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琪
課堂教學制約因素眾多,教師、課文、學生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因素,而教師是最為活躍的,在生本、師本、文本之間發(fā)揮重要調停角色,讓師本、文本、生本三者達成高度統(tǒng)一,實現核心共振。所謂“共振”,這是物理學中的專業(yè)術語,這里是說思維呈現相同頻率之中,能夠引發(fā)更多共鳴,達成和諧互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多種制約因素之間的和諧共振,這無疑是我們的共同追求。
一、“調理”生本師本關系,達成教學“共振”
教師要深入文本展開研讀,找準教學設計切入點;學生需要進入文本情境,內化文本認知;師生需要多元互動交流,逐漸達成教與學的和諧共進。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這是課堂教學的共性追求目標。教師是課堂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服務者,需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特別是課堂服務者身份,這應該是教師最難接受的。在師生關系“調理”中,如何讓教師擺正自身位置,一直是難題。新課改要求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教師要由課堂主宰者向教學服務者身份轉變,但師道尊嚴觀念根深蒂固,這個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只有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師生關系才能達成更多和諧,使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成為可能。
在生本師本關系處理中,教師需要發(fā)揮主導作用,促進教與學達成更多“共振”,這對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有重要促進作用。如教學《背影》這篇散文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然后讓學生根據閱讀經歷,設計一些閱讀思考問題,由教師來回答。學生聽說要設計閱讀問題由教師來回答,自然感覺很新鮮,紛紛行動起來,閱讀文本、查閱教輔材料、展開課堂討論。經過一番操作,學生問題不斷涌現,教師對學生問題設置情況進行點評,并給出針對性解讀。如有學生提問:《背影》為什么能夠成為朱自清先生散文代表作呢?教師給出解讀:朱自清散文眾多,描寫親情的首推《背影》,寫出了父愛的偉大,作者選擇角度奇特,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贏得更高贊譽度。學生針對教師解讀給出追問:朱自清的《春》同樣經典,為什么不能成為其代表作?教師從立意、選材、結構、語言等角度展開對比分析,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
教師讓學生設計閱讀思考問題,這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實踐。學生習慣教師設計問題,突然改變設計主體,自然受到一定心理觸動。學生在具體操作中,自然會想方設法增加問題的難度系數,師生互動頻繁,和諧關系逐漸形成,教與學達成更多“共振”。教師放下身段與學生展開自由互動,這個設計自然拉近師生距離,為提升課堂和諧度奠定堅實基礎。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中最為重要的關系,教師端正教學態(tài)度,自然成為“調理”的關鍵,促使學生順利啟動學習思維,達成更多學習共識。
二、“調理”文本生本關系,達成情感“共振”
教材文本是教學主要載體,教師是文本、生本思維對接的操縱者,如何作出科學“調理”,讓學生順利進入文本情境之中,這應該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追求目標。學生閱讀基礎和學習悟性呈現差異性,教師對此需要有清醒認知,展開分層教學設計,給不同群體學生以不同引導,利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為學生布置更多靈動的學習活動,都可以讓學生順利進入文本核心之中。課堂辯論、課堂演繹、誦讀比賽、讀寫活動等,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豐富多彩的學習探索活動,促使學生盡快進入情感思維共鳴階段。
教學環(huán)節(jié)形始后,教師有主動“調理”意識,并在具體操作中形成新的學習切入點。生生互動是課堂學法的重要運用,教師為學生布置更多合作學習任務,做好互動,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啟迪。如教學《昆明的雨》,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配樂誦讀音頻材料,學生情不自禁跟隨誦讀學習。為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文本核心,教師為學生布置了誦讀比賽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誦讀比賽,從誦讀聲音、節(jié)奏、停頓、情感等角度展開評價,評選出小組誦讀代表,準備進入班級總決賽。學生聽說要進行課堂誦讀比賽活動,自然有主動參與熱情。教師給出具體的引導,讓學生在抑揚頓挫技巧方面有更多把握,在語氣、語調、語速等方面做出有針對性地調整。學生順利進入比賽環(huán)節(jié),課堂學習氣氛被點燃。
教師為學生布置誦讀比賽任務,成功激活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生大多喜歡游戲和競賽活動,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教學設計,學生反饋積極。在誦讀訓練和展示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進入良性循環(huán),文本生本情感共振成為必然。如果教師一味解讀文本內容,學生大多不會安心聽講,讓學生展開誦讀競賽,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之中,對文本有了更深刻認知。
三、“調理”師本文本關系,達成知識“共振”
教師借助教材文本展開施教活動,要體現活用意識,需要深潛教材深處,對文本深刻內涵展開解讀,找到文本生本思維對接點。特別是在知識傳授和課堂教學訓練設計時,教師需要發(fā)揮橋梁作用,為學生儲備豐富的學習感知機會,讓學生自然進入文本學習情境之中,這對提升教學品質有重要幫助。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課本劇、展開多種形式的讀寫活動、拓寬課外閱讀域度,都能夠給學生帶來學科認知體驗,教師需要作出合理規(guī)劃,達成知識遷移“共振”。
教師對文本展開解讀時,需要關注多種制約因素。學生接受能力、學生學習興趣取向、學法傳授切入點等,都可以對教師教學設計起到一定影響作用。如《那樹》,教師深入教材之中,對其內涵展開過濾性閱讀,為學生布置了閱讀學習任務:自主閱讀文本內容,找出經典的詞語,體味這些關鍵詞的深層含義;誦讀課文,說說文本托物言志特點;發(fā)展和環(huán)保是一對矛盾,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呢?學生拿到閱讀任務后,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主動閱讀、思考、分析、討論,最終達成閱讀共識。課堂展示階段,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成果梳理和評價,對閱讀認知進行進一步的歸結,形成完整閱讀認知體系。
教師在閱讀教學啟動之前,對教材文本展開深度解析,找到學生思維切入點,為學生布置了幾個方面的閱讀任務,讓學生在學習操作中形成自然感知和體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受到多種制約因素的共同影響,教師針對學生思維基礎和特點,為學生展開任務設計,其適合度更高,學生反饋響應更為及時,這說明教師教學設計是適當的。課堂教學進入良性發(fā)展軌道,學生學習思維順利進入文本情境之中,文本生本思維實現對接。教師針對學生學力基礎展開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學生思維特點,自然實現知識遷移和內化,這無疑是最為成功的教學“調理”。
如何達成師本、生本、文本三位一體,這是教師最需要考慮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要有觀照意識,厘清課堂教學的制約關系,利用多種協(xié)調手段,理順文本與生本、師本與文本、生本與師本之間的關系,能夠達成豐富教學思維的“共振”,為學生提供優(yōu)良學習情境,以確保學生學科核心能力的健康成長。教師是課堂教學中最為關鍵的因素,需要發(fā)揮主導作用,通過教學調度和調理,將各種教學制約因素進行和諧處理,會形成豐富教學促進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王溝鎮(zhèn)單樓初級中學(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