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王楚璇
克拉瑪依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新疆克拉瑪依 834000
翻轉課堂一詞來自于英語翻譯“Flipped Class Model”,這種教學方式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調整,將學習的主動權由教師轉向學生[1]。教師不再利用課堂時間講授基礎信息,學生可借助播客、電子書等諸多網絡資源,主要利用課后時間進行知識的自主學習,同學間也可以針對學習內容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討論等。在課堂時間,教師主要和學生進行互動、答疑解惑,共同研究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學習問題,以獲得對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2]。該研究主要探討翻轉課堂在急危重癥護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急危重癥護理學是護理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研究各類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監(jiān)視、護理等。通過學習,護理人員需要掌握急危重癥的護理方法和要點,能夠及時無誤地對患者做出判斷和救護,較好地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危,提高搶救成功率[3]。急危重癥護理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對護理人員的急救意識和應變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改變原有教學方法,重視急救技術和危重監(jiān)護的訓練和操作,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和教學質量。該研究選擇2017 級60 名臨床護理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并在危急重癥護理學實驗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探討其在教學中的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某醫(yī)學院2016 級臨床護理班學生共54 名,作為對照組,男生 6 名,女生 48 名;年齡 16~22 歲,平均(18.3±1.1) 歲。另選此醫(yī)學院2017 級臨床護理班學生共60名,作為觀察組,男生 5 名,女生 55 名;年齡 17~21 歲,平均(18.2±1.3)歲。危急重癥護理學為第二學年第一學期課程,所選學生均已經完成此前的基礎課程學習。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將課程的第4 章中“急救技術的頜面部包扎”內容作為研究范例。
(1)對照組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老師可以先借助PPT 對課程的重點內容進行梳理講解,之后將相關操作為學生進行示范。學生再進行分組練習操作,由老師對學生的操作過程進行指導和總結點評。
(2)觀察組用翻轉課堂方式進行教學,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①課前準備。老師借助教學軟件創(chuàng)建班級,為學生發(fā)送邀請碼,每位學生可通過邀請碼進入學習群。老師提前將頜面部的包扎操作方法錄制成小視頻,并將視頻操作與相關學習資料一并上傳到班級的學習庫當中,學生可以自行下載并自主學習。老師通過后臺可以查看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及課程整體學習人數。學習的同時,老師為學生發(fā)放護理操作中所需要的用品,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進行護理操作實踐。學習過程中,學生若遇到疑難問題自己無法解決,可在學習系統(tǒng)的提問區(qū)域進行提問,老師看到學生的提問后,及時給予解答。
②課堂互動。經過在課前對課程內容進行熟悉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頜面部包扎的護理基礎知識和相關操作技能。為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老師可隨機抽取兩名同學進行現(xiàn)場的頜面部急救包扎演示,演示完后,讓兩名同學相互點評和自評,老師再對學生的技能操作進行總結性評價,對于操作中不完善的地方予以糾正指導,對于操作合格的予以鼓勵。同時提醒其他同學做好相關護理要點、護理常見問題等的記錄并進行學習。
③課后互動。老師通過學習軟件創(chuàng)建學習活動區(qū),以供學生在課后分享和交流學習成果,例如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護理操作拍攝成小視頻或者圖片,將其上傳到學習軟件的互動區(qū)域,大家可進行交流點評。另外,老師為學生布置本節(jié)課程的作業(yè),包括護理中的理論知識點、重點操作技能等,將作業(yè)內容推送給學生,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自行完成,老師可對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并予以評分。
①兩組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成績對比。完成階段性學習后,由同一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含護理理論知識和護理操作技能兩部分,并將兩組學生的考核成績進行對比??己藘热轁M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學生的學習成績越好。
②兩組教學滿意度對比。制作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含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教師責任心、教師與學生關系等,問卷滿分為100 分,通過對各方面情況進行打分,并對分數進行匯總,最終得出滿意度總分,得分在90 分以上為非常滿意,得分在70~89 分為基本滿意,得分在60~69 分為一般滿意,得分小于60 分為不滿意。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 t 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理論知識評分及操作技能評分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對比[(±s),分]
