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隨著部編本教材的大力推行,如今語文教壇上的閱讀之風已悄然吹起。于是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到了大閱讀的隊伍中去,這當然是一個好現(xiàn)象??墒请S著這一現(xiàn)象的盛行,隨之而來的是一些語文老師精兵簡政,將教材上的自讀課文一律劃為學生“自讀”之列,通通不講了。久而久之,部編版上的自讀課文便成了“僵尸文章”,無人問津了。我認為這無疑是一種資源浪費,要知道部編版教材上的任意一篇文章都是經(jīng)過各級專家精挑細選的,大浪淘沙,只剩些許真金,留下的應該也算是精品中的精品了!
對于此類文章,我們又當如何處理?如何充分利用呢?
我認為,首先要去發(fā)現(xiàn)文中的語言美。我們可以從文中劃出大量的好詞好句好段來,然后將他們摘抄到我們的積累本上。諸如形容詞的積累,描寫句子的積累等。最原始的積累往往是最有效的,我們把這些生動準確的詞匯積累下來,把這些優(yōu)美的句子摘抄下來,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個有效的積累庫。
其次是充分利用這些積累下來的素材,進行再創(chuàng)作,加強積累的深度。好詞好句積累在我看來,還遠遠不夠,那只是一種最簡單最表層的積累,如果要做到深層次的積累與運用,就要將這些文本材料重新整合,創(chuàng)造,讓它帶上讀者特有的印記——創(chuàng)作詩歌,詩意地積累。
授課時,我將《燈籠》一課中的好詞好句羅列出來,然后再經(jīng)過加工創(chuàng)造,使其以現(xiàn)代詩的形式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
《燈籠》
歲梢寒夜,/
燈籠盛行。/
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
同一個夜晚挑起燈籠來,便會想起村中的犬吠,/
想起老頭呵狗的聲音,想起燈籠下晃蕩的人影。
遙想當年,/族姊遠嫁,/
滿街的燈火,徹夜的鼓吹,/
輝煌景象之中總少不了燈籠的點綴。/
如今,垂珠聯(lián)瓏的朱門早已褪色,而那依稀的燈籠依然在夢中追隨。
宮燈雖未見過,/
但總該有翠羽流蘇的裝飾吧。/
暖暖的春宵,/
有人趁著燈光調弄綠鳥,/
也有人在秋千索下尋一脈幽悄。/
揚子江上,駕一葉小舟,/
瘋狂浪大,浪大風狂,/
即使有燈籠相伴,恐處境可憫淚比蠟長。
最壯的是塞外點兵,/
吹角連營,夜深星闌時,/
挑燈看劍,燈籠上的斗方大字照無眠。/
雪夜入蔡,胡人不敢南下,/
蕭蕭斑馬,我愿做那燈籠下的馬前一卒,烈火一把。
這樣的形式,令學生們眼前一亮,讓整個課堂豁然開朗。孩子們驚奇于文字的魅力,紛紛站出來躍躍欲試爭做小詩人。
于是我便給他們提供了另外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壺口瀑布》,作為詩意積累訓練的對象。學生們在對文章進行精讀細品之后,首先將精彩句子摘抄出來,然后按照課文中作者的行文順序,將這些優(yōu)美的語句進行整合。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句子的末尾詞,既然是要做一個詩意地積累,就要將這些散文語言化為詩歌式的語言,那就勢必要注意詩歌的韻腳問題,事實上初中生在詩詞押韻方面還是頗有心得的。
在詩意地積累的時候,需要結合我們平時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訓練。因為自讀課文實際上只是給我們提供了詩歌的素材,如何將這些素材點石成金,我在這里僅談一下我個人的一點拙見:
詩歌是最古老的一種體裁,現(xiàn)代詩歌在前人的基礎上已經(jīng)有了很大程度的發(fā)展,現(xiàn)代詩的創(chuàng)
作首先要注意語言。作為一種詩意化的文學體裁,在語言方面,是必須優(yōu)美高雅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在積累文章語言的時候要有所
