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菲菲 童奕銘 黃魯成
摘?要:[目的/意義]通過文獻和專利進行文本挖掘獲取技術熱點主題的方法已逐步成熟,但相關研究未充分考慮社會公眾對技術未來發(fā)展方向的影響。以社交媒體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數(shù)據(jù)源,嵌入社會公眾感知,可從更全面的視角識別技術熱點主題并分析其發(fā)展態(tài)勢。提出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技術熱點主題識別與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框架,彌補了現(xiàn)有方法未考慮社會公眾對技術主題變化影響的不足。[方法/過程]首先,通過微信傳播指數(shù)(WCI)篩選可用于技術熱點主題識別的微信公眾平臺。其次,采用文本挖掘的方法,應用LDA主題模型提取技術主題。然后,結合社會感知識別技術熱點,并利用IPA分析法分析技術主題的發(fā)展態(tài)勢。最后,以石墨烯技術為例進行實證分析以檢驗方法的可實施性和效果。[結果/結論]識別出2015-2018年石墨烯技術熱點,并結合社會感知視角定位出當前處于優(yōu)勢區(qū)、維持區(qū)、機會區(qū)、改進區(qū)的技術主題,實現(xiàn)對石墨烯技術熱點的發(fā)展態(tài)勢的分析與評價。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WCI;文本挖掘;社會感知;IPA分析;技術熱點;主題識別;發(fā)展態(tài)勢;石墨烯技術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0.03.005
〔中圖分類號〕G25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20)03-0047-11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e method of obtaining technology hot topics through text mining of literature and patents has gradually matured.However,the influence of the public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echnology has not been considered in the relevant research.Using the social media WeChat Official Accounts as data source and embedding the socially aware into judgment,a mor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can be adopted to identify the technology hot topics and analyze its development situation.This paper presented a research framework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technology hot topics based on the WeChat Official Accounts,the shortcomings of uncovering the influences of the public on the technology topics changed in existing research could be made up in a more reasonable way.[Method/Process]Firstly,the WCI was used to choose the WeChat Official Account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echnology hot topics.Secondly,based on the text mining,the LDA topic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extraction of technology topics.Thirdly,the technology hot topics were identified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ly aware.At the same time,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echnology topics were analyzed with the method of IPA analysis.Finally,taking the graphene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 of the method was verified.