表1 兩組學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對比[(±s),分]
組別觀察組(n=60)對照組(n=54)t 值P 值理論知識 操作技能88.9±2.4 74.2±2.5 32.015 0.001 89.3±2.1 73.2±2.2 39.961 0.001
觀察組教學滿意度為98.33%,對照組教學滿意度為 85.19%,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對教學滿意度對比
急危重癥護理學起步較晚,但發(fā)展速度較快,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教授,也要盡量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為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使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夠有較好地提升,該研究在急危重癥護理學實驗教學中應用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4-5]。
翻轉課堂不同于以往傳統(tǒng)教學,它更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習時間,學習渠道主要來自于網絡,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比較輕松,不會像傳統(tǒng)課堂教學那樣精神緊繃,學習視頻可以反復回放,學生也不必擔心學習中有疏漏或者對教學節(jié)奏難以適應[6]。在該研究中,以“急救技術的頜面部包扎”內容作為研究例子,在課堂前,學生主要是通過登錄專用學習軟件,自主學習老師上傳的課程理論知識和操作視頻,自主學習也是主動思考的過程,學生不僅可以認真熟悉課程內容,學習相關知識,也可以對存在疑問的地方進行提問,老師能夠較好地掌握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態(tài),也能夠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為學生答疑解惑。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老師也不再像傳統(tǒng)教學那樣只講授理論知識,而是和學生進行進一步互動,針對學習內容進行相關問題的研究和探討。在頜面部急救包扎的學習中,老師主要在課堂上安排學生進行頜面部包扎操作的演示和點評,這樣能夠使學生在不斷動手演練的過程中,熟悉整個操作流程和技能要點,老師點評也主要是針對學生疏漏或者操作不完善的地方予以指導,學生經過老師點評,才能對相關技能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掌握。課堂上的這種學習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也使其的臨床操作更加熟練和得心應手[7]。在課堂后,通過學生上傳自己護理操作的視頻和圖片,班級所有同學可以相互交流學習,共同進步,這種相互之間的點評和溝通,能夠無形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評判能力,也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一個較好的鞏固過程,以防止有些學生課后對相關操作步驟及理論知識出現(xiàn)遺忘或者記憶不深刻,產生爭議等[8]。因此,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也更加精確和深刻。從總體上來看,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增加了師生互動的頻率,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充滿趣味性和主動性,學習氛圍也不再單調乏味,并且學生對于疑惑問題可以隨時提問,老師也能夠及時給予作答,同時在班級系統(tǒng)內的問題給予作答后,班級內所有同學都能夠看到,這也避免了老師針對多個學生提出的同一問題給予重復回答,節(jié)省了時間和效率。經過翻轉課堂教學,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結果,觀察組理論考核成績和技能考核成績均比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對于教學的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
翻轉課堂提高了對學生的要求,學生需要在課前對微視頻見觀看完成相關預習,這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臨床工作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熱情的提高,從而使學生在學生方面更加主動、更加積極。據研究結果顯示[9],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真實的臨床情境,能夠將臨床中的情況直觀地展現(xiàn)到學生面前,有利于提高學生知識的掌握率,同時學生可自然地聯(lián)想到理論知識,實現(xiàn)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學生通過微視頻進行課前預習時,當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此時大部分學生會查閱大量資料找出問題的答案,這既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還讓學生間接地了解了實踐操作內容,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對課堂中理論知識的理解,另外還促進了學生解決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10]。此外,在翻轉課堂應用的過程中,構建微信公眾平臺,將視頻上傳到平臺中,供學生自由觀看和學習,這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保證學生都夠隨時隨地地學習相關知識,并對以往課堂中的問題反復推敲,加強了學生對難點的理解能力,也強化了理論知識。課余時間,學生還可通過平臺與同學和教師進行互動,進一步提高了學校效率和效果,這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有著積極作用。翻轉課堂摒棄了傳統(tǒng)課堂中的缺點,使教學具有多元化特點,還規(guī)范了教師的講授行為。
綜上所述,將翻轉課堂應用于急危重癥護理學實驗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教學滿意度良好。教師可在日后教學中廣泛應用,但同時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監(jiān)督管理,避免學生利用網絡做一些與學習不相關的事情。