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玲毅 雷 奕
(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南寧市 530021,電子郵箱:823587927@qq.com)
【提要】 家庭賦權護理是指患者康復治療過程中醫(yī)護人員對家庭主要照顧者賦予部分干預權力,鼓勵家屬與醫(yī)護人員共同參與患者的疾病護理和治療康復的全過程,讓患者獲得全方位、連續(xù)性、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疾病預后。本文通過闡述家庭賦權的概念與特點、基本要素及評估工具,綜述家庭賦權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進展。
臨床護理干預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疾病預后具有重要影響,但在常規(guī)護理中,醫(yī)護人員通常只注重患者本人而忽略其家屬的需求,造成醫(yī)護患及其家屬之間有效溝通缺失,導致家屬僅能扮演被動照顧者的角色,影響患者治療期間的護理與康復。家庭賦權護理是一種新的護理模式,是以賦權理論為指導,建立在尊重患者及其家屬權利、能力的基礎上實施的護理[1]。賦權護理要求在整個賦權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嚴格監(jiān)督,鼓勵患者及其家屬積極參與臨床護理實踐工作,激發(fā)患者利用、挖掘自身的潛在能力,從而達到控制疾病,促進康復的作用[2]。在家庭賦權護理中,醫(yī)護人員主要以患者家庭為核心,既注重患者的需求也注重其家屬的需求,協(xié)助患者家屬掌握患者疾病相關知識、護理技能,為患者提供社會支持,促進家屬與護理人員的相互合作,共同參與患者的治療護理與管理,讓患者家屬相信在患者的整個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家屬的作用與醫(yī)護人員的作用同樣重要[3]。同時也可以根據(jù)患者及其家屬的特殊需求制訂個性化的護理指導模式,有利于患者家屬能夠更好地參與患者的康復計劃。因此,家庭賦權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家庭賦權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進展進行綜述。
家庭賦權護理是指在患者整個治療、康復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對家庭主要照顧者賦予部分干預的權力,鼓勵患者家屬與醫(yī)護人員共同參與患者的疾病護理和康復治療的全過程,充分調(diào)動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的積極性和依從性,讓患者能夠獲得全方位、連續(xù)性、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從而提高護理干預效果和改善疾病預后[4-5]。
賦權的概念源自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運動以及20世紀70年代的自我?guī)椭⒅貜娬{(diào)個人或組織的能力,與以往強調(diào)的需求和不足不同。賦權不僅僅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jié)果。(1)賦權是一個過程。通過賦權能夠增強患者及其家屬利用資源處理、解決相關問題的行為能力,最大化實現(xiàn)自我需求的滿足,從而達到有效自我控制的一個過程[6]。賦權指導是以賦權為基礎,結(jié)合患者的個體情況和家庭照顧者的現(xiàn)狀與能力,由醫(yī)護人員和家庭照顧者共同制定、實施的護理工作計劃,是提高照護質(zhì)量的過程。(2)賦權是一個結(jié)果。通過賦權,患者及其家屬被賦予權利與力量的一個結(jié)局[7]。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專業(yè)指導,賦予患者及其家屬改變患者自身處境或生理病理狀態(tài)的必要權利、資源、知識、技能[8],激發(fā)患者及其家屬的潛在能力,主動參與患者日常護理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改善疾病預后。
2.1 家庭賦權的基本元素 家庭賦權的基本元素包括增強認識、共同參與、開放式溝通和提供必要的信息。
2.1.1 增強認識:增強認識是賦權中最基礎的首要元素[9]。賦權的前提是充分信任,尊重患者及其家屬對健康的要求和觀念,相信患者及其家屬能夠正確做出決策。同時,在治療過程中能夠擔負起一定的護理任務,選擇符合自身需求并對患者健康有益的方式。護理人員應主動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意識到利用自身力量處理、解決患者在臨床治療護理中的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為自身行為負責[10]。激發(fā)患者及其家屬承擔患者日常護理的責任感和信心,盡可能完成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的護理工作,當無法完成時應及時向護理人員尋求幫助。能夠自己做出正確決策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表現(xiàn)出良好的主動性、自主性和目標性。
2.1.2 共同參與:共同參與是家庭賦權護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護理人員在家庭賦權中扮演協(xié)作者的角色,通過引導患者及其家屬積極參與患者臨床治療與康復的全過程,與護理人員共同制訂護理工作計劃、擬定工作目標,決策解決問題方式、評價家庭賦權護理取得的效果等。一方面,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多次討論與協(xié)商后,制定符合患者病情的可行性目標,提出實現(xiàn)該目標的有效手段[11]。另一方面,護理人員還應協(xié)助患者及其家屬分析原定護理計劃未完成的原因,及時調(diào)整目標和整改自我護理的行為方式,給予患者更多的支持與幫助,從而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護理。
2.1.3 開放式溝通:家庭賦權護理仍然是以患者為中心,是建立在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因此開放式溝通具有重要作用。建立開放式溝通的前提是確保醫(yī)、護、患及其家屬之間平等、信任的關系,讓患者及其家屬毫無顧忌地將內(nèi)心感受及個人需求告知護理人員[12],讓護理人員能夠詳細了解患者及其家屬在治療過程中的心理、生理,為患者提供個性化護理服務,鼓勵患者及其家屬依靠自身力量解決護理實際問題,避免因為對臨床診療與護理不理解而產(chǎn)生的焦慮、不安情緒。開放式溝通中,護理人員能夠更耐心地傾聽患者及其家屬需求,耐心解答患者在治療康復過程中的疑惑,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積極參與給予肯定[13]。
2.1.4 提供必要的信息:提供必要的信息是賦權成功的關鍵要素。在建立平等的醫(yī)患關系及共同探討、解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相關問題的基礎上,還應該通過解釋、告知等方式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必要的信息。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讓患者及其家屬充分掌握其所患疾病的相關信息,了解因疾病導致的心理、生理的變化,從而減少因認知偏見造成的誤解,有效減輕患者對疾病的恐懼感和無助感,提高患者對治療疾病的信心及對疾病的管理能力[12]。此外,還可向患者提供治療新技術、新知識及其他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有效經(jīng)驗。