[Results/Conclusion]Identifying the hot topics of graphene technology from 2015 to 2018,and locating the current technology topics in the dominant area,maintenance area,opportunity area and improvement area.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graphene technology hot topics was analyzed and assessed based on the case results.
Key words:WeChat official accounts;WCI;text mining;socially aware;IPA analysis;technology hot topics;topic indentification;development situation;graphene technology
近年來,識別技術主題的演化與發(fā)展態(tài)勢,引起政府、企業(yè)與科學家的廣泛關注,尤其對技術主題的識別將會影響研發(fā)資金的投入與分配,并為國家、企業(yè)的研發(fā)提供決策支持,以提升國家、企業(yè)技術的核心競爭力[1]。識別技術熱點主題,監(jiān)測追蹤技術主題發(fā)展趨勢,將幫助管理決策者識別預測未來具備發(fā)展前景的技術[2]。
在技術的演化與發(fā)展中,技術主題反映了技術領域內研究內容與研究熱點的更替,對于相關人員定位技術發(fā)展態(tài)勢,識別技術機會與預測技術前景意義重大,在科技決策與戰(zhàn)略管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3]?;诳萍嘉墨I與專利數(shù)據(jù)的技術熱點主題識別已取得較多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也逐漸走向成熟,從計量分析到統(tǒng)計概率分析再到語義分析,從外部特征分析到內部特征挖掘,使技術熱點主題識別結果的決策參考作用也在不斷凸顯和增強。
對于技術熱點主題的識別,僅依靠技術領域知識,從技術角度還遠遠不夠,社會感知與公眾參與也是影響技術主題發(fā)展演化的重要因素。社會感知源于社會學,是一種社會公眾通過信息渠道獲取的與客觀對象相關的感性認識,通過對大量感知信息進行綜合加工處理而最終形成,并最終能對客觀對象產生影響[4]。新技術的發(fā)展,以及能否進入技術熱點的行列,與社會公眾的感知和認可密不可分。技術發(fā)展與技術產品市場增長息息相關,作為市場環(huán)境中最大的受眾群體,技術在市場初期被用戶接受與采納的程度成為影響技術發(fā)展前景的重要因素。根據(jù)技術擴散S曲線[5],在早期技術的采納接受群體更多是技術專家與少數(shù)業(yè)內創(chuàng)新者,因缺少市場環(huán)境的支持,技術采納程度較慢;當技術被社會公眾感知接受時,對技術的采納接受程度將快速提升并趨向飽和,為技術實現(xiàn)飛速發(fā)展創(chuàng)建了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6],并逐漸獲得市場的焦點關注而成為技術熱點。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正是在獲得了廣泛社會公眾的認可之后,進入了信息時代熱點技術的行列。社會公眾在技術發(fā)展的潛在影響日益凸顯,嵌入社會感知識別技術熱點,確定技術發(fā)展態(tài)勢也變得至關重要。
1?嵌入社會感知識別技術熱點主題的必要性
技術作為新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最終應為人類服務,同時基于社會公眾感知對技術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應積極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到技術活動當中[7]。隨著20世紀中期民主思想在技術活動中的傳播與滲透,社會公眾在技術決策與技術評價中開始扮演重要角色[8]?!叭菪碚摗钡母窬忠苍诎l(fā)生改變,社會公眾成為高校、政府、企業(yè)外另一重要因素參與并影響著技術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9]。國家引導社會公眾適度參與和影響技術活動,已充分體現(xiàn)出技術活動不再是專業(yè)人士的“專利”,對于技術熱點問題社會公眾已逐漸擁有平等的“話語權”。美國、加拿大、丹麥等西方國家,逐漸實現(xiàn)公眾感知參與從“缺失模型”到“民主模型”的過渡,實現(xiàn)由公眾理解科學到公眾參與科學的轉變[10],放大了公眾感知參與在技術風險感知與技術決策評估中的重要作用,轉基因技術、核電技術等因社會公眾的參與和關注成為技術熱點,技術決策的過程中也逐漸納入了公眾的聲音。相比歐美國家,在科學技術傳播活動中,中國的感知參與技術活動的主體形式仍處于缺失模式階段,社會公眾更多是被動地接受科學技術教育。隨著中國科技與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社會公眾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社會公眾與科學家在技術熱點問題討論上實現(xiàn)平等交流將是推動中國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的必然選擇[11]。
