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新疆克拉瑪依市中心醫(yī)院血液腫瘤科,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醫(yī)療中的護理要求也相應的提高,而外周中心靜脈置管( PICC)在臨床中是指患者接受經外周靜脈(貴要靜脈以及頭靜脈和肘正中靜脈)穿刺插管,穿刺導管末端處于患者上腔靜脈、鎖骨下靜脈。對于PICC患者的護理,目前臨床中為了緩解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痛苦,多采用護理延伸服務對患者進行干預[1]。因此,本文采取病例對照方法,探討護理延伸服務在PICC患者管理模式中的應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6月-2019年6月接受治療的86例PICC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3例,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齡(34-78)歲,平均(56.32±2.16)歲;觀察組43例,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31-81)歲,平均(56.03±1.42)歲。兩組PICC患者的性別及年齡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的護理措施,按照流程給予患者出院指導,包括患者日常的休息以及活動指導、用藥指導和飲食指導,同時告知患者準確的復查時間,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觀察。觀察組:給予觀察組患者護理延伸服務:(1)根據(jù)患者的康復情況組成延伸護理小組,小組組成部分為護士長以及責任護士和主管醫(yī)生。責任護士主要負責患者在出院前病情以及心理問題,同時解決患者在接受PICC置管術之后存在護理問題,制定詳細的家庭護理計劃[2]。(2)對患者進行PICC不良事件相關知識的講解,對不良事件的誘因以及發(fā)病狀況進行詳細講解,耐心指導患者及家屬學習預防知識。(3)積極做好對出院患者的電話隨訪登記本的建立,對患者住院期間填寫的個人信息以及患者病歷(包括出院診斷以及出院時間和PICC留置時間、長度、以及位置、有無并發(fā)癥等)詳細記錄,在患者出院后每隔一周進行一次電話回訪,同時在出院3個月后(或者結束化療后)、出院1個月后(或者化療一周期后)告知患者及時來院接受復查,面對面對患者進行康復的指導[3]。(4)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由于治療以及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所產生的焦慮等負面情緒。(5)建立完善的護患關系,在社交網站上對患者開放一個咨詢平臺,通過更為便捷的網絡資源解決患者存在的疑問。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接受護理治療后相關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并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并采用(Mean±SD)表示;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導管阻塞、導管相關性感染以及靜脈炎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護理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比較[n(%)]
延伸護理在護理干預中屬于信息化干預措施,是指護理人員利用電話或者電子郵件等信息工具對患者進行出院后的回訪,使護理工作得以從醫(yī)院延伸到患者的社會生活中,屬于一種較為開放式、延伸式的護理手段, 延伸護理旨在加強患者出院后自我護理的意識,建立起護士和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健康互動,進而促進患者身體康復,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目前對于PICC患者的護理干預尚在完善階段,傳統(tǒng)的護理干預并不能達到預期的護理效果,不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伸護理是目前應用效果較好的的護理干預措施。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導管阻塞、導管相關性感染以及靜脈炎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說明延伸護理對于PICC患者的護理干預有顯著的改善,有利于減輕患者在康復期間遭受不良事件的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在治療過程中患者一般需要進行帶管治療一月到一年的時間,大多數(shù)患者的帶管時間在半年左右,PICC的維護需要護士以及患者及其家屬共同進行,首先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專業(yè)的護理干預,并對患者及其家屬科學的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通過電話隨訪甚至家訪等手段,對PICC患者在康復期間出現(xiàn)的健康問題進行解答,并給出合理的護理方案,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
綜上所述,探討護理延伸服務在PICC患者管理模式中的應用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