組討論,每小組推選代表總結(jié)發(fā)言,其他人補充修正,經(jīng)過充分討論后,最后利用微課視頻展示總結(jié)。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課堂的參與度,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在總結(jié)的階段做到了準確高效。
其實,微課的利用方法還有很多種,與常規(guī)課堂的結(jié)合方式也應該有很多種。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微課的利用一定要結(jié)合文本自身的特點,充分發(fā)揮其積極作用,達到課文的正確解讀,避免利用微課的形式,營造虛假熱鬧的課堂。只要我們不斷探索,合理利用,一定能夠利用微課的幫助,給常規(guī)課堂增色添彩。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中學(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