眾多的研究與實踐表明,在利益取得與價值實現(xiàn)的驅動下,專家群體對科學技術問題的判斷與話語權應受到監(jiān)督與制約,社會公眾的意見應作為補充性知識豐富到專家決策中。公眾意見既制約著技術研發(fā)的方向,也引導著技術熱點的改變。進入大數(shù)據(jù)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與社會媒體的迅速發(fā)展,社會公眾積極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參與技術活動,感知技術熱點的發(fā)展態(tài)勢,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引導著技術發(fā)展軌跡[12]。同時,多要素共同作用于技術熱點主題變化日趨明顯,不同利益主體協(xié)同參與組成“行動者網(wǎng)絡”(如圖1所示),熱點技術主題的發(fā)展與傳播得到多元化的支持?;谌祟悓W情景理論,通過社會公眾“合法的邊緣參與”[13],社會公眾的意見與感知,將作為隱含在人的行動模式與處理事務的情感中的默會知識,影響著人與技術演化發(fā)展間的“互動過程”,隨著感知的豐富與增加,其有用性將會在技術發(fā)展過程中得以體現(xiàn)。技術服務于人類,對于技術主題能否發(fā)展成為技術熱點,關鍵在于能否長期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在由政府、技術專家、企業(yè)組織等主體構成[14],協(xié)同影響技術主題發(fā)展的行動者網(wǎng)絡中,嵌入社會公眾感知,對解決技術爭議與識別技術風險提供了現(xiàn)實性的依據(jù),為技術主題能否在相關行業(yè)領域長期立足,并扮演技術熱點的角色做出了客觀的評價,社會感知將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力量影響著技術的發(fā)展前景與發(fā)展方向。
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使社會感知便捷獲取成為可能,依托社交媒體,社會公眾參與熱點技術主題討論的渠道增加。各種論壇、微博、推特、臉書等平臺可以共享傳播知識[15],分享公眾意見。專門針對相關社交媒體信息所作的輿情分析論文逐漸增加[16-17]。微信作為中國重要的社交媒體平臺,其出現(xiàn)和快速發(fā)展正在逐漸改變用戶的信息獲取渠道和共享方式。微信公眾平臺作為騰訊旗下的信息共享平臺,具有使用免費、易于管理的優(yōu)勢,逐漸在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中占據(jù)主流信息共享渠道的地位[18]。考慮到數(shù)據(jù)的可得性和低噪音要求,選擇微信公眾號作為分析數(shù)據(jù)源,嚴格的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資格審查,為信息的發(fā)布與傳播打上了“專家”的標簽,傳播的信息更具權威性。微信簡便易用,能夠滿足各年齡段用戶的需求,具備較為龐大的用戶基礎與用戶粘性,相比較其他社交媒體,推文直接推送至個人手機終端,也可依附微信群裂變式傳播,為技術熱點的傳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徑。微信面向各類用戶群體,其開放性也保障了在技術主題的傳播與討論中,專家與公眾的平等參與。作為社交媒體,微信充當著社會感知的“傳感器”角色,成為同社會公眾交互的重要載體[19],通過簡單的閱讀、轉載或點贊,既傳遞了社會公眾的感知數(shù)據(jù),也影響著技術主題在復雜社會系統(tǒng)中的發(fā)展前景。而且,認證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權威性意見領袖,在獲取公眾感知上相比其他社交媒體更具優(yōu)勢性。隨著技術主題演化成為輿論焦點,技術需求將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影響下放大,逐漸在相關領域中占據(jù)技術熱點的地位。微信公眾平臺在中國發(fā)展迅速,用戶群體不斷壯大,海量技術領域的信息廣泛共享,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獲取實時技術知識與行業(yè)動態(tài),結合社會公眾感知識別技術熱點主題,將有力地彌補單純依靠專家、專利和文獻識別技術熱點主題的不足,不僅為技術熱點主題識別提供了新的數(shù)據(jù)源,也在豐富研究視角上做出了新的貢獻。
2?文獻綜述
基于文獻與專利數(shù)據(jù)的技術熱點主題識別與分析已取得較多成果,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已相對成熟,主要包括詞頻統(tǒng)計分析、共詞分析、引文分析以及SAO語義結構、LDA主題模型等方法。相關研究如表1所示。