甄別,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方能列入積累的行列,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語言材料。
另外要注意詩歌的意境,至于意境,我認為這是一首詩歌的靈魂,它是渲染作品,主導氛圍的東西??梢允且环?,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也可以是一種感觸或哲思。意境的劃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有形和無形,能看得見的物體和畫面,就是有形的意境;還有一種意境是無形的,因為并沒有那種畫面和物體,這種意境的存在只是一種思想或感悟。因此在詩意的積累之前,是需要有個意境定位的,并不能只是一些簡單的語言句子堆砌,要根據(jù)意境、主題來篩選語言材料。
品讀詩歌,還要注重韻律和節(jié)奏的把握。凡是接觸過文學的人,我們都知道韻律的意思。在古典詩詞里,韻律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缺少了韻律,或者韻律不齊,那么整首詩就會變得索然無味?,F(xiàn)代詩歌不像格律詩那樣對韻腳要求那么的嚴格,但從整體上來把握,一般情況下,現(xiàn)代詩歌要做到隔行押韻,當然,由于現(xiàn)代詩歌篇幅較長,中間也可以變換韻腳。
品讀詩歌,要注意結尾的巧妙處理。一首美好的詩歌,猶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最后的收工階段尤為關鍵重要。在結尾時,利用寥寥數(shù)字,或將主題提到高處,或提出問題,或留下思索,或巧妙解答問題,極大打開主題和空間的深度,給讀者留下思考或哲理,余味深長。
例如:
《壺口瀑布》?一
濤聲隱隱如雷,/
河谷里霧氣彌漫,/
仰觀垂空的水幕,/
俯視那激流橫穿。/
雨季的壺口,/
浪沫橫溢水浸溝岸,/
水汽撲面霧罩石亂。/
什么也看不見,/
什么也聽不見,/
只是匆匆掃上幾眼,/
心中留下的是那團永不散去的白煙。
《壺口瀑布》?二
春寒剛過,/
山還未青,/
谷底顯得開闊而冷清。/
軟軟的細沙,/
寬寬的河面,/
“龍槽”相頂一字成“丁”。
河水涌來,/
勢如萬馬千軍。/
排排黃浪,/
碎成白雪堆堆。/
天是寂寂的藍,/
山是清冷的灰。/
宇宙間仿佛只有這壺口,/
只有這黃河的水。
黃河在這里變窄,/
一川大水在這里跌得粉碎。/
橫跨龍槽,/
穿過霧靄,/
一道彩虹在這里升騰起飛。
這一切隱在濕漉漉的水霧中,/
飄在七色的彩虹上空,/
像一曲交響樂,/
像一幅寫意畫。/
讓人目不暇接欲夸詞窮。/
眼前這小小的壺口,/
竟集納了海河泉霧所有之形,/
喜怒哀樂所有感情。/
這難道就是一個濃縮的黃河,/
濃縮的世界精靈?
其實,除了現(xiàn)代詩歌之外,如果學生們對格律詩比較感興趣的話,也可以嘗試創(chuàng)作格律詩。我們可以將一些優(yōu)美的自讀文章,尤其是游記散文,整合變形創(chuàng)作成格律詩,打通古今文化之通道。這樣我們就可以自由徜徉在古詩、現(xiàn)代詩、散文三者之間了。所謂格律詩,初中生通常接觸的是五言和七言,或絕句或律詩。我們將優(yōu)美的句子變形整理后,即可達到下面的效果。
一滴麗江水
片片白雪落玉龍,/
沉睡千年結成冰。/
一朝相逢化為水,/
呼朋喚友山下行。
麗江水
星光越頭頂,/
薄云月下停。/
一滴麗江水,/
奔騰江流中。
如此一來,積累的形式變得豐富了,新穎了,學生們參與閱讀與積累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這些詩歌經(jīng)過了孩子們的再創(chuàng)造,必然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當然,不管是格律詩,還是現(xiàn)代詩,都需要學生在平時養(yǎng)成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我相信將課外的閱讀積累如此變形的話,假以時日,一定可以讓孩子們愛上閱讀,愛上積累,愛上詩歌創(chuàng)作。為我們的語文學習,再創(chuàng)一片新天地。
作者單位:河北省沙河市蟬房中學(05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