2.2 家庭賦權的評價工具
2.2.1 自我效能評價工具:慢性病自我效能問卷(Chronic Disease Self-Efficacy Scales,CDSS)[14]由復旦大學學者漢化,在心血管疾病的應用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內(nèi)部一致性。主要分為癥狀管理自我效能和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評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自我效能越好。
2.2.2 危重患者家屬需求評價工具:危重患者家屬需求量表(Critical Care Family Needs Inventory,CCFNI)[15]分為5個評分因子,共45個條目,分別是醫(yī)護人員支持、家庭舒適、獲得信息、探視患者和病情保證。該量表不計算總分,僅根據(jù)各個評分因子得分判斷某一群體在某特征上的性質(zhì),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夠有效區(qū)分不同人群的需求。
2.2.3 照顧者綜合照顧能力評估問卷:該問卷是由劉娟編制,主要用于評估患者主要照顧者的照顧能力,包含疾病相關知識、日常及疾病相關照顧技能、自我壓力、健康管理應對策略4個維度,共35個條目,分數(shù)越高,患者主要照顧者照顧能力越強[16]。
2.2.4 照顧者準備度評價工具:照顧者準備度量表(Caregiver Preparedness Scale,CPS)[17]主要用于評估照顧者感知、家庭照顧準備度等情況,共8個條目,總分0~32分。所有條目均采用5級評分,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計0~4分。分數(shù)越高,照顧者的照顧準備度越高。該量表有較好的信效度,常用于評價患者照顧者的照顧準備度[18-19]。
2.2.5 賦權的評價工具:患者賦權量表(Patient Empowerment Scale,PES)[20]分為2個維度,“賦權”和“失賦權”,共40個條目,所有條目采用3點反應法評分,“從不”“偶爾”“經(jīng)?!狈謩e計0~2分。維度得分代表“賦權”和“失賦權”行為的發(fā)生情況。
近年來,“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成為研究的熱點,新的護理模式向家庭照顧者的方向拓展,讓家庭主要照顧者成為護理領域的重點對象[21]。但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患者疾病對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壓力及經(jīng)濟壓力,缺乏協(xié)助家庭照顧者進行角色轉(zhuǎn)變,指導其提高照顧能力等的相關研究報告[16,22],這不利于開展護理工作,不能滿足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需求。因此,家庭賦權護理應運而生。醫(yī)護人員幫助患者及其家庭照顧者獲得患者疾病相關知識及護理技能,賦予家庭照顧者參與患者治療期間的部分管理、決策權利,讓家庭照顧者參與患者護理方案的制定、實施,提高其照顧能力及照顧的質(zhì)量[23]。
3.1 家庭賦權護理在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應用 有報告顯示,將家庭賦權護理應用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護理中,對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照顧能力,增強家屬參與日常護理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促進患者實現(xiàn)自我管理,提高生活質(zhì)量有重要作用[24-25]。朱倩等[26-27]研究均發(fā)現(xiàn),家庭賦權護理通過對腦卒中患者家屬進行評估并提供照顧指導,能夠有效提高其照顧準備度及綜合照顧能力,對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患者延續(xù)性家庭護理質(zhì)量和遠期生活質(zhì)量有重要意義。王娟[28]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實施家庭賦權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腦血管病患者及其家屬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使患者及其家屬能正確對待病情,使醫(yī)、護、患及其家屬之間的關系更和諧,促進患者康復。宋倩[29]研究發(fā)現(xiàn),對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患者實施家庭賦權護理,能夠體現(xiàn)以患者家庭為核心的護理理念,讓家屬積極參與疾病護理,調(diào)動患者治療積極性,提高治療自信心及生活質(zhì)量。段永暖等[30]研究表明,家庭賦權護理能夠減輕神經(jīng)外科危重癥患者的負性心理,減輕其抑郁、焦慮情緒,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有利于改善疾病預后。
3.2 家庭賦權護理在腦腫瘤患者中的應用 有研究發(fā)現(xiàn)[6],將家庭賦權護理應用于腦腫瘤患者,讓醫(yī)護人員與家屬形成伙伴式的關系,共同參與患者的診療和康復過程,共同對治療及護理問題進行決策,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朱丹等[31]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賦權護理能有效減輕腦腫瘤患者及其家屬的焦慮、抑郁負性情緒,改善疾病預后。
3.3 家庭賦權護理在胃腸道疾病患者中的應用 董菲[32]報告,采用家庭賦權護理方案,能夠有效提高慢性胃炎患者生活質(zhì)量和健康行為依從性,改善患者預后。徐穎璐等[33]報告,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實施家庭賦權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家屬綜合照顧能力,提高照顧準備度。
醫(yī)學模式的不斷轉(zhuǎn)變和新護理模式的不斷更新,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與機遇。家庭賦權護理的出現(xiàn),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屬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對改善患者疾病預后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家庭賦權護理已在臨床多種疾病中應用,并且收到較好效果。但目前家庭賦權護理的應用范圍不夠廣泛,如在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疾病中的應用推廣、效果評價以及系統(tǒng)性干預鮮有報告。因此,今后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進一步研究家庭賦權護理模式在各種慢性疾病中的應用效果,為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疾病預后提供護理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