技術熱點主題識別從計量分析的視角轉向語義分析,彌補了傳統(tǒng)分析方法中對科技文本內容的語義理解的忽視,基于內容的文本挖掘方法使分析結果更加深入、直觀,提高了主題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技術發(fā)展的宗旨是服務于人,技術發(fā)展前景需要經受社會選擇的考驗[29]。在以往的研究中,基于科技文獻與專利的分析充分考慮了技術領域專家的意見,但未體現(xiàn)社會公眾感知對技術主題的影響與選擇,社會公眾不僅扮演技術知識受動者的角色,他們也直接和間接地參與科學知識與技術產品的生產過程[30],“科技民主”的理念顛覆了“專家”與“社會公眾”間的差距,平等民主的思想使得社會公眾感知對技術熱點的演化與發(fā)展產生影響。
在早期的研究中,丹麥、荷蘭、英國等眾多西方國家為推動社會公眾參與技術活動,經歷了從最初的公眾理解科學,到社會感知和公眾參與影響技術決策與技術評估的過程。英國科學促進會、美國科學促進會等不同國家的機構組織,通過共識會議、民意測驗等不同方式將公眾參與感知介入到科學技術活動中[31]。英國皇家學會與皇家工程學會鼓勵社會公眾感知參與到納米技術活動中,影響了納米技術早期的發(fā)展進程[32];丹麥的技術委員會鼓勵公眾參與科學事務[33];加拿大也將公眾意見納入生物技術規(guī)范和生物產品檢測,還有包括基因技術[34]、生態(tài)安全等技術的長遠發(fā)展均受到了公眾感知的影響。
受科學技術知識儲備不足的影響,我國公眾早期處于接受科普教育的被動認知階段。在“十二五”規(guī)劃中,國家提升了對社會公眾參與科技決策的重視,符合中國國情的公眾參與模式正在逐漸形成,輿論對技術發(fā)展進程開始產生影響。在轉基因技術、納米技術、環(huán)境技術創(chuàng)新等不同領域問題的討論中納入了公眾感知和參與[35],“公眾科學”思想的不斷滲透,未來公眾參與能否提供更多調查數(shù)據(jù)與發(fā)揮反饋作用也值得我們的期待[36]。
圍繞社交媒體展開的技術問題討論,賈鶴鵬基于微博探究了公眾參與影響轉基因技術發(fā)展的影響機制,并指出社交媒體具備成為公眾參與科學的平臺的潛力[37]。Rotolo D等提出社交媒體中新聞評論等社會感知數(shù)據(jù),能夠幫助研究人員識別技術發(fā)展態(tài)勢,預測技術未來發(fā)展方向[38]。不同技術主題的發(fā)展也受制于公眾感知程度的影響。核電、轉基因技術等生態(tài)環(huán)保、健康生活相關的技術主題獲得了較多的公眾關注,作為技術熱點始終活躍。但像量子技術等純科學技術領域,雖取得突破性進展,但距離市場應用遙遠,明顯缺少公眾的感知和參與[39]。社交媒體應用范圍的廣泛性,促使大量技術領域知識與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共享,利用社交媒體感知數(shù)據(jù)與信息,已可實現(xiàn)技術主題的早期識別與監(jiān)測[40]。社會公眾感知作為一種“群體智慧”作用于技術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影響著當前社會的工業(yè)化與城市化進程[41]。
3?研究方法與分析框架
為在技術熱點主題識別中嵌入社會感知,深入分析技術熱點的發(fā)展態(tài)勢。本研究以認證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技術主題提取的權威數(shù)據(jù)來源,利用LDA主題模型提取技術主題,并綜合社會公眾感知數(shù)據(jù)對技術熱點進行識別與判斷,采用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方法分析技術主題的發(fā)展態(tài)勢。研究的技術路線如圖2所示。
3.1?技術領域微信公眾號選擇
為從影響力較高的技術領域微信公眾號中挖掘權威性的技術領域主題分布,選取表征微信公眾號影響力的微信傳播指數(shù)WCI作為篩選指標,選取WCI相對較高且波動相對穩(wěn)定,并通過認證的技術領域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數(shù)據(jù)來源。
由于微信公眾平臺廣泛的適用性,大量技術領域微信公眾號涌現(xiàn),科研成果共享與技術推廣也逐漸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開展。相比其他社交媒體,微信公眾平臺嚴格的審查認證與運維機制,同時具備較高微信傳播影響力,受眾群體廣泛,實現(xiàn)了對技術領域信息獲取在權威性上的保障。
為篩選具備較高影響力的技術領域認證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數(shù)據(jù)源,采用微信傳播指數(shù)WCI作為篩選標準。清博大數(shù)據(jù)研發(fā)的微信傳播指數(shù)(WCI)[42]是表征微信公眾號傳播影響力、整體熱度與發(fā)展走勢的評價指數(shù),已基于替代計量思想應用于學術影響力評估[43]等多方面的研究中。本文應用微信傳播指數(shù)(WCI)完成技術領域認證微信公眾平臺的選擇。微信傳播指數(shù)計算指標與權重,如表2所示。
3.2?技術主題初步提取
為初步提取技術領域微信公眾號推文中的技術主題,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利用Blei研究團隊開發(fā)的LDA主題模型,實現(xiàn)技術主題初步提取。通過獲取微信公眾號推文、文本預處理,采用LDA主題模型提取技術主題與關鍵詞,歸納技術主題的分布情況。
3.3?技術熱點主題的識別與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
基于LDA主題模型初步提取技術主題與技術關鍵詞的結果,嵌入社會感知數(shù)據(jù)識別技術熱點并分析其發(fā)展態(tài)勢。首先,基于LDA主題模型提取的技術主題與關鍵詞,通過調用清博大數(shù)據(jù)API,對技術主題與關鍵詞相關推文的社會感知數(shù)據(jù)(閱讀數(shù)與點贊數(shù))進行統(tǒng)計,構建技術主題影響力指數(shù)。以技術主題的發(fā)文頻次作為關注熱度,表征公眾感知程度的影響力指數(shù)作為關注強度,構建關注強度對關注熱度的回歸直線模型,結合IPA方法分析技術主題的發(fā)展態(tài)勢。
技術主題影響力指數(shù),采取H指數(shù)[44]與R指數(shù)[45]的思想,借鑒微信公眾號影響力評估[46]模型構建?;诩夹g主題的感知數(shù)據(jù)閱讀量、點贊量構建影響力指數(shù),反映了社會公眾對技術主題的感知參與程度。閱讀量R指數(shù)反映技術主題受公眾關注程度,點贊量H指數(shù)反映技術主題受公眾認可程度,理論上認為,備受公眾關注且獲得較多公眾參與及公眾認可的技術主題,將會在相應技術領域獲得更多的社會感知與影響力。以技術主題及關鍵詞為統(tǒng)計單位,獲取技術主題與關鍵詞相關推文的閱讀數(shù)與點贊數(shù),計算技術主題影響力指數(shù)。相關指數(shù)計算方法如表3所示。技術主題影響力指數(shù)計算方法如式(1)~(3)所示。
其中,readIndex(j)和ThumbUpIndex(j)分別為評價技術主題影響力的閱讀量指標和點贊量指標,TopicIndex(j)表示技術主題影響力指數(shù)。
以利用社交媒體識別學科新興主題的思想[47],通過考察技術主題的發(fā)文頻次和用戶感知兩種因素在技術主題發(fā)展傳播過程中的相對貢獻程度,以綜合關注熱度與公眾關注強度識別技術熱點。其中,發(fā)文頻次表征技術主題關注熱度,以技術主題影響力作為用戶感知測度指標,表征技術主題關注強度。構建關注熱度與關注強度的回歸直線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擬合回歸直線作為技術熱點的衡量標準?;貧w直線反映了以關注熱度為條件的關注強度的期望水平,直線上方主題關注強度略高于平均水平,關注熱度有待進一步增長,是新興熱點主題分布區(qū)域;直線下方主題關注熱度略高于平均水平,主要由于技術主題因關注熱度較高,引發(fā)的信息量的積累而形成的熱點關注優(yōu)勢,該區(qū)域通常為傳統(tǒng)熱點主題的分布區(qū)域。
基于技術熱點主題的識別結果,采用IPA分析法評估技術主題的發(fā)展態(tài)勢以及應用前景。
IPA分析法于1977年提出,可表示為“重要性——績效/滿意度”分析法。分析原理從重要性和滿意度兩個維度對考察對象的衡量指標進行評價。常采用I(重要性)與P(績效/滿意度)建立坐標系,構建四方格圖的方式對調查對象進行深入分析。通過I與P各自總體均值將坐標平面劃分為4個象限,分別為優(yōu)勢區(qū)(Ⅰ)、維持區(qū)(Ⅱ)、機會區(qū)(Ⅲ)、改進區(qū)(Ⅳ),如圖3所示。
區(qū)域Ⅰ重要性與滿意度均較高,體現(xiàn)出較好的發(fā)展前景,應繼續(xù)延續(xù)當前水平;區(qū)域Ⅱ為維持區(qū),重要性相對較低,滿意度保持較高水平,應努力保持當前滿意度水平,下一步需努力提升關注,凸顯重要性已推進大力發(fā)展;區(qū)域Ⅲ為機會區(qū),在當前市場環(huán)境與條件下尚未顯示出發(fā)展優(yōu)勢,或仍處于起步階段,日后應創(chuàng)造機會,吸引關注與資本投入,逐漸取得發(fā)展;區(qū)域Ⅳ體現(xiàn)出高重要性與低滿意度,發(fā)展態(tài)勢狀況良好,但認可度不高,可適當減少投入或取得改進后大力發(fā)展。
IPA分析方法已廣泛應用于各行業(yè)領域中,包括服務質量評估與營銷狀況等多方面,現(xiàn)基于技術主題發(fā)文頻次與用戶感知作為重要性與滿意度的評價標準,分析技術熱點的發(fā)展態(tài)勢,以期為技術的研發(fā)投入與前景展望提供意見參考。
4?嵌入社會公眾感知的石墨烯技術熱點主題識別與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
4.1?石墨烯技術微信公眾平臺的選擇
基于WCI微信傳播指數(shù)選擇石墨烯技術微信公眾平臺,通過建立石墨烯技術微信公眾號微信榜單并監(jiān)控WCI指數(shù),最終選取WCI波動相對穩(wěn)定的認證公眾號“石墨烯資訊”與“石墨烯聯(lián)盟”作為微信文章提取的目標賬號。兩公眾號運營主體分別為中關村石墨烯產業(yè)聯(lián)盟與北京現(xiàn)代華清材料科技發(fā)展中心,信息來源具有權威性保障。石墨烯技術微信公眾號WCI指數(shù)(部分)如表4所示(數(shù)據(jù)來自“清博大數(shù)據(jù)—清博指數(shù)”)。
4.2?基于LDA的微信石墨烯技術主題提取
基于已選擇的石墨烯聯(lián)盟與石墨烯資訊微信公眾號,獲取公眾號內推文,通過去除無關推文,共保留6 033條進行分析。進而采用LDA主題模型完成主題抽取,迭代次數(shù)為2 000次,超參數(shù)設置α=50/K,β=0.01,主題數(shù)K設為50。得到石墨烯技術主題的主題—關鍵詞概率分布(部分),如表5所示。
為檢驗識別主題的準確性,本文梳理了中國國際石墨烯創(chuàng)新大會熱門主題,如表6所示(材料來源:http://www.grapchina.org/)。石墨烯創(chuàng)新大會作為世界范圍內石墨烯研究者參與討論的權威盛會,其熱門主題代表著相應時間階段石墨烯技術研究的關注熱點,通過對比LDA主題結果與大會熱門主題可以發(fā)現(xiàn),所識別結果基本滿足響應時間階段的研究熱門主題。
綜合2015-2018年微信公眾號中關于石墨烯技術的推文技術主題,技術主題涉及石墨烯原材料、制備技術、生產工藝、傳感器、醫(yī)療保健、電子信息、水氣體處理、儲能、復合材料等多個領域,包括產品研發(fā)、性能改進以及在多種應用領域的探究。2015-2016年石墨烯技術主題更多集中在海水淡化、空氣治理領域,開展傳感器領域的研究與石墨烯薄膜大面積制備等多方面。隨著石墨烯作為新材料引起廣泛關注,到2017-2018年,石墨烯在醫(yī)療保健、臨床醫(yī)療等民眾密切關注的領域開始逐漸增多,電供暖等熱管理領域成為近年來的熱門,新能源在政策驅動下也在石墨烯研究中得到關注,光電、柔性電子等電子信息領域始終保持較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眾多石墨烯原料與生產工藝中性能結構改性研究逐漸開展。石墨烯的研發(fā)工作與涉及的應用領域逐漸體現(xiàn)出貼近市場需求的態(tài)勢。
4.3?嵌入社會感知的石墨烯技術主題識別與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
為進一步從社會感知的角度識別石墨烯技術熱點,根據(jù)石墨烯技術主題分布與熱門關鍵詞在清博大數(shù)據(jù)中采集技術熱點相關推文的微信發(fā)文量、閱讀量與點贊量,計算技術主題影響力指數(shù),構建關注熱度與關注強度的回歸直線模型(如圖4所示),識別石墨烯技術熱點分布情況。(樣本時間區(qū)間: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
圖中擬合直線上方的技術主題,關注強度高于平均水平,為新興技術熱點主題。以關注熱度均值H0為分界,右側(區(qū)域A)關注熱度與強度均呈現(xiàn)較高水平為成長型技術熱點主題,例如:石墨烯在光電器件、纖維織物等多方面的應用;左側(區(qū)域B)關注強度較高,但關注熱度有待進一步增長,在公眾感知認可下具備可觀的市場前景,視為潛力型技術熱點主題,例如:散熱、供暖等熱管理研究逐漸開展,由于貼近公眾與市場需求,呈現(xiàn)較快增長趨勢,同時由于新能源政策的推動與大健康的普及,臨床醫(yī)療、節(jié)能儲能等領域的研究獲得公眾認可,具備較為可觀的發(fā)展前景。擬合直線下方左側(區(qū)域C)關注熱度與強度均較低,技術主題可能剛處于起步發(fā)展階段或為社會公眾較生疏的主題,如基礎研究相關主題;右側(區(qū)域D),海水淡化、污水處理、金屬復合材料及建筑材料等主題,關注熱度高于評價的為傳統(tǒng)技術熱點主題,多由于歷史研究的積累取得了較多的關注熱度,但相關研究也由于較難取得突破性進展,社會關注強度逐漸降低,有待通過改性完善以重新吸引公眾的關注。
進一步繪制發(fā)展態(tài)勢重要性與滿意度IPA分析四方格圖,如圖5所示。石墨烯光電(圖5標注63)等成長型熱點技術主題分布于優(yōu)勢區(qū)Ⅰ,重要性程度較高,發(fā)展態(tài)勢滿意度為保持在較高水平,占據(jù)著當前市場的有利資源,在研發(fā)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市場應用前景良好,應努力保持核心技術的發(fā)展。維持區(qū)Ⅱ中分布著電熱膜(圖5標注39)等潛力型新興熱點主題,獲取了較高公眾認知與滿意度,具備良好的發(fā)展?jié)摿?,市場應用前景廣闊,在后續(xù)研發(fā)中應引起廣泛關注,大力發(fā)展。區(qū)域Ⅲ機會區(qū)中,細胞培養(yǎng)(圖5標注41)、熒光標記(圖5標注13)等為基礎研究或制備技術與生產工藝中的技術主題,公眾更多青睞于技術產品的市場應用,公眾參與科研尚未流行,后續(xù)還需更多政策支持推廣,以獲得更多公眾支持與認可。區(qū)域Ⅳ改進區(qū)污水處理(圖5標注56)多為傳統(tǒng)熱點主題,技術的改性提升應作為取得技術突破的方向。
5?結論與展望
追蹤技術熱點的發(fā)展趨勢,識別技術機會和確定技術的應用前景,對企業(yè)或國家研發(fā)戰(zhàn)略制定與科技競爭力的提升是至關重要的議題。嵌入社會感知的技術熱點主題識別,不僅能發(fā)現(xiàn)技術熱點,還可了解熱點主題發(fā)展態(tài)勢,對石墨烯技術的分析表明,近年來,石墨烯在電子信息領域、熱管理、節(jié)能儲能、生物醫(yī)藥等領域的應用一直取得了技術專家和公眾的廣泛關注,電熱膜、臨床醫(yī)療、光電器件等技術熱點體現(xiàn)技術研發(fā)重視對市場應用需求的滿足,社會公眾作為技術的最終受益者,對技術熱點的研發(fā)方向與發(fā)展態(tài)勢也逐漸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提出了實時獲取并嵌入社會感知進行技術熱點主題識別的新方法,這是對基于專利與文獻識別技術熱點主題的補充。采用技術領域認證微信公眾號作為數(shù)據(jù)源,并利用微信用戶對技術主題的感知信息作為技術熱點的識別與判斷依據(jù),及時跟蹤了技術知識傳播分享渠道的變化,并給出了有效利用的途徑。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新興自媒體,數(shù)據(jù)積累量相比專利和文獻還有差距,難以分析技術熱點主題的演化過程。另外,平臺開放性的限制對如何獲取更多用戶的使用行為軌跡仍需進一步研究,進而豐富社會感知,定位不同微信受眾群體對技術發(fā)展的認知。
參考文獻
[1]Small H,Boyack K W,Klavans R.Identifying Emerging Topic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Research Policy,2014,43(8):1450-1467.
[2]Momeni A,Rost K.Ident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of Possible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By Patent-development Paths and Topic Modeling[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6,(104):16-29.
[3]Zhang Y,Zhang G,Chen H,et al.Topic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ethodology with a Case Study Focusing on Big Data Research[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6,(105):179-191.
[4]Hoffman D D,Singh M,Prakash C.The Interface Theory of Perception[J].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2015,22(6):1480-1506.
[5]埃弗雷特·M.羅杰斯.創(chuàng)新的擴散[M].辛欣,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6]宋艷,黃夢璇,劉峰,等.新興技術產品早期市場用戶采用意向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2,30(10):1546-1557.
[7]張慧敏,陳凡.論技術決策中的公眾參與[J].科學學研究,2004,22(5):476-481.
[8]張曉杰,耿國階,孫萍.國外公眾參與科技決策研究述評[J].科技管理研究,2013,(20):25-30.
[9]Leydesdorff L,Etzkowitz H.Can‘the PublicBe Considered as a Fourth Helix in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Report on the Fourth Triple Helix Conference,2002[J].Science & Public Policy,2003,30(1):55-61.
[10]李正偉,劉兵.公眾理解科學的理論研究:約翰·杜蘭特的缺失模型[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3,(3):12-15.
[11]Hepeng J,Li L.Unbalanced Progress:The Hard Road from Science Popularisation to Public Engagement with Science in China[J].Public Underst Sci,2014,23(1):32-37.
[12]祝侶,劉小玲.國外促進公眾參與技術預見的舉措及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8):15-18.
[13]E.溫格,J.萊.情境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4.
[14]Joss S.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and Decision-making—Ephemeral Phenomenon or Lasting Change?[J].Science & Public Policy,1999,26(5):290-293.
[15]吳士健,劉國欣,權英.基于UTAUT模型的學術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行為研究——感知知識優(yōu)勢的調節(jié)作用[J].現(xiàn)代情報,2019,39(6):48-58.
[16]朱毅華,王兆慶.轉基因網(wǎng)絡輿情中公眾認知態(tài)度的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6,28(4):5-12.
[17]李美璇,劉時雨,許靜.基于社交媒體的科學傳播:新浪微博“轉基因”熱詞傳播模式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6,32(10):957-959.
[18]匡文波.中國微信發(fā)展的量化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4,(5):147-156.
[19]宋維翔,賈佳.微信公眾號信息質量與用戶互動行為關系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19,39(1):78-85.
[20]Chen Y H,Chen C Y,Lee S C.Technology Forecasting of New Clean Energy:The Example of Hydrogen Energy and Fuel Cell[J].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0,4(7):1372-1380.
[21]梁立明,謝彩霞.詞頻分析法用于我國納米科技研究動向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3,21(2):138-142.
[22]欒春娟.基于專利共現(xiàn)的全球太陽能技術網(wǎng)絡及關鍵技術演進分析[J].情報學報,2013,32(1):68-79.
[23]郝韋霞,滕立,陳悅,等.基于共詞分析的中國能源材料領域主題研究[J].情報雜志,2011,30(6):70-75.
[24]Callon M,Courtial J P,Laville F.Co-word Analysis as a Tool for Describing the Network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Bas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The Case of Polymer Chemsitry[J].Scientometrics,1991,22(1):155-205.
[25]劉云,周友富,安菁.基于專利共引的電動汽車核心技術領域分析[J].情報學報,2013,32(3):328-336.
[26]Small H.Co-citation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A New Meas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Documen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4,24(4):265-269.
[27]Wang B,Liu S,Ding K,et al.Identifying Technological Topics and Institution-topic Distribution Probability for Patent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nalysis:A Case Study in LTE Technology[J].Scientometrics,2014,101(1):685-704.
[28]楊超,朱東華,汪雪鋒,等.專利技術主題分析:基于SAO結構的LDA主題模型方法[J].圖書情報工作,2017,61(3):86-96.
[29]肖峰.論技術的社會選擇[J].科學學研究,2001,19(3):18-23.
[30]王愛玲,王俏.科學技術的公眾認知問題探討[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2,(14):108-109.
[31]S Frankel M.AAAS、科學與社會——推進科學,服務社會[J].科技導報,2015,33(22):122-122.
[32]劉兵,宗棕.國外科學傳播理論的類型及述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3):142-146.
[33]佟賀豐.丹麥公眾參與科學事務模式綜述[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25(12):123-126.
[34]談毅.公眾參與科技評價的目標與過程--以轉基因技術爭論為例[J].科學學研究,2006,24(1):30-35.
[35]柳卸林,姜江.發(fā)揮公眾參與在環(huán)境技術創(chuàng)新中的重要作用[J].工業(yè)技術經濟,2012,31(1):3-12.
[36]楊正.“公眾科學”研究——公民參與科學新方式[J].科學學研究,2018,36(9):1537-1544.
[37]賈鶴鵬,范敬群,彭光芒.從公眾參與科學視角看微博對科學傳播的挑戰(zhàn)[J].科普研究,2014,9(2):10-17,32.
[38]Rotolo D,Hicks D,Martin B R.What is an Emerging Technology?[J].Research Policy,2015,44(10):1827-1843.
[39]陶賢都.基于自媒體的科技傳播公眾參與范式研究[J].科技傳播,2016,8(22):20-23.
[40]Breitzman A,Thomas P.The Emerging Clusters Model:A Tool for Identify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Across Multiple Patent 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15,44(1):195-205.
[41]張麗娟,吳致遠.技術的公眾參與問題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59-165.
[42]清博大數(shù)據(jù).微信傳播指數(shù)WCI(V13.0)[EB/OL].http://www.gsdata.cn/site/usage,2017-07-01.
[43]Zhao R,Wei M.Academic Impact Evaluation of Wechat in View of Social Media Perspective[J].Scientometrics,2017,112(3):1777-1791.
[44]Hirsch J 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16572.
[45]金碧輝,Ronald R.R指數(shù)、AR指數(shù):h指數(shù)功能擴展的補充指標[J].科學觀察,2007,(3):1-8.
[46]顏月明,趙捧未.一種微信公眾號影響力的評估方法[J].情報雜志,2016,35(9):141-145.
[47]段慶鋒,潘小換.利用社交媒體識別學科新興主題研究[J].情報學報,2017,36(12):1216-1223.
(責任編輯:孫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